弟子規學習心得體會(精選6篇)
弟子規學習心得體會 篇1
讀了《弟子規》之后,我才發現,以前自己習以為;蜃约赫J為對的言行,原來都這樣或那樣地存在著不足。
在古代《弟子規》是做人的準則,在當代仍然影響著更多的人,教育我們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質。人生百態,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歸宿,是照耀心靈永恒的陽光!我在細細品讀《弟子規》的同時,也帶走了我心靈上的塵埃。
弟子規學習心得體會 篇2
《弟子規》是一部育人名篇,它講述了我們如何做好人做好事,它就像一盞指路明燈,為我們每個人的心靈做了一條人生標志!兜茏右帯芬彩且槐疚覀兊娜粘P袨闇蕜t,內容通俗易懂,語言簡單明了。學習前總覺得這是古人的思想何必再學,學完后才發現不管是古是今,中華民族這些基本的道德理念是穿越古今的,今天的我們更不能忘本。
我感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但我更感激我的父母,感激他給了我生命以及無限的親情,這都源于《弟子規》,它使我明白,要對自己的父母心存感恩。書中說“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但是能做到的人有多少,包括我自己有時也常常會抱怨,覺得今天父母亂發脾氣了,我就會覺得很氣憤,就不理他們。
還記得以前我爸喜歡打點小牌,所以常常會誤一些事情,甚至連吃飯都會忘記。說了幾次都不聽勸,有幾次我就很惱火,做好了飯就說沒做,也不給端上桌,有時飯是涼的。心想為你好不聽就算了。覺得對父母的包容心不夠,對他們的理解不夠,對他們的關心也不夠,想想父母小時候是如何教我們走路,教我們說話,教我們吃飯,我們所做的實在是太不應該了。我們要知道父母也是人,也會犯錯,所以我們也要像他們體諒我們一樣體諒他們。
我們應該對父母感恩,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就盡力孝順他們,不要在父母永遠離開的時候,才知道父母對自己恩重如山,才知道自己該盡的孝心沒有盡到。不要在父母永別了,才涕淚滿衣地在他們墳前哭啊,嚎啊,到那時才知道悔恨。感恩父母,不能等;回報父母,不能等;孝順父母,不能再等。
對待父母要真心,對自己也要有所要求,F在每個人都很注重學習,大學生也都滿街都是,這么多有才華的人,為什么美國人.日本人看中國人永遠是沒有素質的低等人呢?幾百年前他們這么看我們,現在還是如此,難道中國人沒有每天在進步,沒有在學習嗎?和中國人做生意,他們首先關注的不是產品的優劣,而是廠內員工的素質與生活習慣。假如他們不是需求我們的產品是不是永遠都不會和我們做生意。
這些都是需要我們來自省的,為什么呢?《弟子規》里有說“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我覺得真是一語道破。我們有在學習,只是沒有去領悟,沒有把這種理念貫徹到我們的日常行為中。這樣的學習只是紙上談兵,自我安慰。學與行本是一家,分開了也就有矛盾。所以就如《弟子規》里說的,假如我們不想變成一個浮華的人,那我們就要付諸于實踐。
世上總是好人多,所以我們總會得到別人的幫助!兜茏右帯芬舱f了“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受人恩惠,要感恩在心。想想我們身邊的人,有你感激,有你牽掛,有你想著去感恩的人嗎。假如有很多,那你真的很幸福。但是別人對不起你怎么辦,以前的我肯定會去抱怨,還會覺得這很公平,是他不對,我念叨幾句是再正常不過了。但學了《弟子規》后,我覺得人要博愛,要懂得寬以待人,這樣朋友會更多,人緣會更好,而自己也會更加的開懷,這么好的事情怎么能不去做呢。
這幾天通過對《弟子規》的學習,使我重新升華人性善良的一面,處理事情會更加的冷靜和歷練,對待親人和朋友會更加的寬容和包容。我想每一位讀《弟子規》的人都有不一樣的感受,我們要把它轉化為我們自己的東西,這樣才是《弟子規》真正的價值所在,它真正的內涵。
弟子規學習心得體會 篇3
我很欣喜的通過尚學路上圖書室這個平臺,讀了我們的國學經典《弟子規》,從這本書中我受到了許多啟發。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句話讓我感到十分慚愧。記得有一次,媽媽在染頭,不小心染膏進眼睛里了,喊我幫忙。我卻只顧玩電腦,很久才慢吞吞地應答。害得媽媽的眼睛得了眼病,打了好多天的點滴,F在想起來,我實在是太不應該了。要知道,媽媽頭上那一絲絲銀發是因我而生的。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做哥哥的要愛護弟弟,做弟弟的要尊重哥哥。兄弟之間能夠和睦相處,對父母的孝心也就包含在其中了。知道了這些以后,每次我有好吃的和好玩的東西,我都會惦記給我的小表弟留一部分的,從不一個人享用。家里人都我夸我是個懂事的好孩子,媽媽也一直以我為榮。在和表弟相處的時候,我還學會了寬容別人,學會了體諒父母。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清晨要早起,晚上要遲睡。人的一生很短暫,轉眼間從少年就到了老年,所以每個人都要珍惜此時的寶貴時光。我們所知道的魯迅先生,一生都在與時間賽跑。他在課桌上刻的“早”字至今還印在我的腦海中。地球上最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經常對助手說:“人生太短暫了,要多想辦法,要用極少的時間辦更多的事情。”“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就是我的座右銘,所以我會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做一個和時間賽跑的人。
“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業無變。”出門要告訴父母一聲,回來要通報一聲,以免父母掛念。平時居住的地方要固定,選定的職業或志向要努力去完成,不要輕易改變。以前我去哪里玩,都不告訴父母,回來的時候也不聲不響的。自從我知道了這句話后,決心改掉這個壞毛病,做一個讓父母放心的好孩子。
還有一件事對我的觸動也很大。和我一起學琴的鄰居家的姐姐一開始對彈琴十分喜愛,而且她在音樂方面很有天賦。一個曲子幾天就能練完,有些曲子都不用老師指導,她就能自學彈下來,琴班老師非常喜歡她?墒窃谒龐寢尳o她買了一臺價格不菲的電子琴之后,她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再也沒有往日那股學琴熱情了,再后來她就干脆放棄了,無論老師家長怎樣規勸,就是打動不了她的心思,老師也為她感到惋惜。我想:我一定要按照《弟子規》的要求去做,向著自己的目標前進,決不輕易放棄!
“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對于食物,不要挑食,也不要偏食,偏食會營養不良。吃東西要適可而止,不要過量,過量會損傷脾胃。我有一個姐姐,她吃飯十分挑食,這個不吃,那個不吃,倒是天天小零食離不開她的嘴。每天不是吃可樂雞翅,就是吃方便面或西紅柿。從來沒見她吃過一口青菜。一到冬天,感冒發燒天天伴她左右,身體也十分虛弱。雖然她是我的姐姐,比我大一歲,但是每當我們兩個人走在街上,大家都認為我是姐姐,她是妹妹。因為我個子比她高,身體比她結實。我一定要把《弟子規》這本書推薦給姐姐看,讓她和我一起健康成長。
我們班同學趁中午吃午飯時,總喜歡三個一群,五個一伙的結伴去買零食吃。尤其張悅同學特別喜歡吃油炸串,天天買炸串吃,常常吃得肚子溜溜圓,直打嗝。那天中午,我們又在有說有笑地吃飯。突然,只見張悅臉色蒼白,眉頭緊鎖,捂著肚子,還不時發出呻吟聲。同學們見狀,趕緊問她怎么了。她結結巴巴地說:“我——我肚子疼,哎呦哎呦。”幸虧老師及時把她送到醫院。醫生說她得的是急性胃腸炎,主要就是因為吃東西沒有節制,胃受不了,才得了這種病。為此張悅同學休息了半個多月,耽誤了很多課程。我們同學個個引以為戒,再也不敢暴飲暴食了。
對照《弟子規》,我每讀一句都能找出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啊!《弟子規》真是我的良師益友,和它朝夕相處,我就會成為一個既懂事又快樂的好孩子。
弟子規學習心得體會 篇4
這學期我們學校發了一本叫《弟子規》的書。最近,我才認真地讀了讀,我發現這本書對我們這些在溫室里長大的孩子啟發挺大的。
看了書中“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這句話,再看看我們周圍,現在的我們又有多少人做到了這點,在自己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面前做到了嗎?坐公交車給長者讓座了嗎。。。。。。
書中還說“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就是父母教你要立刻答應,不能遲緩;讓你做事,不能拖延、偷懶。想想我們平時,爸爸媽媽把什么事都幫我們做好了,偶爾讓我們做點事情還極不情愿,拖拖拉拉。以后我們應該好好改改這些壞毛病,好好對待自己的父母。“圣人訓,首孝悌”,百善孝當先,這是做人的根本。
“讀書法,有三則,心眼口,信皆要”。這句話最讓我感受深刻。它的意思就是說,讀書的方法講究三則:心到、眼到、口到,也就是要用心想,仔細看,專心讀。仔細想想再結合平時的日常學習,也確實是這樣。不過我還沒完全做到,但是我會努力的。
《弟子規》這本書我還沒看完,有些我也還不能理解,但我會永遠珍藏它,因為它能讓我明白很多道理,教我如何做個品行端正的人。
弟子規學習心得體會 篇5
在實驗中學,我好好學習了《弟子規» 。«弟子規》里教我們許多良好的習慣、品質,對我們與人、親友、社會交往,培養良好的品質有著很大的幫助。在學習《弟子規》的過程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是"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
當我讀到第一句時,對這句中的"心眼口,言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不怎么明白,于是便好奇地翻開這句的解釋:讀書的方法要注意三到:就是信道、眼到、口到。這三到都要實實在在地做到。讀書是正在讀這一段就不要想到別的一段。這段還未讀完,不要因為沒有興趣,失去了好奇心,就跳到別的一段,而東翻西閱,按部就班地讀完。讀書是要有規范,讀一本書或一門功課,要有比較寬裕的期限,但是不能因為時間多余,等期限快到了才開始用功,一急之下反而耽誤事情,所以一規劃好就要開始趕緊用功?磥,«弟子規》中的文言文字雖少,但表達的意思卻很深奧,值得我們去學習,探究里面豐富多彩的人生哲理。平時,我在寫作業時經常分散注意力,一會兒玩筆,一會兒喝水,一會兒想別的事。
記得有一次,我汗流浹背地走回家,喝了水,吃了東西后,就急忙打開語文評價手冊來訂正。沒有仔細看原文,草草地看了題目就盲目地把答案寫了下來。結果,第二天老師批改完后發下來,我打開本子,上面寫著三個鮮紅而又醒目的字:看原文。我只好仔細的熟讀原文。"找到了,找到了。"就是這句,我高興地說?磥,只有認真仔細地理解、思考才能把每一件事做好,做完美。
《弟子規》里還有著許多"規矩",等著我們去學習,去理解,去體會。如"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句話,我想到了自己,媽媽叫我去晾衣服,而我卻慢吞吞地應了一聲"哦……等等!"然后又一頭埋在電視堆里,要媽媽再三催促才去晾衣服。這是多么不應該啊!當我讀到"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拈無怨"的時候,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父母親有了過失,當子女的一定要勸諫改正,而勸諫的時候,絕對不可板著面孔,聲色俱厲,臉色要溫和愉悅,話語要柔順平和。假如父母親不接受我們的勸諫,那要等到父母高興的時候再勸諫。
倘若父母親仍固執不聽,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親陷于不義,甚至放聲哭泣,懇求父母改過!對比起我自己,我真感到慚愧!爸爸媽媽批評錯了我,而我沒有做到"怡吾色,柔吾聲" 只是板著臉孔跟爸爸媽媽講道理!當我讀到"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的時候,我的臉"唰"地一下就紅了,因為我時常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事跟妹妹爭吵,爸爸媽媽來勸我們不要為了這點小事去爭吵,要和兄弟姐妹好好地相處,姐姐就應該讓妹妹,而我卻認為爸爸媽媽偏心妹妹,常常讓爸爸媽媽為了我們而操心!現在回想起來,我真慚愧極了。當我讀到"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的時候,我知道了我們的時間是十分有限的,它可能會在你聊"qq"的時候,偷偷地從鍵盤上流走了,可能會在你看電視的時候,乘機從遙控器上溜走了;也可能在你們盡情玩耍的笑聲中悄悄地滑走了…
《弟子規》給我帶來的實在太多了,它就像是我的一面鏡子,使我看到了我在生活中的缺點,也使我下定了決心,指明了我追求的方向!我終于知道了學校讓我們讀《弟子規》的用意了一一學會做人,做一個孝順父母、團結兄妹、珍惜時間、誠實守信、認真學習的人!
弟子規學習心得體會 篇6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國學經典是中華文化的集中體現,是民族精神的精髓。誦讀國學經典能讓我們品悟中華文化;能傳承民族精神;能涵養自己的修為。可以讓我們承繼民族智慧,使自己成為一個德才皆備的人。
在眾多誦讀的國學經典中《弟子規》猶為讓我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他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列舉了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等方面應有的禮儀與規范,特別注重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
誦讀《弟子規》,讓我懂得了孝順、博愛、謹慎、講信用。有父母、愛親人,繼而才能關愛每一個人。當別人有困難時,我們才會伸出援助之手。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就不會變成一個危害社會,讓人唾棄的人。社會上也再不會出現“大頭奶粉”害人,假藥毒人的事件。
誦讀《弟子規》,讓我明白了友善、禮讓,生活上不要挑三揀四。不要把長輩對自己的疼愛當成是理所當然,養成驕橫的壞習慣。衣服不再于華麗,而應注重整潔;要看輕財物,少計較個人得失。學會禮讓,寬以待人,嚴與律己;多用贊美的眼光去看待別人。這樣我們的心胸會變得寬廣,生活會變得快樂甘甜。
誦讀《弟子規》,讓我領悟了讀書要心到、眼到、口到,還要實實在在的做到。不要養成浮華的習性、馬虎的習慣;在學習上要多下功夫,不要做一個半罐水響叮當,一個一知半解的人是攀不上了科學高峰的,從點點滴滴做起,滴水能穿石。
誦讀《弟子規》讓我在言簡意賅的文字里,休味到它豐富的內涵和深遂的哲理;里面的不少至理名言深深印在我心里。它讓我既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也讓我在誦聽圣人的教誨中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
讓我們一起用行動來誦讀這些寶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