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心得體會讀后感(通用3篇)
道德經心得體會讀后感 篇1
《老子道德經》44章中講到“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德與亡孰病?甚愛必大廢,多藏必厚之。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45章中又講到“禍莫于不知足,咎莫大于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這兩段話的大概意解是:名利和身體比起來哪個更重要?身體和物質比起來那個更珍貴?得與失比起來哪個才算有害?樣樣都要,必然導致大廢,取藏的越多,所遭的失也越多。故知足的人才能長久。
于丹在解讀儒道的理論中講了這樣一句話”什麼樣的學習是最好的學習?就是能改變自己的學習”我們平時經常說要培養一個良好的心態,但真正的做起來并不是很容易。我的經驗就是多學習,學習就像一面鏡子,通過學習來認識自己,看清自己,并且學會掌控自己。
在這個市場經濟繁榮,科技飛速發展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這些差距有來自社會的,家庭的,自己的。所以,一個人要想在這種X—惑力極強的社會中快樂,平和的生存,就一定要看清自己,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在你的生活空間,在你的事業中,在你的家庭中你想要的是什麼?其實老子講的道理并不深奧,而且很實際,就看你怎樣去認識。“知足不辱,知足者富”,知足,不等于不努力。而知足的人,他首先是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她不會貪婪,他不會要那些自己根本夠不著的東西。
就像練太極拳,大多人初衷都是為了健康身體而進入,但到后來為什麼差距會很大呢?。這就是看練拳者心理想要什么?想要達到健康,就要踏踏實實的按照拳理去練,只要你用心,你就會達到你的目地,因為你要的很實際。你要的`是展示,你要的是人前的顯露,可能你的心就靜不下來了。表面的東西得到了,可你的拳沒有靜下心去練,你的功夫可能也就是表層的功夫。所以你要的東西不一樣,結果也不一樣。
現實生活中也是一樣,你一定要問自己想要什么?生活中,我想要的就是平安,健康。所以我很知足,我每天的生活就像小河的流水一樣,平平靜靜的。因為我要的不多,好像上天都能滿足我的要求。但有一點,我不風光,我不出色,可我很努力。不論是家庭,還是自己的生活安排,我都會盡心盡力去做,我要的都得到了,但不等于我停止不前。
“知足者富”知足,本身就是一個心態的體現,知足的人能靜,不浮躁,所以他會用他的努力去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富”這個富不是一般人眼里的富。我記的在和一個朋友聊家事的時候說過這樣一句話“家庭生活是給自己過的,而不是給別人看的”所以這個“富”實際的意義就是自己的一種感受,而不是一種對外的炫耀。人要學會為自己活著,我說這話不是說自私,而是說人不要為別人怎樣看待你而活著,否則會活的很累。
人們都知道身體健康是最重要的。有一個比喻,健康是1,其他的都是0,但實際操作起來就不是那麼會事了。“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在當今社會體現的更是淋漓盡致。人要的東西太多了,到后來連自己是誰可能都不知道了。“天—怒”你要的太多了,天都怒了,所以到后來一定會受到懲罰。這也就是老子所說的“甚愛必大廢,多藏必厚之”之理。
看了博友的點評,我要想再上加兩句。博友講“平安是金子,健康是銀子。看看我金銀都有了,所以我不是應該知足,而是必須知足。
道德經心得體會讀后感 篇2
一、人,意識與自然間的秩序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源于道,道是世界的本體,是唯一的真,唯一的存在,即道就是世界。沒胡道就沒有世界,世界因道而存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述道之理,而道之理應效法自然,而人、地、天也亦效法道。效法道應循道而行,利用自然之理,為自己所用,從而造福人類,使人類社會"天長地久"。倘若我們不依道而行,抱著"人定勝天"的心態,斗天、斗地、斗自然,最終的苦果還是自食。
"天之道,不爭而善,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天有其規律,不是人所能左右的,但我們能夠利用其規律,在實踐中實現自己所要到達的目標或理想,因為"天不負有心人"。但是,功成之后要在適當的時候身退。"樹在招風",我們應順應天意,適時而止,方能自保,安享天下太平,而免遭殺身之禍,這也涉及到后面所寫的"知足"。
二、人與人之間的秩序
"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要想成為圣人實非易事,要想成為圣人,就應有一顆謙虛的心,不恥下問,努力地用知識與道德來充實自己。,同時,要忌空無實際的志向,應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結合自身實際,去實現貼合自己潛力的理想與目標。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的這些,要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有強健的體魄。因為"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以其終不自大,故能成其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人不應有驕傲自大之心,完全忽視他人的存在,驕傲自大只會使自己迷失方向,跌入萬丈深淵。"知彼知已,方能百戰百勝。人貴有自知之明。"以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與潛力,一切的困難就不將是困難了,完美的明天將被自己開創。
"困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整體離不開部分,部分有時也會決定整體。我們注重整體的同時,也不應忽視部分的作用。凡大事者,皆從小事做起。即使是社會主義的大廈,也是一塊塊磚建起來的。因此,我們在實現自己的理想時,要從小事做起,從此刻做起,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終成大事,實現理想。
"柔弱勝剛強。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堅。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行,莫能行。天下非剛至強,柔變強。如水滴石穿,繩鋸木斷等。以柔克剛,柔能勝剛,即使天下至柔之物,也能打敗天下到堅之物,這是道之一。但是,天下人皆知其道,而能真正做到的卻很少,甚至沒有。人民在強權之下,也許是很柔弱的,但在暴政之下,人民看起來的柔弱,卻能推翻暴政。如秦朝的來亡,便是一個例子。
"上善若水。"靜能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人是一種高級動物,動物尚有沖動,更何況是人。那么,我們該如何抑制自己的沖動呢這就需要我們修心養性,以致使自己做到"清靜"、"無為"。這樣,我們即使應對世間的變幻莫測,烏云密布,也應處之泰然,冷靜、沉著地應對,最終將云開見日。倘若自己先亂,即會做出沖動之事,其結果會更糟。
"夫唯不爭,故無憂。見素抱樸,少見寡欲,絕學無憂。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不辱,知此,能夠長久。"人有一大缺點,那就是不知足。人要想改變這一大缺點,就是淡泊名利,少思寡欲,持續一顆平常心,方能知足。知足者,少有煩惱。無煩惱者,常帶有微笑,能開心、快樂與幸福,這就能夠使自己壽命延長,安度天年。
道德經心得體會讀后感 篇3
老子《道德經》字數不多,卻道出了許多社會人生的智慧,每個人心中對于《道德經》的認識和理解都不同,可謂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但其自有一以貫之的道。每通讀一遍《道德經》,對于“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認識就更加清晰一些,以此去認識事物,以此去指導行動,也算是一個獨特的角度,看似消極無為,但歸根結底是要實現積極效果。
在老子看來,“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萬物負陰而抱陽”,萬物都是由陰陽兩面組成,對立統一,而且這兩面相互依存、相互轉化,“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而且任何一面發展到極致,便會呈現出對立面的樣子,“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只有把事物的積極發展控制在一定程度內,才能保持“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的狀態,那么如何把事物的積極發展控制在一定程度內呢?
大者為下之道。凡是強大的事或人處下無損而且有益于其強大。“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欲,大者宜為下。”
知足常足之道。天道是平衡的,不會允許物極不反、亢龍無悔的狀態。“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