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德師風紀錄片心得體會(精選3篇)
師德師風紀錄片心得體會 篇1
光陰似箭,不知不覺間又度過了一年,在這一年中,使我感受頗深,在各位領導與同事的支持與關心下,使我較好地完成了本年度的教育教學管理工作,自擔任總務兼政教主任以來,使我深刻地意識到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的重要性,因為師德師風的好壞往往會影響和決定了學校的校風和學風的好壞,作為教育管理者,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導學生全面發展。下面就這一年中的感受總結如下:
一、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
能認真學習教育理論知識,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自覺遵守《教師法》等法律法規,在教育教學中同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保持一致,沒有違背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言行。
二、敬業愛崗,嚴謹治學。
1、熱愛教育事業,對工作盡職盡責,能認真備課、上課,同時能認真做好自己所負責的后勤管理、校園安全和學生德育方面的工作,不敷衍塞責;
2、能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為了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業務能力,我能刻苦鉆研新教材,上網查閱資料,不斷學習新知識,探索教育教學規律,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三、關愛學生。
1、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對待學生。對學生要求嚴格,耐心教導,保護學生合法權益,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2、擔任管理工作以來,更使我深刻地意識到作為教師師德師風的重要性,因此,我要不斷改進自己的教育教學風格,不斷學習優秀教工的.優秀經驗,不斷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視野,為成為一名更加優秀的教育者而努力。
四、其他方面。
1、團結協作,謙虛謹慎,尊重同志,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維護其他教師在學生中的威信;
2、尊重教工,主動與教工聯系,認真聽取意見和建議。
3、為人師表,模范遵守社會公德,衣著整潔得體,語言規范健康,舉止文明禮貌,嚴于律己,作風正派,以身作則,注重身教。
師德師風紀錄片心得體會 篇2
教師藝術修養的師德師風心得體會1馬卡連柯說:“只有學會用15種乃至20種音調來說‘到這里來’的時候,只有學會在臉色、姿態和聲音的運用上做出20種風格韻調的時候,我才變成了一個真正擁有表達技巧的人。”
馬卡連柯說的“表達技巧”,就是言語的藝術,既表達的藝術。可以說,沒有哪種職業能比當老師的更需要講究表達藝術的了。我對自己的要求是講課(包括談話、交流)要自然、口語化,除了個別情況要求慷慨激昂,來點抒情,帶點“文學色彩”以外,多數情況下是娓娓道來。這樣,學生聽起來會感到親切,容易理解,容易接受。我總是根據講課內容的感情基調和學生聽講的狀況和情緒來調整自己的語調、語速,并決定講話的輕重和緩急。即使學生聽得十分專心,也注意語調、語速的變化,因為用一種語調、語速說話,學生容易疲勞。課堂上,有是需要老師講,每個環節之間需要老師來“勾連”。凡當講的,我都寫在備課本上。需要“接惑”的,則一字一頓地把每個字送到學生的耳朵里,讓學生聽清楚、聽明白;需要“渲染”的,則濃墨重彩,使自己的講略帶一點“詩意”。精當的、精彩的講,也是一種資源,既使學生對個別的字眼可能聽不懂。凡是講到重要的、關鍵的地方,我總是組織一下教學,有時是提個醒兒,有時只要說一聲“同學們”,有時則什么也不說,只用目光環視一下全班學生。這些看起來很細微的地方,其實都是一種藝術。
馬卡連柯說的“臉色”、“姿態”,就是我們今天說的“伴隨語言”,即“體態語”。這一點非常重要。同樣一句“到這里來,”由于臉色不一樣,姿態不同,意思就大不相同。試想一下:微笑著、右手掌心朝上微微向側面一伸說“到這里來”和扳著面孔、右手掌心朝下向側面一伸說“到這里來”,給人的感覺一樣嗎?截然不同的!
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老師的提示與批評、表揚與激勵等手段會伴隨整個教學過程,老師在這方面不知要說多少話。批評和表揚也要講究藝術。一位學生答錯了,一位學生答對了,如果說“你錯了,他對了。”這樣就太直白,說錯的學生會有些難堪。如果說:“他答對了,但要是沒聽你發言,他的答案不會這么快就出來。”這樣講,說錯的人肯定心里會舒服一些。同樣是肯定學生的朗讀,籠統地說“讀得很有感情”,就不如說“聽了你的朗讀,我們的心情很沉重”、“你把談活了你仿佛把我們帶到了地方”。第斯多惠說的“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喚醒、激勵與鼓舞”,是很有道理的。學生需要激勵,而激勵是要講究藝術的。
老師的講是表達,朗讀也是表達――替作者表達。朗讀是賦作品以生命,是再創在造,也是一種藝術。我備課時首先備“朗讀”,而且我認為這是最重要的環節之一。我常常說,老師把課文讀好了,讀得有聲有色、聲情并茂,把文字讀活了,就可以胸有成竹地進課堂。課堂上,常常因為我們師生之間的入情入境的朗讀而充滿活力,充滿情趣。聽有感情的朗讀是一種享受。
課堂教學不但需要老師會講、善讀、而且要求我們擅長表演。教學中,我有時和學生表演一個故事情節,有時和學生分角色讀一段對話,因而使語文教學趣味盎然,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當然,這種表演要適度,不能濫。演的目的為了是幫助學生理解,是為了“助讀”――在理解的基礎上,把課文讀得更好。
有人說,字是人的“第二張臉”。對于老師來說,這“第二張臉”太重要了。在老師的影響下,我從小就喜歡寫字,喜歡書法。至今,一有空閑,還提筆練字。備課時,我總忘不了備“字”――把每個生字,照著書上的正楷字,認真臨寫,直至自己滿意。到了高年級,我有時板書用行草,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關注行書、草書。常用的字如能教會學生用行書、草書去寫,將為他們今后的學習帶來方便。而且會啟迪他們關注、熱愛書法藝術,引領學生學會欣賞漢字的多種書體。
在語文教學中,我還經常畫簡筆畫。小時侯喜歡畫畫,讀中學、師范時,又喜歡國畫。小時侯打下的繪畫基礎,在語文教學中派上了用場。教描寫花鳥蟲魚的課文和一些描寫人物的課文,我常常幾筆將其勾勒出來,起到了很好的直觀效果,學生很喜歡。看圖作文我都是自己畫圖,有時直接畫在黑板上,既便捷,又贏得學生的贊許和佩服。
說話的藝術、朗讀的藝術、表演的藝術、書法的藝術,還有繪畫的藝術哪里來?一句話:來自老師的藝術修養。藝術修養會對一個人的情操、品格、氣質、言談舉止以及審美眼光產生重大影響,這是毋庸質疑的。一個具有一定藝術修養的人,一張口、一出手、一投足就會自然地流露出來。沒有一定的藝術修養,連一篇課文都難讀好,哪里還談什么教學藝術呢?不懂一點書法,壓根兒不知何謂“顏體”,何謂“魏碑”的人,怎么能為學生寫一手好的板書呢?
至于怎樣提高教師的藝術修養,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楚的,而且不是本文所要論述的重點,這里就不談了。我們做語文老師的,如果既有較扎實的語文功底,能遵循學習語文的規律去教語文,又有一定的藝術修養,那么,我們的語文課一定會上的有意思,一定會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師德師風紀錄片心得體會 篇3
暑期師德培訓已結束,短短的幾天學習,使我受益非淺,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我,作為一名青年教師來說,從那崇高的人生追求、高尚的師德情操、無私的奉獻精神中,學習了知識,得到了啟發,催人奮進,也受到了鞭策。
剛剛踏入工作崗位的時候,常常回憶起自己當學生時的情景,那時自己會因為喜歡一位老師而喜歡一門功課,同樣,也曾因討厭一位老師而討厭那門課的學習。我想一個被學生喜歡的教師,其教育效果總是超出一般教師。本次師德學習體會最深的就是教育是愛的共鳴,是心與心的呼應,教師只有用愛去關心學生,才能教育好學生,才能使教育發揮最大限度的作用。
不過,在當前教育中還存在一些問題,面對新的情況,新的現象,我要以本次師德培訓為起點,改變自己以往一些不合理的做法,改進工作方法,提高教學水平,努力去做好工作。
教育事業就是愛的事業,沒有愛就不會有教育。作為一名教師,就應關愛每一個孩子,在生活上關心他們,在學習上幫助他們,讓每個孩子在感受愛的過程中,理解愛,學會愛。霍懋征老師強調“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興趣也沒有教育”。教師對孩子的“愛”應是真誠的、無私的.、廣泛的、一視同仁的。盡管孩子情況不同,但要相信每個孩子都能在老師愛的教育下長大成才。對每一個孩子的關愛,都應該是毫無保留的,無論是對聰明伶俐德孩子,還是對頑皮搗蛋的孩子,教師都要主動去親近和關愛他們,讓孩子感到老師是自己最信賴、最尊敬、最親近的人。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好孩子,他們身上有不同的閃光點,只是有的沒被發現。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平時的工作中細心,善于捕捉他們的閃光點,夸獎他們,激勵每一個孩子上進,賞識每一個孩子的才華,讓每一個孩子積極參與,期待每一個孩子獲得成功。
以平等的心靈善待幼兒,用愛的情懷關注幼兒,這是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它比任何高明理論的說教都有效。把這種情懷融入平實的生活,把孩子的進步當作自己的成功,用坦誠的相待詮釋幸福的內涵。以前的學生已畢業幾年,卻常有他們的家長打電話與他商討孩子的前途,有許多學生向他傾吐人生的困惑和思考……還有什么比這更幸福呢?每一屆幼兒畢業時,孩子的哭泣都讓我感動好幾天;每一個節日的問候,總讓我心頭熱乎上一陣子。
作為一名教師,要更新觀念、努力創新,擔負著教育下一代的責任,以身作則,言傳身教,主動思考如何從“傳道”者轉向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從“解惑”者轉向發現問題的啟發人,從“授業”者轉向解決問題的參與人。虛心求教,肯干、實干,不斷在實踐中摸索總結,盡全力把工作做得細致、扎實。同時,細心總結工作經驗,在摸索中前進。教師工作千頭萬緒,需要不斷地總結和積累,勇于創新,才能在實踐中不斷前進。
“昨天的孩子,課本是他們的世界;今天的孩子,世界是他們的課本”,身處課改大潮中的一名普通教師,該以什么樣的態度來面對今天的教育?我想,我應該快樂地迎接每一天,以正確的態度面對自己的事業,面對自己的工作,面對自己的學生,全身心去研究課程、教材、學生、教法等,讓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得以提升,做到得才兼備,讓每一課的知識變得如此生動有趣,并培養學生的能力,做到教書育人。抓住“課改”帶來的發展機遇,樹立較強的科研意識,走進新課程,刻苦鉆研課堂教學藝術,爭做善于吸收的學習型教師,善于研究的反思型教師,敢于探索的創新型教師。
由此可見,高尚的師德是愛,是敬業,是精業。讓自己消除夏日的浮躁,讓自己的胸懷如秋日晴空般純凈,懷著“敬業、樂業、專業、創業”的精神,將更多的愛的陽光撒向幼小的心田,像陶行知所說的那樣:“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無論何時,都能夠理直氣壯地說,投身教育事業,我終生無悔。
最后,還是以這句話與所有新時代的老師們共勉:“學生在我心中——愛從心底流出;事業在人手上——業在干中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