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社會調查報告(精選3篇)
初中生社會調查報告 篇1
一、調查的具體目標和方法
(一)、具體目標
1、農村初中生的學習心理現狀
2、當前農村初中生的學習心理特點
3、當前農村初中生的學習心理成因及對策
(二)、調查方法
1、問卷調查 。學生問卷,內容涵蓋教育價值觀、學習態度、學習需求和學習目的四個方面。問卷調查在我校初中部進行,共發問卷650份,回收有效問卷600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樣本數。
2、座談會及個案調查
整個調查共召開了兩次教師座談會,四次學生座談會。這些座談會,不僅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生動的典型材料,而且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礎。
二、調查結果分析
對學生問卷調查分析,以及多次教師、學生座談結果顯示,農村初中生的學習心理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
(一)、農村初中生的學習心理現狀分析
1、教育價值觀
調查顯示,大部分農村初中生具有較為明確的教育價值觀。74%的學生認為學習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質,10%的學生認為學習的作用是為了考大學,16%的初中生沒有考慮。 調查還顯示,農村初中生的教育價值觀帶有顯著的經濟社會特征。他們認為,農村青年的經濟收入與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學生認為高中畢業生掙錢多,25%的學生認為初中畢業生掙錢多,8%的學生認為小學畢業生掙錢多,只有2%的學生認為文盲能獲得較高收入。
2、學習態度
調查結果表明,67%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情較高,24%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情中等,9%的學生害怕學習。這與他們“考大學”意識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學習的學生數占相當份額。而且,我們在調查中還發現,90%的學生都有自己“最討厭的課程”。學生害怕學習或討厭某些課程的根本原因,一是與教師的教學方法緊密相關;二是與該課程的實用價值緊密相關。調查結果顯示,86%的學生對與現實生活聯系緊、實用性強的語文、數學、物理、化學、勞技學習熱情較高,而對學術性較強的歷史、地理、生物、英語不感興趣。在學生討厭的課程中,英語是初中的核心課程之一,有57%的學生認為“英語對于我們以后的生活幾乎沒有用處”。
3、學習需求
當前,“特長”是師生共同關心的熱門話題,許多教育工作者甚至把“特長”看做是“素質教育”的代名詞對于這一認識的爭議性,不屬本文討論的范疇。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大部分學生對“特長”有正確的認識,其中,92%的學生有自己感興趣的目標,且有52%的學生希望得到教師的指導。同時,78%的學生希望在勞技課、活動課上學到較多的、實用的農業科技知識,使之能對他們以后的工作有所幫助。 在對調查結果的整理中,我們得到了一組令教師們震驚的數據,52%的學生認為“學校老師能滿足自己的學習需求”,48%的學生認為“學校老師能力有限,希望得到名師指點”。對于這一結果,也許我們對信息的有效度產生懷疑,或者強調它的地域性特點,但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教師行為滯后”已經得到越來越多的學生的認同,并越來越嚴重地影響著他們的學習。
4、學習目的
調查結果表明,對于初中畢業后的打算,55%的學生選擇讀高中或中專,18%的學生選擇就業,27%的學生還沒有考慮。有讀大學愿望的占37%。 初中學生對于“務農”的態度是我們調查的重要目標之一。調查結果表明,農村初中生大部分不愿意務農,其比例隨年級變化,且該心態呈現出一種特殊的波動,其波動特點為:初一為69%,初二為58%,初三為72%。
(二)當前農村初中生的學習心理特點
調查顯示,當前農村初中生的學習心理與以往農村的初中生的學習心理相比,有明顯不同。
1、教育價值趨向多元化、務實化、功利化
自己跳出“農門”,走向城市。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已經認識到了教育的重要價值在于幫助他們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使他們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學知識,以增強自己在未來社會的競爭能力。在此基礎上,部分家庭經濟條件較好且成績優秀的學生則致力于追求大學教育。
2、學習需求的縱向多層次和橫向多目標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農村初中生由于個人的學習基礎、教育價值觀和對未來的期望等方面的差異,使他們的學習需求具有縱向多層次和橫向多目標的特點。學習需求的縱向多層次是指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深度要求不一。初中畢業后準備就業的學生,只要求掌握基礎知識;準備考中專的學生,要求課程教學難易適度、學業成績達中等水平;追求大學教育的學生,則要求最大容量地掌握所學知識,學業成績達上等水平。學習需求的橫向多目標是指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廣度要求寬泛。他們既要求學好學術性較強的課程知識,又要求充分培養自己的特長,還要求掌握更多的實用技術。
一、調查的具體目標和方法
(一)具體目標
1、農村初中生的學習心理現狀
2、當前農村初中生的學習心理特點
3、當前農村初中生的學習心理成因及對策
(二)調查方法
問卷調查
學生問卷,內容涵蓋教育價值觀、學習態度、學習目的三個方面。問卷調查在周寨鎮中心學校進行,共發問卷500份,回收有效問卷472份。
二、調查結果分析
對學生問卷調查分析,結果顯示,農村初中生的學習心理具有以下特征。
(一)農村初中生的學習心理現狀分析
1、教育價值觀
調查顯示,大部分農村初中生具有較為明確的教育價值觀。74%的學生認為學習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質,10%的學生認為學習的作用是為了考中專和大學,16%的初中生沒有考慮。
2、學習態度
調查結果表明,67%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情較高,24%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情中等,9%的學生害怕學習。而且,我在調查中還發現,90%的學生都有自己“最討厭的課程”。學生害怕學習或討厭某些課程的根本原因,一是與教師的教學方法有關;二是與該課程的實用價值有關。調查結果顯示,86%的學生對與現實生活聯系緊、實用性強的語文、數學、物理、化學、勞技學習熱情較高,而對學術性較強的歷史、地理、生物、英語不感興趣。在學生討厭的課程中,英語是初中的核心課程之一,有57%的學生認為“英語對于我們以后的生活幾乎沒有用處”。
3、學習目的
調查結果表明,對于初中畢業后的打算,55%的學生選擇讀高中或中專,18%的學生選擇就業,27%的學生還沒有考慮。有讀大學愿望的占37%
初中學生對于“務農”的態度是我調查的重要目標之一。調查結果表明,農村初中生大部分不愿意務農,其比例隨年級變化,且該心態呈現出一種特殊的波動,其波動特點為:初一為69%,初二為58%,初三為72%
(二)當前農村初中生的學習心理特點
調查顯示,當前農村初中生的學習心理有以下特點:
1、教育價值趨向多元化、務實化
自己跳出“農門”,走向城市。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已經認識到了教育的重要價值在于幫助他們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使他們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學知識,以增強自己在未來社會的競爭能力。在此基礎上,部分家庭經濟條件較好且成績優秀的學生則致力于追求大學教育。
初中生的教育價值觀的另外一個特點是務實化。初中學生越來越強烈地追求未來教育輸出的經濟價值,他們中的很多人從經濟的角度去衡量所學課程的價值,繼而決定自己在不同課程上的努力程度。他們要求課程教學更多地聯系生活和生產實踐,滲透更多的實用技術。
我們知道,由于年齡和學識的限制,初中學生的認知、分析、判斷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穩定。事實上,相當多的初中生的教育價值觀是迷茫的。其原因在于:一是越來越多的中專生和大學生難以就業,從而使他們對考中專或大學失去信心;二是學術性較強的初中文化課程難以滿足學生對職業技術的需求,難以使他們產生學習的內在刺激和利益驅動。這些原因使越來越多的學生厭學。
2、學習目的明確,但具有主觀性和不協調性
對學生的問卷調查表明,73%的學生具有明確的學習目的。但是,通過對調查問卷的對比分析和對學生本人的考察,我們發現,學生的學習目的具有嚴重的主觀性和不協調性。學生學習目的主觀性突出表現在:他們已經認識到了未來進入城市就業或在農村非農產業就業的艱難性,但有67%的學生卻表示不準備在農村務農。很明顯,如此大的一個群體具有這個想法是極不現實的。此外,40%的學生希望自己以后在事業上能取得成功,但他們中48%的學生沒準備接受高等教育,甚至不準備讀高中中專,從而忽視了科學文化知識對于事業的發展所起的基礎性作用。學生學習目的的不協調性主要表現為思想與行動的不協調。調查結果表明,33%的學生將準備在農村務農,但這部分學生在上勞動技術課時并不認真,平時也很少接觸農業科技方面的資料。同時,37%準備考大學的學生中有相當多的人在學習上并沒有顯現出相應的積極性,而是呈現出一種消極等待的學習態度。
三、對調查結果的思考
(一)當前農村初中生的`學習心理狀況成因分析
當前農村初中生的學習心理狀況,其主流是積極向上的,他們正在健康地成長,同時也存在消極的一面,不容忽視。
1、市場經濟發展的影響
從宏觀角度看,農村初中生深深地感觸到了國家經濟發展的快步伐,欣喜于輝煌的經濟成就。調查結果顯示,98%的學生對未來充滿美好的向往,其中有82%的學生對“競爭”這一市場經濟的本質屬性了解較深。從微觀角度看,市場經濟在農村的逐步深入,使農業的生產結構、生產方式不斷變化,而轟轟烈烈的農民打工隊伍更使農村人的生活發生了質的變化。農村初中生對于這些變化極為興奮,因為他們享受到了蘊藏其中的經濟利益和文化利益,使他們不愿生活在農村,且幼稚地想及早結束學業而外出打工。
2、國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影響
隨著高等教育的改革,將有越來越多的人獲得上大學的機會,以至于部分學生對考大學信心十足。但是,我國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對學生的負面影響也很大。調查結果表明,26%的學生認為家庭難以負擔未來讀大學的高額費用而放棄考大學的愿望;52%的學生認為大學不包分配而感到前途渺茫,從而在學習上漫無目的。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由于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制度改革的影響,使部分德、才兼備的學生感到迷茫和失望,并逐漸淡化了對學習的興趣,失去了學習的積極性。
3、家庭教育的影響
當前,農村初中生中有一部分是獨生子女,處于一種相對優越的生活環境中,備受家人的寵愛,他們一般表現為意志不堅強,缺乏進取精神,耽于生活享受
4、學校教育的影響
在農村教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進程中,農村初中越來越重視特長教育和培養學生的個性。可是,由于資金和人才的制約,對于學生學習的縱向多層次和橫向多目標需求無法滿足,從而導致學生需求與學校教育之間的矛盾沖突。
(二)形成健康的學習心理的對策
影響學生學習心理的因素非常復雜,因而幫助他們形成健康的學習心理的任務十分艱巨。為實現素質教育,應積極地幫助農村初中生形成健康的學習心理。
1、增加投入,創造良好的教育教學環境
當前,農村學生已經感受到了社會進步的快節奏,初步了解了滲透于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高科技。但在日常的學習中,他們接觸的卻是落后的儀器設備、簡陋的實驗場所、過時的科技知識,這種強烈的反差必然使他們感到厭倦并產生抵觸。因此,只有增加硬件和軟件的投入,使儀器設備、實驗場所、科技知識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才能對學生產生求知的誘惑和刺激。
2、幫助學生準確地了解和把握未來
由于主客觀方面的原因,農村初中生對國家市場經濟發展、高等教育改革、素質教育實施等的了解既不全面也不深入,所以有必要以專題報告的形式,向他們介紹國家市場經濟發展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和存在的困難以及未來的美好前景;向他們介紹高等教育改革中招生制度的合理性、科學性,收費制度的公平性、保護性,分配制度的靈活性、公正性;向他們介紹素質教育實施的具體內容、價值和未來取向,以幫助他們明辨是非,消除誤導。
進行職業指導,幫助學生了解不同職業主要是務農的特點、現狀和發展趨勢,從而使他們在學習期間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在畢業時選擇自己適合的就業崗位。
開設心理輔導課程,對學生進行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學習能力、考試心理、學習適應性等內容的輔導是當務之急。
初中生社會調查報告 篇2
社會的不斷發展,廣告、影視等各種媒體應運而生,各種出版物接踵而來,廣告招牌、商品包裝變著花樣地吸引顧客……這是時代的產物,代表著社會的進步,但隨之也出現了許多不規范用字,給識字尚少的生造成錯覺,為他們以后的識字設置了障礙,也為人們辦事帶來許多的不方便。為了使大家進一步了解社會用字的狀況,加強規范字的'思想意識,讓學生正確使用規范字,認識規范用字的重要性,本小組組織了這次語文實踐活動,調查社會上的不規范用字。
、
公共場所的設施、招牌、廣告及公共行業中的錯字、別字、簡化字、繁體字等不規范用字。
簡化字:(3處)西門頭菜場小攤:“雞蛋”寫成“雞旦”;“豆腐”寫成“豆付”;“豬肉”寫著“朱肉”。
錯字、別字:書名《魯濱遜漂流記》錯寫成《魯濱遜“飄”流記》;錦園小區的草坪上“踐踏草坪罰十元”錯寫成“踐踏草坪發十元”;廣告招牌“浪漫”錯寫成“浪漫一身”(店);“三國演義”錯寫成“衫國演義”(服裝店);“依依不舍”錯寫成“依依布舍”(布藝店);“隨心所欲”錯寫成“隨心所浴”(浴室);“默默無聞”錯寫成“默默無蚊”(蚊香廣告來自農工商),“十全十美”錯寫成“飾全飾美”(飾品店);“十全十美”錯寫成“食全食美”(食品店);“機不可失”錯寫成“雞不可失”(草雞店);“勤儉節約”錯寫成“勤剪節約”(理發店)。
經本組全體組員分析、總結,大家一致認為:漢字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成語是珍貴的文化,而不就應為了個體的利益而隨便亂改成語,故意寫錯漢字,到達廣告宣傳的效果,這是一個十分嚴重的社會風氣問題,我們大家要齊抓共管,杜絕亂用漢字的現象出現。
在本次綜合性學習、調查社會用字的狀況活動中,本小組提出的推薦如下幾條:
1、對于亂改成語、漢字,請有關部門做出相應的措施。
2、中應與亂用成語和漢字不良現象做斗爭。
3、廣大市民應互相監督,不要亂改亂用成語和漢字。
4、用錯漢字和亂用成語的商家及時改正,修正自己的錯誤。
初中生社會調查報告 篇3
在我國,無論是日益突出的環境問題,還是繁榮我國的會計理論并使之同國際接軌,都需要對環境報告問題進行研究。對于位居生態脆弱區域的我國西部企業而言,其要求尤其迫切。與美歐、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而言,我國環境績效信息披露有關理論的研究極少,報告實務方面尚不健全,理論和實務方面均需總結、提高。
一、調研對象概況
石嘴山市是寧夏重要的工業城市,為全國113個環境保護重點城市之一,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能源開發利用為特征,以煤炭、冶金、電力、機械、化工、陶瓷、建材及非金屬制品為主、門類較為齊全的重型工業經濟體系。在環保成果方面,《石嘴山市大氣環境容量測算技術研究》報告現被作為西部地區的范本使用,并在20xx年9月長沙召開的“全國城市大氣環境容量核定及空氣環境質量改善經驗交流工作會議”上,作為8個重點城市之一作了經驗介紹,得到了一致好評。
二、調查研究方法
(一)樣本公司選擇
本次調查以當地的大中型工業企業為主要對象,對排放SO2、NO2、PM10(可吸入顆粒物)、煙塵、工業粉塵、工業廢水和固體廢棄物問題突出企業的財務、生產、環保等部門的管理人員進行了調查。調查共發出問卷700份,總體回收率為40.71%,其中企業回收率為32%,均達到大樣本的統計量要求。
(二)問卷設計和整理
問卷主要是主觀題型。采用利克五分量表,把被調查人士對問題的看法分為5個等級,正向評分,即選擇“1”代表對所調查項目非常不同意,選擇“5”則表示非常同意,“4”代表同意、“3”代表不確定、“2”代表不同意。利用SPSS12.0統計軟件對有效問卷進行統計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統計和均值比較等方法。
三、石嘴山市企業環境績效信息披露調查問卷分析
公司經濟活動所導致的環境影響屬于環境績效范疇。環境績效是在企業經營活動中,由于保護環境和治理環境污染而取得的環境保護的效率和效果。本文試按其分類內容以及披露方式和頻率展開分析。
調查得知,從企業的`社會責任、環境的多元受托責任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出發,被調查對象大多贊同環境受托責任最基本的含義是建立環境信息披露制度,其中,公司經濟活動所導致的環境影響――環境績效信息的披露應是其基本內容之一(認同率占97.56%);企業綜合績效應以經濟效益為主并包括社會和環境績效(73.96%);企業的環境績效至少應該體現在環境財務績效和環境質量績效兩個方面(75%);環境績效將影響企業的長期生存能力(81.25%)。
關于環境績效報告應包括內容及其披露,各調查企業較贊同項目分別見表1、表2(表1、表2見P47)。
從以上調查可知:當地企業普遍認為環境績效至少應該體現在環境財務績效和環境質量績效兩個方面。其中,環境保護績效應包括企業制定的重要的環保規定,關鍵性環境影響,公司的環境計劃和環境管理系統的確定、執行情況等;環境財務績效應包括與環境相關的資本性、收益性支出,環境收入、收益和節約的成本,能源、原材料、水等成本等;環境資源績效應包括水資源耗用,清潔生產技術、工程技術/生態效益,健康與安全管理以及化學品管理計劃等;環境控制績效應包括環境治理、污染控制方面的明確目標或預算,污染治理的投資、項目,環境檢測項目、環保設施運行指標、污染物排放指標的達標率等;環境報告等績效應包括利益關系人關系與合作,企業的環境報告設計、制度以及環境報告方面獲得的獎勵或榮譽等。在環境績效報告的披露方式上,各企業較傾向于對環境績效信息編制專門的環境報告,大多認為應每年編寫一次環境報告,與企業的年度財務報告一塊向外報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