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是長夏嗎
立秋,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立秋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十三個節(jié)氣,是秋季開始的節(jié)氣。立秋一般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立秋(節(jié)氣)以后,秋后下一次雨涼快一次,因而有“一場秋雨一場寒”的說法。立秋后是長夏嗎?下面請隨小編簡單了解一下吧。
立秋后是長夏嗎
長夏(zhǎng xià)指夏季最后一個月份,按照太陽高度計算,即7月7日至8月6日!端貑·六節(jié)藏象論》王冰次注云:"長夏者,六月也。土生于火,長在夏中,既長而旺,故云長夏也。"《素問·藏氣法時論》王冰次注云:"長夏,謂六月也。夏為土母,土長干中,以長而治,故云長夏。"
五季對應時間:春季2月13日至4月25日,夏季5月14日至7月28日,秋季8月16日至10月28日,冬季11月16日至次年1月25日,長夏1月26日至2月12日、4月26日至5月13日、7月29日至8月15日、10月29日至11月15日。
立秋之長夏說法
長夏指春夏秋冬換季的最后18天,這是中醫(yī)學的范疇。
《內(nèi)經(jīng)·素問·太陰陽明論》:"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藏,各十八日寄治。"就是說脾主長夏,既每季的最后18天。正如著名明代大醫(yī)學家張景岳所說:"春應肝而養(yǎng)生,夏應心而養(yǎng)長,長夏應脾而變化,秋應肺而養(yǎng)收,冬應腎而養(yǎng)藏。"長夏雖由脾所主,但從時間來說卻又不盡合理,時間搭配不均勻。
長夏是從夏季分出的一個月,夏季則是二個月,而春、秋、冬則各為三個月。這樣一來《內(nèi)經(jīng)》的作者,為了均衡這個時間,又云"脾不主時",即在每季之末各勻出十八天由脾所主。184=72天,3個月-18天=72天,如此則每季皆系72天!端貑·太陰陽明論》:"帝曰:脾不主時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臟,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于時也。"黃元御《四圣心源》:"土無專位,寄旺于四季之月,各十八日,而其司令之時,則在六月之間。
土合四象,是謂五行也。……土為四象之母,實生四象,曰火生土者,以其寄宮在六月火令之后,六月濕盛,濕為土氣也。"此"脾不主時"則是受當時陰陽、五行、五方、四時學說之影響嫁接而來。
立秋之長夏補脾
中醫(yī)認為,長夏(即陰歷6月、陽歷7-8月)最適合養(yǎng)脾。長夏的氣候特點是濕,“濕”與人體脾臟關(guān)系最大,所謂“濕氣通于脾”,所以長夏是健脾、養(yǎng)脾、治脾的重要時期。 長夏同時也是人體脾胃消化、吸收營養(yǎng)的大好時期,所以在七八月間應多吃一些健脾的食物,比如可以多吃些肉類食品,還可吃一些白術(shù)、山藥、白扁豆以健運脾氣。
夏天,尤其是三伏天要多吃豆類,能起到健脾利濕的作用。適宜在夏天吃的豆類包括以下幾種:綠豆,能清熱除濕、健脾;白扁豆、四季豆,能健脾;赤小豆,能健脾、養(yǎng)血、養(yǎng)心;紅飯豆,可以健脾養(yǎng)血;薏苡仁,可健脾利濕;荷蘭豆,能健脾益氣;豌豆,可滋養(yǎng)肝脾;青豆,能滋養(yǎng)肝脾;黃豆,可健脾養(yǎng)骨;黑豆,能養(yǎng)脾益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