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節氣如何防止過敏(精選5篇)
雨水節氣如何防止過敏 篇1
辨別類型再對癥清潔保濕
要緩解敏感皮膚的癥狀,首先需要找出致敏原,以便對癥施法。敏感性皮膚大致分為“一時敏感”和“敏感體質”。要搞清楚自己的敏感類型,我們可自行診斷一下。
“敏感體質”自我檢測:具有醫生診斷的敏感體質,或有家族性的過敏病史;用到酸類保養品,如果酸,會有刺痛感;喝酒或長時間處在不通風的室內,皮膚就發紅發熱;冬季瘙癢,外油內干膚質,出油量大,皮膚看起來沒光澤;皮膚很薄,一曬就發紅,沒泛紅時隱約透出青色血管。如果以上問題多于3個,基本屬于敏感體質。在保養上,建議是溫和清潔、加強保濕。
“一時敏感”自我檢測:只要熬夜,隔天皮膚就泛紅發癢;暴曬后,皮膚泛紅久久不褪;壓力太大或疲勞時,就出現敏感癥狀;皮膚在換季時忽冷忽熱,或濕度增加時,會脫皮或發癢;每次月經前,皮膚會變得粗糙,出現紅疹或脫皮。同樣,如果問題多于3個,則屬于“一時敏感”皮膚。在保養上,除了要調整生活狀態,最主要是選對護膚品。
【護理建議】
果酸和維生素A產品要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且不要在一天之內同時使用含有果酸、維生素A、維生素C的產品。潔面皂中的界面活性劑是分解角質的高手,要極力避免,最好使用溫和、天然成分的洗面乳,調節皮膚的酸堿度,避免使用磨砂型去角質產品。最好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購買含有抗敏成分的化妝品。不要輕易更換化妝品,使用前,要先在手的皮膚上試用一兩天。
雨水節氣如何防止過敏 篇2
蘸上注射用的生理鹽水可行
專家指出,生活中常見的致敏原不難找,多數皮膚過敏是由花粉、蟑螂、螨蟲、霉菌、化學品及魚蝦、海鮮等食物引起。在這種情況下,患者一定要清楚地告訴醫生,包括什么時候、什么天氣、吃過什么東西、做過什么事情、接觸過什么物品、出現什么反應等,為給醫生診斷提供第一手材料。
醫學上查找致敏原,主要有這些辦法:
一是抽血查特異性免疫球蛋白,能夠查出上百種致敏原。過敏體質者,血液內免疫球蛋白比一般人濃度要高,致敏原如花粉等進入體內,會釋放一種介質,從而引起一系列皮膚瘙癢等過敏癥狀。
二是做皮膚試驗,雖然準確度很高,但只能查出二三十種過敏原,且檢查過程比較麻煩,一般患者不太樂意接受。
還有一種是斑貼試驗,主要用于查找化妝品、化學品等過敏原。
【護理建議】
在未經皮膚科醫生診斷前,不要自行購買抑制炎癥的藥膏,以免給皮膚帶來損害。可用棉花或紗布蘸上注射用的生理鹽水,敷在敏感部位,因為注射用的生理鹽水,有很好的安全性和滲透性,對消腫、退紅、穩定皮膚療效好。敏感癥狀一般不可能根治,要避免接觸致敏原。平時注意清洗頭發,防止敏感的微生物附著在頭發上引發過敏。若過敏現象比較嚴重,要立即到醫院接受專科醫生的診斷與治療。
雨水節氣如何防止過敏 篇3
皮膚缺水發癢灼燒刺痛
常聽女孩們說,自己的皮膚如何敏感,其實,我們很難認清自己的皮膚狀況,甚至不了解自己到底屬于哪種皮膚性質,究竟什么是敏感性皮膚呢?
專家介紹,當皮膚屏障功能受損,神經末梢的保護作用變得不完整,使得感覺神經信號輸入增加,免疫反應性增強,導致皮膚的耐受閾值降低,皮膚角質層變得異常通透,對外界刺激就發生了過度反應,皮膚則變得敏感。通俗地說,由于皮膚代謝周期失調,表皮結構排列雜亂,皮膚內部水分流失,使刺激物質容易侵入,致使皮膚內部出現炎癥反應。
真正的敏感性皮膚,是指那些皮膚的感受力較強、抵抗力弱,且受到外界各種刺激后,如氣候、紫外線、風、溫度等的變化而發生改變。敏感性皮膚主觀感受有發紅、發癢、發熱、緊繃、刺痛、灼燒、腫脹等,臨床表現為表皮薄、皮膚發紅、有紅斑、易出現面部潮紅、脫皮、有紅血絲、皮炎甚至出現丘疹或水皰等。
雨水節氣如何防止過敏 篇4
吃食物以平性為宜。
“倒春寒”容易使人內臟郁熱壅阻,因此不易吃燥熱食物“火上澆油”。郁熱令人“貪涼”,過于食涼,又會“同氣相求”使濕寒傷及臟腑,引起胃寒、胃涼、腹瀉之類的失衡癥狀。所以,飲食保持中庸,吃熱飯熱菜,但不吃慎吃辣椒、不喝少喝白酒等性溫、性熱的食物為宜。
雨水節氣如何防止過敏 篇5
年老體弱者勿用冷水。
按中國五行學說,水對應腎,腎主骨。雨水時節年老體弱者用冷水洗臉、洗手,濕寒易侵入關節,又無充足的陽氣驅寒于外,濕寒滯留于手,指易酸痛,重則變形;濕寒滯留于頭,頭易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