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心得體會2
二、需要全方位的創新并且敢于創新。落實科學的發展觀需要全方位的創新,這包括了方方面面,從創新內容看,不僅僅局限于技術創新,還包括了理論創新、管理創新、體制創新、制度創新和發展模式創新。從創新主體看,不僅要求企業創新,政府機關、學校、事業單位、軍隊、各社會團體都要創新。從創新形式上看,不僅鼓勵原始創新,還鼓勵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也就是鼓勵學習型創新。這一點對于創新來說十分重要,特別是在我國許多方面還大大落后于發達國家的現實情況下,更應將學習型創新與原創型創新相結合,凡是能拿來的一定要拿來,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拿不來的和外國沒有的要組織自主創新。這樣做可以提高創新效率,少走彎路。
三、從細小處促進和諧,講究效益的科學性。我們究竟是以促進社會和諧、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目的,還是單純的以gdp的增長為目的,這是科學發展觀與傳統發展觀的根本區別之一。促進社會和諧是我國發展的重要目標和必要條件。要按照以人為本的要求,從解決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現實問題入手,比如我們銅仁地區工商局正在開展的食品安全檢查工作就是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從細小處促進和諧。由計劃經濟和產品經濟向市場經濟和商品經濟的改革,使政府和企業由過去長期只重生產不重效益的計劃經濟思維轉向以追求效益為中心的市場經濟思維,應當說是一大進步,但如果只追求效益而不考慮社會和諧和人的全面發展,就迷失了發展的方向。那么怎樣才能使經濟的增長與社會和諧和人的全面發展相協調呢?就是要通過經濟增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又通過人的全面發展促進經濟效益的提高。這就是講究效益的科學性,通過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和體制創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企業利潤,通過制度創新、理論創新提高宏觀經濟綜合效益,全面促進社會的和諧。
四、正確認識地區之間的協調發展。關于2010年人均比XX年翻一番的目標設定,比以前的指標更高,也更符合實際,特別是用人均指標來指導各地區的規劃更加科學。因為從經濟發展的規律看,各地區之間存在區位差異、自然差異、資源差異、市場差異和經濟基礎差異,在地區間經濟發展不可能是均衡的,必然有快有慢,有高有低,城鄉之間的發展差異也是必然的,市場經濟就是通過這種發展的差異引導人口的流向,一步步實現城市化的。經濟發展慢的地區人口會向發展快的地區流動,從而使自己的人均經濟水平與發展快的地區的差距有所縮小。當然,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完全依靠這種市場引導,必須由政府進行適度的調控,以避免經濟在地區空間上的失衡,造成長期的不經濟。國家繼續在經濟政策、資金投入和產業發展等方面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支持,加快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但對這種加快應有清醒的認識,是要快于這些落后地區原有條件下的發展速度,而不是要使落后地區的發展速度快于發達地區的發展速度,個別有條件的落后地區可能做得到,但希望多數落后地區做到這一點是不現實的,也不符合經濟發展規律。
五、巧用經濟杠桿去衡量、去比較。目前,我國已基本建成了市場經濟體系,但仍有許多有待完善的地方,特別是許多由政府定價的生產要素的價格不能隨供求關系的變化而及時調整,如土地、礦產資源、水、能源等,造成資源的浪費和對投資的誤導。針對存在的這種問題,我們必須要建立反映市場供求狀況和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形成機制,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顯然,用價格手段來抑制需求、減少浪費比任何宣傳教育都更有效,但必須認識到,價格杠桿既有抑制需求的一面,也有刺激生產的一面。對有些產品可以單純使用價格杠桿進行調控,而對一些特殊產品則應將價格杠桿與稅收杠桿和行政、法律手段配合使用才能達到目的。
六、注意節約和環保,要貫徹科學二字。保護生態環境、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是科學發展觀的實質內容。但保護環境和資源節約應是全方位的,而且應當是科學的。這方面有許多亟待深入研究的課題。如保護環境是不是一定要保持自然的原貌?植樹造林是不是多多益善?如何優化生態環境才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更有利?目前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十分混亂,存在大量形而上學的片面認識,嚴重制約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改善。要明確保護生態的目的是使人類有一個可持續的更好的生存發展環境,必須以人為本,不能為保護生態而保護生態,要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總之,落實科學的發展觀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采用一切經濟的、行政的、法律的和宣傳教育的手段,全方位地促進科學發展觀的落實,保證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快速、協調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