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植樹節的建議書(精選3篇)
關于植樹節的建議書 篇1
尊重的老師們,敬愛的同學們:
你們好!
時至陽春三月,乍暖還寒。一年一度的3.12植樹節又要來到了。植樹節這個為了綠色跟環境所設定的節日,讓我們對大天然又多了一份庇護,對綠樹又多了一份關愛。為了讓同學們能在生涯中休會勝利的喜悅,增添對動物的愛好,加強環保意識,生態環境,養成愛惜環境的良好習慣,少先隊大隊部在植樹節來臨之際,發出如下倡導:
●珍愛綠色,珍重我們綠色的校園。不踩踏草坪,不攀折鮮花。
●多一片綠色,多一片溫馨。
●綠色環境,美善意情。在教室中種點花花草草,增加一份綠色。
●性命在于綠色,盼望在于綠色。讓我們養成維護綠色的好習慣,世界將會更加的美妙。
我們伸出咱們的一雙雙小手,讓我們絕不小氣地奉獻出我們的所有力氣,讓更多同窗投身與植樹的行列中來吧。
同學們,植樹節的意思不是在于每個人都要在植樹節這天去種一棵樹,而是通過植樹節的又一次降臨,使我們大家更加關注綠化、環保問題。那就讓我們攜起手來,為我們的地球再增添一些綠色吧!
關于植樹節的建議書 篇2
全體六年級同學:
同學們,我們學習了第四單元的課文,知道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也知道了植樹造林,美化環境的好處。我們是少先隊員,要熱烈響應黨中央提出的“綠化祖國”的號召,在綠化、美化城市的工作中發揮自己的作用。
樹是大自然母親留給我們最寶貴的財產:樹是大自然的“清潔工”,它美化了我們的環境,美化了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所以我們要多植樹造林,保護環境。
樹是制造氧氣的“工廠”。據測定,一畝樹林一般每天生產氧氣48.7公斤,能滿足65個人一天的需要,也就是說,小小一畝樹林,夠我們一個班的人呼吸一天還多呢!所以,我們要多植樹造林,保護環境。
樹是人類的“防毒面具”。一公頃的柳杉樹一個月可吸收二氧化硫60公斤,女貞、丁香、梧桐這些不起眼的植物對減輕二氧化碳的危害有很大作用。所以,我們要多植樹造林,保護環境。
樹還是我們的“蓄水器”。樹的樹冠足可以留住10%~20%的雨量。五萬畝森林相當于一個小型水庫。所以我們要多植樹造林,保護環境。
我此時想對全國人民說:“植樹造林,保護環境,從小做起!”
關于植樹節的建議書 篇3
中國的植樹節,因時代的演變,先后作了三次改定。
孫中山也是我國近代最早極力提倡植樹造林的人。他親自起草的政治文獻《上李鴻章書》中提出,中國欲強,必須“急興農學,講究樹藝”.辛亥革命后,民國4年(1915年),在孫中山的倡議下,由農商部總長周自齊呈準大總統,以每年清明節為植樹節,指定地點,選擇樹種,全國各級政府、機關、學校如期參加,舉行植樹節典禮并從事植樹。經當年7月21日批準后,通令全國如期遵照辦理。
民國17年(1928年)北伐完成后,4月7日由國民黨政府通令全國:“嗣后舊歷清明植樹節應改為總理逝世紀念植樹式”,民國18年(1929年)2月9日農礦部又以部令公布《總理逝世紀念植樹式各省植樹暫行條例》16條。而國民政府行政院農礦部長易培基遵照孫中山先生遺訓,積極提倡造林,于民國19年(1930年)2月呈準行政院及國民政府,自3月9日至15日一周間為“造林運動宣傳周”,于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紀念日舉行植樹式。北方地區以3月初旬,寒氣未消,還不適于栽樹之故,特規定植樹式仍于3月12日舉行外,造林宣傳運動周延至清明節行之。并由該部公布《各省各特別市各縣造林運動宣傳周辦大綱》7條,以便全國照辦。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79年2月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林業總局局長羅玉川提請審議《森林法(試行草案)》和對“決定以每年3月12日為我國植樹節”進行說明后,大會予以通過。1981年12月13日,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討論通過了《關于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從此,全民義務植樹運動作為一項法律開始在全國實施。次年,國務院頒布了《關于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實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