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下鄉支教個人總結(精選3篇)
暑期下鄉支教個人總結 篇1
依舊是一個夏日炎炎的暑假。今年盡管是我在大學的第一個暑假,我卻沒有一放假就回家,而是參加資環學院的三下鄉志愿者活動。經過者十幾天的志愿者活動,我學到了很多,認識了很多,也懂得了很多。我慶幸自己能夠成為“星源”志愿服務團的一員,很榮幸認識了團隊的十九位成員,與大家度過這一段流金般的日子。我想“三下鄉”活動是我人生中重要的一課,也為我的大學生活添上了絢麗而多彩的一筆。
快樂出發
“我志愿加入xx大學三下鄉服務團,我承諾:盡己所能,不計報酬,甘于奉獻,服務農村,踐行志愿精神,傳播先進文化,為建設團結互助,平等友愛,共同前進的美好社會貢獻力量。磨練意志,放飛理想,愛我吉大,共創佳績。青春建功,我為黨旗添光彩。”隨著一聲聲青春高亢的誓詞響起,我們帶著激情踏上了為期十三天的志愿者之行。
雖然一路顛簸,但我們的熱情不減。唱歌,玩游戲,猜謎語,講笑話。盡管有兩個多小時的車程,但在我們一路歡聲笑語中似乎很快就到達了目的地。
雜亂的野草,破舊的教學樓,低矮的升旗臺,無序的廚房。這就是我們的目的地xx縣完小。
說實話,看到這樣的場景,不免有些失望。不過看到站在操場里等待我們的孩子,臉上露出天真的笑容,心里突然覺得很欣慰,忽然有了一種勇敢走下去的力量。
自主廚房
由于條件簡陋,我們每天都要自己燒火,煮飯,炒菜,這對于絕大部分時間都呆在學校里的我們來說,可能真不是件易事,尤其是面對二十個人伙食這樣一個巨大的工程。
于是我們女生每天都會有三個幫廚,在主廚學長的帶領下,為大家準備伙食。雖然每餐的菜樣都很簡單,但在忙碌了一天之后,仿佛那是我們吃過的最好的美味了。特別是在后面,我們為學生準備午飯,學長更加辛苦,即使只是面條,沒有多余的配料,我們依然吃的很香,因為那是我們自己勞動的結果。
要是沒有這十幾天的活動,也許我至今都不知道怎么用菜刀,不知道原來做飯也可以是這樣一件快樂的事。
樂享支教
在這次的支教活動中,我最主要教大班和中班的音樂。中班是由小學三四年級組成,盡管只有十幾個學生,其中只有三個男生,但對于我這個新老師,他們似乎無所畏懼。在第一堂課上,他們就為了要教哪首歌而在課堂上爭執。不過,畢竟是孩子,一旦你和他們親近了,所有的事情便好解決了。經過幾次的溝通,他們似乎不再排斥我,而是很順從的聽我的課。有一次,下課了,他們都還在忘情地唱著我新教的歌。有時下課,他們還會甜甜地對我叫一聲姐姐,和我玩游戲,偶爾對我撒撒嬌。盡管沒有正式地上過很多課,但從這些接觸中,我真正的喜歡上了這群可愛的孩子。
相對于中班而言,可能由于年齡大一點,大班的孩子要聽話一些。他們很少在課堂上吵鬧,所以上的比較輕松。《感恩的心》是我最喜歡的歌之一,他們僅用了一節課的時間就學會了這首歌及其手語,真是一群聽話又聰明的孩子呵。
放飛理想
不知不覺中支教已經進入尾聲,空氣中似乎也充滿了離別的憂傷。在支教的最后一天,我們舉行了一次匯演。盡管節目不是很多,但是每一個節目都是小孩子們在用心演出。沒有璀璨的燈光,沒有華麗的服裝,沒有完整的音響,有的只是那些淳樸的心。即使動作不是很規范,但是大班的那些健美操表演,讓我們看到了青春的美麗;即使沒有經過專業的演講訓練,但是那些孩子的演講,讓我們看到了燃燒的激情,即使沒有充足的時間彩排,但是那些稚氣的聲音,讓我們看到了蓬勃的朝氣。
暑期下鄉支教個人總結 篇2
在這個驕陽似火的七月,xx大學志愿服務團20名志愿 支教老師帶著團省委對小朋友假期的關注、帶著學校、學院領導老師的隱隱期盼、帶著同學們的聲聲叮嚀,懷揣著激動的心情,踏上了完小十三天的三下鄉支教之旅。
上課篇
我是小班的語文老師,兼任班主任一職。小班的成員較多,流動性大,成分也很復雜,有二年級、一年級、不會說普通話的學前班、甚至不怎么會說苗話的3歲小孩。因此,在語文教學方面,我遇到了重大的困難。
計劃教授《弟子規》的精華內容,但大部分孩子連字都不熟。只得調整方案,對于識字的孩子,帶著誦讀并讓他們了解大意;對于不識字的孩子,在輔教老師的幫助下,教他們練習學會寫黑板上簡單的字。上了兩節《弟子規》,孩子們的興致也過了。語文課又安排了造句課,培養他們基本的語文知識;加上了唐詩課,讓他們了解唐詩這一門璀璨的文化明珠的魅力,并適當的講解了幾篇容易的唐詩。
課堂上有像吳文斌一樣調皮搗蛋的學生,但更多的是像吳俊斌一樣聰明活躍的二年級學生,還有如龍婉容般聽話好學的一年級及學前班學生。還好孩子們對于語文課的愛好還比較濃烈,加之我是班主任,與孩子們接觸的時間也多,語文課還算進展的蠻順利的。遺憾的是沒有達到培養興趣的目標,沒有教予孩子們更多的知識。
除了語文課,還會組織開展游戲課。此外大部分時間都會在小班教室當助教,維持紀律,在底下教一些孩子寫字認字。
雖然基本上上完一節課,嗓子就冒煙般得疼。但看到孩子們那渴望知識的眼神、看到他們學到知識時的快樂、聽到他們一聲聲叫著“老師”,我覺得這些努力和辛苦都是值得的。
下課篇
下課了,小班的小調皮蟲們大部分一窩蜂的跑出了教室。爬樹的,操場打球的,地上打滾的,小賣店買東西吃的到處都是我們的小班人馬。我是小班的班主任,需要了解每一個學生的資料,便于關注他們的成長和管理班級。
下完課,我就呆在教室里。拉著孩子們的手,問他們家庭的基本情況,孩子太小了。有的甚至不知道自己住的地方叫什么,絕大部分不知道父母的名字。當問到對爸爸媽媽的印象時,大部分人都是不知道。每次看著孩子們聽到“爸爸媽媽”這個詞眼時迷茫的眼神和搖的那么干脆的小腦袋,心里都會酸酸的想流淚。
下課的時間很短暫,我的力量很微弱,只能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關心小部分孩子,給他們一些小小的溫暖。
放學篇
放學羅。“老師,你今天去哪送人啊?去我們家吧。”“老師,你昨天答應我要去我家的。”“老師,去我家。”“去我家。”在孩子們的吵吵鬧鬧中,老師們分好組,大手牽小手,頂著熱辣辣的太陽走上了回家的路。
回家的路很長,可孩子們的激情很高,緊緊的黏著我們,有點甚至是背著回家的。一路上,我會問孩子們今天學到了什么知識,帶他們唱歌,孩子們開心的講自己發生的開心的事。于是那些長長的路,總是很快很快就“被征服”,“被”我們走完了。
送孩子們平安到家,會與家中長輩了解一些家庭情況和小孩子的情況。接著,在孩子們的依依不舍中、踏著快落山的陽光,走上了回學校的路。
開始我們開玩笑的說,下鄉讓我們長的最多的是體力啊!不過后來發現,我們收獲到了更多的是故事與感動、開心與笑容。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心酸的故事,當我們踏進他們家,當他們解開心扉為我們講訴自己的故事時,真的感受到的是心與心的聯通。
生活篇
我們在這里是自給自足的生活,后勤組,羅老師和炊事班的吳班長是每天的主力軍。我們女生9人分3組輪流打下手。做飯時,我們一般6:00起床,洗菜切菜;不做飯時,6:45左右起床,等著每天7:00的升旗儀式。有時候眼睛都睜不開的開著冉冉升起的國旗,有時候睡眼朦朧的切著菜。不過,這樣有規律的生活也讓我們養成了良好的習慣。
每天的飯菜不算豐盛,菜式也很單一,但一群人圍坐在桌旁,大聲高歌《團結就是力量》后,開始那有序的搶菜。這種家的感覺讓我覺得好溫馨。
生活有點苦不要緊,但有這么多人團結一起,互相幫助,共同前行。還會有什么過不去的哭呢?
在這十三天的支教時光里,在與小朋友的交流學習中,師生之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們鍛煉了的能力,磨礪了意志,我們學會了耐心和傾聽,我們學會了感恩和珍惜,我們學到了許多書本之外的知識。這次支教之行將成為我們人生中一筆豐富的寶藏。
暑期下鄉支教個人總結 篇3
一、下鄉前期
經歷兩輪面試,很幸運能夠成為20xx年“三下鄉”支教隊的其中一員。隊內的會議和討論就陸續開展起來,隊員間的互相認識、課程的選擇、課程的設計。但上課的學生情況不太明確,只好根據去年的學生人數和年齡組成來做課程設計,考慮到不同年級的學生接受能力的不同,個別課程需要分班進行,故還需準備兩套內容。另外,有些課程,如手工課,需要幾位老師協助教學,所以我們隊內開展兩次手工學習課。
臨近下鄉,大家的備課應該也接近尾聲了。但在“模擬課堂”之后,大家有種鎩羽而歸的感覺。在有下鄉經驗的張新和雁輝師兄等人的提點下,才發現我們之前的設想都太理想化了,很多實際的情況都沒有考慮到,如,授課內容太深奧,超出一般中小學生的接受范圍,授課形式太枯燥,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等。加上隊員之間的意見和建議,又對課程進行了一些改進,力求讓課程更容易被學生所理解和接受。
下鄉前兩天,相關指導老師給我們開展了一些特別培訓,如姚溱老師介紹講解的“服務學習”,方盈老師講授的如何寫預案申請,林煜老師帶來的趣味十足的戶外素質拓展等。這些培訓讓我們對“三下鄉”有了更多的認識和理解,并有助于大家的團隊意識的初步形成和成員之間的相互熟悉,讓我們可以為下鄉作更好的準備。
二、下鄉期間
7月23日早上,在林兵峰老師和姚溱老師發表了對我們的寄望和溫馨提示之后,進行了簡短的交接鄉旗儀式,隨著團長張新“出發”的一聲令下,大家抖擻精神,登車向河源市河東縣澗頭鎮進發。歷經幾小時的車程,終于到達目的地——澗頭鎮的中心小學,大家齊心合力一起將物資搬下車,入住各自的宿舍。安頓下來后,我們支教隊和科技隊聯合起來,一起到街道、鄉村去為我們的下鄉活動作宣傳。但當天天氣不太好,外出宣傳期間,下起了大雨。待雨停后,我們還是堅持下去,再走訪多幾戶人家,因為作為支教隊一員,真的非常希望可以招募更多學生前來上課。
第二天早上,下鄉的第一節課就要開始了,到底會有多少學生來上課,我們心中無數。去年有一百多人,中心小學的肖主任也說大概可以叫到一百多人來上課。早上的上課時間為9點,但有些小朋友7點多就來到學校,等待著上課。到了正式上課,據我們統計,前來上課的學生約有70人,但這并非表示課程秩序就很好。相反,因為經驗的缺乏,在課前就有小朋友打架,上課時課堂有幾度陷入混亂,吵鬧的學生很多,還有不少學生是下課后就再沒有回來上課的。課后,我們立即召開會議,認真總結反思,其中可能的原因包括:部分學生對課程內容興趣不大;課程內容偏深,授課老師用詞過于不夠通俗易懂,不容易被學生所接受,尤其低年級的學生更是不知所云;課堂時間過長,小朋友的注意力集中不了那么久;助教老師的輔助教學意識薄弱,,相互之間默契不夠,沒能很好地協助主講老師維持課堂秩序。會議最后,還討論了接下來的課程應該采取怎樣的形式以吸引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助教老師應該怎樣協助主講老師等。下午的科普知識課,增添了可以讓學生親自動手體驗的環節,課堂情況有所改善,但授課的措辭和時間長度,還是做得不夠好,還熬不到下課,課堂秩序就快要崩潰瓦解了。
第一天的上課情況,讓我們感到非常沮喪,但“雪上加霜”的是,價值九十多塊的獎品被一些調皮的學生拿走了。我們都感到壓力不小,尤其是隊長黃曉蘇。在重重挫敗和困難面前,我們知道,最需要的是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想方設法改善課堂紀律和氣氛,絞盡腦汁節省上課物資。
25號,即我們開展課程的第二天,早上的課由我來講,關于一些醫學方面的小常識。這天的課堂秩序相比前一天,有了很大的好轉。得益于我們采取的一些新措施:將學生分成四個小組,并分別委派一個小組長協助管理課堂秩序;除了理論講授外,還在各小組間進行了問答積分比賽,積分和紀律最好的小組都可獲得表揚和獎品;在講授理論時,適當地增加情景模擬。這樣一來,課堂秩序有了大的改善,學生的積極性明顯提高,對授課內容也更感興趣了。
在之后的課程里,我們“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對前一次課認真總結,得出可以“治”住學生的方法,并在以后的課上沿用,不斷改進,如分組制度,積分競賽等;對于不好的教學方式,則避免再使用,或及時改良后再用,如搶答,雖然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但卻很容易引起課堂秩序混亂,也很難達到公平,于是大家就提議少采用搶答的形式,但后來隊員周莉制定了嚴格的搶答規則后,秩序比較好,這樣搶答也可以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我們開展的課程,有與時俱進的“亞運世博搶鮮看”,探索科學奧秘的“解開電的面紗”,還有健康保健、心理教育、素質拓展、手工制作等的,涉及多方面的知識,發現學生對可以親自參與、動手嘗試的課程興趣較大,如團隊戶外素質拓展和手工課等課程,對于理論較多的課程,則需要適當插入一些視頻或者情景模擬,以增加課堂的趣味性。說到情景模擬,可以由老師來表演,也可以給出表演大綱內容,讓學生在一定范圍內自由發揮表演。在心理教育課“心靈的窗戶”上,我們就嘗試了讓學生來表演的方式,結果表演出乎意料地好,他們的語言更生動也貼近同齡人,感染力也更強,臺下的小朋友被逗得哈哈大笑。另外,也可以鍛煉學生的膽量和語言表達能力,增進課堂參與程度,拉近學生與課堂的距離。
通過不斷的反思和總結,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得以不斷的進步,到后來的課程就越上越順利了。最后的一個內容是“游園會”,學生通過參加各式游戲活動來贏得獎券,然后兌換獎品。就這樣,我們的課程在一陣陣歡聲笑語中完滿結束了。
三、下鄉歸來
29號,在與學生的依依惜別中,跳上了回校的大巴,隔著玻璃窗,看到幾個一路送行的女生擦眼淚,我們揮揮手,卻無意地留下了一絲絲離別的哀傷。在車上,小心展開一封封學生給的信,在他們那略顯稚嫩的字里行間,卻包含著一顆熱切的感恩的心和無限美好的祝福。過往幾天的點點滴滴,在腦海里反復播放著,他們的聲音在耳邊一遍又一遍回響著,多苦,多累,也值了……
回校第二天早上,是“三下鄉”后的一個分享會。會上,各個隊及隊員對自己的工作進行了總結和經驗分享,讓我不僅見識、學習到更多的下鄉感受和經驗,也讓我再一次感受到,下鄉,是一個團隊的事,需要各成員團結協作,相互幫助,無私奉獻自己。希望下一屆的“三下鄉”可以開展得更順利、更完滿!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