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者閱讀體會與收獲2024(精選3篇)
《論語》讀者閱讀體會與收獲2024 篇1
寒假的時候,陳老師陪著我們一起讀了《論語》這本書,它記錄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
其中,我最喜歡的一節就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它的意思是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做事有沒有盡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沒有誠信?老師教授的知識有沒有按時溫習?
于是,我開始反省自己今天在這些事情上有沒有真的做好。早晨,媽媽讓我幫忙給妹妹取一雙襪子,我立馬就去拿了,妹妹還謝謝了我,我聽了以后心里很開心;中午家里來客人了,有一位小朋友是我很喜歡的一個小女孩,我真誠的邀請她和我一起玩我心愛的玩具,想到這里我的心里就樂開了花;到了晚上,我想想我只完成了每天的常規作業,卻沒有溫習學過的知識,我覺得很慚愧,想想老師那么辛苦的教我們知識,我們卻總是一邊學一邊丟到腦后,從來不知道“溫故而知新”,以后我要堅持溫習我學過的知識,那樣我才會越來越棒!
學會每天反省自己,我們才能知道自己在哪方面做得好,就要繼續保持,哪些方面沒做好,就要不斷改進。我希望我讀完了《論語》以后也可以把里面的道理用到我的學習和生活中,讓我更加優秀!
《論語》讀者閱讀體會與收獲2024 篇2
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典著作中,《論語》一直閃耀著特別的光芒。兩千多年來,《論語》中“仁愛”的核心思想,始終浸潤著“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光芒,它為不同時期,不同年代的人們所推崇,所向往。
今天,是一個經濟飛速發展,個性空前張揚的時代,更是一個競爭激烈、物欲橫流的時代。人們面對著來自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壓力,如何調適對他人的心態,是首要解決的一個人生觀問題。面對這個爾虞我詐的世界,對敵人仁慈就是對敵人殘忍。《論語》中,長者們娓娓道來,輕輕拂去你心靈的塵土,教會你做人的道理。有空閑的時候,多多去翻一翻這種薄薄的卻又沉甸甸的古書,每次掩卷沉思,都會使你的思想升華。
“吾十五而治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句耳熟能詳的名句是孔子在講述自己大致的人生軌跡:三十歲能夠自強自立,四十歲對各種事情都了解了,而五十歲知道天命是什么,而到六十歲就一切坦然面對,任何“忠言”也不會逆耳了。對此,我們當然不能拘泥于文字的表面意思,我們所要吸取的是他那種樂觀向上的人生志向和鍥而不舍的精神。
歲月匆匆,時光如梭,轉眼間我已在教室里度過了8個春秋;回首過去,不禁反躬自問:這些年來我學到了什么,人生境界又處于一個什么樣的高度呢?又想到自己肩負著“祖國的希望”這一使命,就會由心底涌動起動力的源泉,激勵自己把精力投入到精益求精的學習中去。
子曰:“默而志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又云:“飯疏食陋之,樂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孔子吃著粗茶淡飯,枕著胳膊睡覺,而另一方面,卻兢兢業業誨人不倦,可以看出圣人的事業并非是“苦行思想”,而是始終樂觀地迎接未來,對未來充滿著信心和希望,而且把工作當成實現自己人生的目標,以至于完全沉浸到工作的快樂中去了。難怪他的學生對他的評價是:“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讀到此處,我不由地想起了自己。身為一個學生,我到底有沒有做到學生應盡的責任。我有沒有學習著并快樂著呢?我有沒有對學習產生抱怨呢?
曾看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一個宗教改革家路過一個工地,許多人在汗流浹背地搬磚。他去問第一個人說:“你在干什么?”那個人沒好氣的回答說:“你看不見我在服苦役呀!”他又去問第二個人,這個人態度比第一個平和多了,他看了看說:“我在砌墻啊!”改革家又去問第三個人,只見第三個工人擦了擦頭上的汗,微笑著說:“我在建造一座教堂。”這三個人做的事情一模一樣,但是他們對待工作的態度卻不同:第一個的態度是悲觀主義態度,他把任何事都當作是生活強加給的一份苦役,他關注的是當前的苦難也是確實存在的。第二個的態度稱為職業主義態度,因此他知道這一堵墻是一個局部成品,他也知道他這樣做對得起自己的一份工資。第三個人則是理想主義態度,也就是每一塊磚,每一滴汗,他都認為有價值。孔子云“發憤忘食而知老之將至!”和第三個人一樣,都是用快樂的心態在工作著,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思想境界,才使得他桃李滿天下。并且成就了孔子一代圣賢的英名。
簡單地說,《論語》用最簡單的話語、最樸素的語言表達了圣人最真實也最深刻的哲理,《論語》的內涵博大精深,意蘊深長,值得我們青少年朋友深思熟讀之、領悟運用之、發揚光大之,讓這顆國學經典中的璀璨明珠永放光芒。
《論語》讀者閱讀體會與收獲2024 篇3
每當我打開《論語》,我心中有莫名的感想。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是孔子的話,這句話告訴我對待志同道合的朋友,應該是很快樂的。大家應該知道高山流水的故事。他們二人就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都很快樂,最后還留下了一段美史。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習已經學過的知識,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憑借這一點做老師了。是學習方法的問題,對于學過的知識,要不斷的復習,從中尋找新知識,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就要思考,只學不動腦永遠只會停留在表面,不能真正通匯貫通,只空想,不學習,不努力是不可能的。這是我們記住天上沒有白掉餡餅的事。這就拿我自身來說,數學老師教我做一道應用題,他說一步,我做一步,碰到類似問題該不會還是不會,有些題知道做題方法,卻不動手實踐,還是做錯,相信你也有這種情況,那是就要想著這句話“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地凋也。”這句話說明,只有經歷磨難,才能顯示真本事。一塊金子,只有在烈火中千錘百煉才能成為精美的裝飾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令我感受最深的一句話。我曾有一個好朋友,我們一起去買東西。店主向我們介紹一種產品,我不是很喜歡我看店主給我們介紹了這么長時間,不好意思不買,我就讓她去買,當時我能清楚地記住她滿臉的委屈,后來,我后悔極了,每次見了她,我都繞著走。所以自己不喜歡的,千萬不要施加給別人。
讀《論語》,學做人,走天下,暢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