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活著》品鑒心得(精選3篇)
2024年《活著》品鑒心得 篇1
我認為之所以有一部分人像我一樣沒事胡思亂想,無非是因為人的軟弱,因為人的不懂得知足,總是想要得更多。
《圣經》中提到:天然人的生命是十分軟弱的,人的體內人的成分使人易怒,沖動,不能自制。這一點我是相信的。人的軟弱,使人面對困境時往往無力支撐自己走向新生,使自己陷于泥潭而不能自拔,使自己明知善惡卻無膽反抗。人若敢地在黑暗的曠野獨自唱著歌走路,在烈日炙烤的峭壁無聲地攀爬,在無橋無船甚至無人的野渡泅過冰冷的河面,充分顯示自己的勇氣與智慧,那么在現實的世界里,人的日子會有更合理的安排。
但同時,人又不懂知足。追求太多總是難以得到滿足的。未經滄桑的人總是容易在現實的捆綁中藉著心靈的不滿足幻想著換個環境,一味認為物質的困境使自己忙于無意義的奔波,無暇顧及精神享受。于是,在不如意的現實邊緣,痛苦地接受一襲又襲虛無的沖擊。卻不曾想到,若真有一天,你活在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中,過著看人臉色甚至隨時可能遭人毒打,隨時可能朝不夕保的日子,你還會為曾經的生活盡不如意嗎?或許那時,更多的便只剩下懊惱和追悔了吧。
生活從來都不容易。讀了《活著》,我想,接受現實,努力成長,好好活著,活著,活著……
就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余華《活著》
2024年《活著》品鑒心得 篇2
“田野里,一個老者,牽著一頭老牛。”
他慢慢地走著。
我慢慢地讀著。
這是一本講述生命的書。讀這本書的時候,坦白地說,書中的道理只是隱隱約約地懂得。畢竟才13歲的年紀,什么大起大落都還未經歷,對于生和死的概念,只是模棱兩可地印在腦海里,真切地,就是發自內心的感動。
于是我靜靜地坐著,聽著福貴講述他的一生。年少時的福貴是個冷漠的浪子,直到賭博輸光了家產才想到回頭,可晚了,父親在巨大的打擊下猝然離世,他們一家遷居到小茅屋內,這時的他已懂得體恤親人,參與勞動,可不幸紛至沓來,福貴被抓去服役,在炮火中滾打,看盡了流血與死亡,好不容易逃回家來,妻子家珍卻在不久后生病死亡。兒子有慶,女兒風霞,孫子苦根,母親,二喜,這些曾相依為命的家人都在苦難的生活中一個接一個的離去。最后只剩下福貴,牽著老牛,在田埂上勞作。福貴說:“我會好好地活著。”這句堅定的話,卻充滿了悲涼。時間如流水般,帶走了他生命中所以的人和事,最后的福貴,孜然一身,只剩下滿腦子過去的回憶。
可福貴的一生中何嘗就沒有溫情,風霞嫁人時的幸福,兒子長跑第一名時的自豪。但這些時光很短促,在他體會了活著的幸福后,只一下,就又嘗到了死亡與分離的痛苦。
他的一生就如一個多棱多面地球,他在里面不停地跑,那一棱一面就不停地閃現,他不可能在哪一處徹底地停下,只要他還活著!
最早看這本書的初衷,是因為別人說看這本書你會從頭哭到尾,但到最后發現不然,福貴的悲傷,并沒有激發出我心里的淚水。是因為,這些苦痛本身就和福貴的生命融為一體。正是這些磨難,讓我覺得福貴是真真切切地活著。他就好比是在走一根平衡木,時而在高處,時而在低處,所以最后能在中間平平穩穩地坐下來。但在高處時的雀躍,和在低處時的恐懼,是無論如何忘不了的。
總而言之,他生命的魅力所在,就是那無征兆的變化。在歷經種種之后,福貴兩腳踏地,悵然長嘆的感覺,是我可能永遠無法體會到的。
為什么仍然活著?因為仍然在生命的長河中行進。
福貴的生命可能即將結束,可是我的生命仍在起航,讀了這本書,使我對自己未知的生命魅力有了更多的向往。
活著?活著!
2024年《活著》品鑒心得 篇3
“學無止境”,真是這樣。
學習文學,可以培養精神之氣,身子薄弱的我們需要文學的積淀,明事懂理,修身養性。“寶劍鋒錯磨礪,梅花香自苦寒來”的堅韌,“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自信,“粉身碎骨渾不怕,卻留清白在人間”的頑強,“會當擊水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的豪氣。路瓦栽夫婦的執著,葛朗臺的吝嗇,變色龍讓人厭惡的嘴臉,我對叔叔于勒的冷漠,最后一課的悲壯...... ......我們在文學的殿堂,“取之無盡,用之不竭”。
學習自然科學,我們可以了解自然變換,從而體會自身與自然是怎樣的格格不入,感慨自然的偉大,“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相比之下自己的生命多么的渺小,但也萬不可沉浸于消極悲觀之中,“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人雖弱,但也可得“江上清風,山間明月;耳聞成風,目遇成色”。
學習社會人文科學,我們可以了解人類發展的文明與規律,朝野更替,興衰相隨,“剩余價值”的產生,社會性質的變革發展等等,足以讓我們再次渺小,但是我們盡可在這邊海洋打撈自己所想要的,滿足自己的`貪婪欲望,增加自己的情商,經營自己的人脈網絡,將信息的不對稱性增大增強,因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或許這樣的理解是極端的,可是現實生活中是存在的,有大家云:“存在即合理”。可是現在的我是排斥這樣的,有人會說你還不懂得現實,還不自知。但是我寧愿這樣,一個演講似乎可以讓我們看到曙光——羅永浩,就是老羅最近在保利劇院的演講。
我相信對知識索取到一定程度,我們自然會創造新的思想,新的知識,即便有時也只是灌溉了自己的心田,但我們也會是快樂的。所以,這里我們可以大膽的貪婪。“月滿則溢”,我們也不是例外。
對世間苦楚的憐憫之心,似乎是精神與物質的共同作用,有精神沒物質支持,我們會力不從心,有物質沒精神支撐,更是白搭,所以“人類和平”現階段依然處于呼吁階段!如今的我只是想心懷一顆感恩的心,盡自己的綿薄之力,去幫助能幫助的人們。是在力不從心,我也不會自責,因為把自己管好,盡量減少自己的苦痛與煩惱也算是減少一些世間的苦痛。好好活,做有意義的事...... ......最終,還是要感謝我的爸爸媽媽,給了我生存的前提。再之,感謝我愛的人和愛我的人。
或許,這些只是想象;或許,夢想成真很難;或許,我會變得比現在所想的現實更加現實,但至少,許多年之后我還能知道我曾經這么想過,我曾經盡力去做過。夢是好的,我們都想盡力去做,一點點靠近夢,即使真的不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