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書心得體會范文(通用18篇)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書心得體會范文 篇1
朋友推薦一本薛瑞萍老師的《心平氣和的一年級》,原本以為是閑暇之余的消遣之作,細細品味之下,卻感慨萬分,唏噓不已,同時又發人深省。
讀書之始,我是覺得應該對自身的啟發不是很大的。因為我是教數學的,而薛瑞萍老師是教語文的,雖同為一年級教師,但在一些方面始終有著細微的差異,比如薛瑞萍老師教拼音時就提到,語文和數學是不同的,是可以混著拖的,所以在教孩子們拼音時,她是有很大耐心的,可以一點點的慢慢的教孩子們,但是數學卻不一樣,數學不像語文,有著閱讀作為溫床,可以讓孩子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慢慢體會與領悟,數學有著它的客觀性,它要求迅速準確,所以本身比較枯燥一些。深入閱讀之后,才發現,教語文和教數學有什么區別呢?不都是教書育人嗎?于是才認真的去閱讀,去體味薛瑞萍老師在書中表達的涵義。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心得所獲。
首先是“定能生慧,靜納百川”的睿智,這對于教低年級孩子的老師來講,是一種難能可貴的智慧,面對那些天性好動,又不懂世事的孩子們,有時候真的很難做到心平氣和,但是身為教師,這卻是我們必備的一種素養,說到老師這個職業,不得不說我們的鼻祖孔子,他老人叫就曾說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說明“不慍”是為師者的一項重要品質。
順帶一提,書中不止一次提到作者自身一日不讀書,便覺得心里落落的,仿佛少了點什么,幾日不讀書,便覺得有“急躁之氣”,這點讓我很是懺愧,雖然平時也有閱讀的習慣,但卻沒有那么深刻的感受,仿佛讀書不過是一種消遣,比起薛瑞萍老師那種把讀書當作吃飯睡覺這種事來對待的態度,實在是自慚形穢。身為教師,常年與書為伴,讀書實在當好老師的一個重要習慣。
其次是溝通,教師不僅僅是要和孩子溝通,更要和孩子的家長們溝通,“家長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這句話充分說明了家長在教育中的地位,只有處理好教師、孩子、家長的關系,教育的質量和水平才能真正提高,而教師在這當中,就起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橋梁作用,所以家長會不應該是讓老師說說孩子的“小報告”,更應該讓家長、孩子以及老師做一個深層次的交流。
最后是“金誠所至”,薛瑞萍老師通過記錄教學中的點點滴滴,讓我們深刻的感受到了她為了教育、為了孩子的那份真誠和熱忱。教師不僅僅是一個職業,更重要的是一份責任,唯有懷揣這份責任,才能真正做到教書育人,才能真正無愧老師這一職業。
都說老師是園丁,培養著祖國的花朵,“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既然選擇了這一神圣的職業,就讓我們用汗水和心血,灌溉他們的成長,靜待那花開之時。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書心得體會范文 篇2
剛看到《心平氣和的一年級》這本書,最先映入眼簾的是“心平氣和”四個字。心平氣和──該是怎樣一種難能可貴的境界?教一年級還能心平氣和?薛老師在書中講述了她的的教學體會,從九月開學到一月期末的來臨,薛老師在孩子們初入學的五個月里,從開始的“鬧”,到后來的“靜”,從拼音學習,到寫日記的開始,都采取了循序漸進的方法,使孩子們不懼怕學習,進而熱愛學習,慢慢進入讀書人的角色。
工作一年多年來,自學了一整套“管理”學生的絕招,那就是:猛敲桌子、瞪眼怒視、大喊制勝。這樣一來,咋一看,好象所教班級課堂常規極好。在為師的我沾沾自喜的同時,卻越發地覺得自已失去了原有的溫柔,日日暴躁起來了。并且訓斥的次數多了,就沒有效果了。教學和班級管理就會陷入狼狽狀態,往往造成人在教室的時候,學生迫于老師的威力不敢說話,剛一走開,教室里立刻亂成一鍋粥的狀態。
薛老師也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她也曾著急發火,但她能很快調整好自己的狀態,心平氣和地和學生交流,心平氣和地教學。她在文章中提到“講課聲音盡量小,學生讀書要求用心但輕聲。反復表揚完成任務之后安靜看書的孩子。我希望這樣有意識的反復強調,能盡早讓他們懂得靜是好的。”在課堂上老師要求孩子安靜,老師也是“靜”的,“看黑板讀字和字母的時候,我的目光閃電般掃射每一個角落,發現分心的,寧可疾步走過去,告訴他看黑板,也不大聲呵斥。”她十分排斥大聲斥責孩子,排斥嚴厲地批評,又一次“上午因為急,拍了一下桌子”,她反省“這是開學以來第一次。那難聽的聲音,應是對我劣根性的警醒,而不是一個壞的開頭。”
為了實現安靜教學,薛老師做了各種有益的嘗試。薛老師說:“優美的音樂,能在潛移默化中,將孩子的心靈導向寧靜優雅。同時,也使他們對音樂有了鑒賞能力——吃過仙桃的人,是再也不會貪戀爛桃的。”因此她每天讓一年級的孩子聽音樂,靜靜地趴在桌上,慢慢地,讓很鬧的孩子終于能坐得住,能靜下來,對盡快適應小學生活大有幫助。
反觀自己上課,害怕學生聽不到,總是用最大音量不斷重復,有時候還動了買小蜜蜂的念頭,期望用高分貝的聲音來蓋住學生吵鬧的聲音。殊不知這樣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老師的聲音要大,是為了蓋住學生的吵鬧;同時在老師高分貝的刺激下,學生變得更加躁動,吵鬧的聲音也更加響亮;老師只好再一次用更加響亮的聲音來上課。在一次又一次的惡性循環中,在一天有一天的錯誤實踐中,我們的孩子離“安靜”越來越遠,他們的心態離“心平氣和”也越來越遠,取而代之的則是“躁動和不安”。
我們在教學中也要像薛老師那樣,注重給孩子營造一個安靜的環境氛圍。時間長了,孩子們自然會輕聲慢語、以禮待人,適應了小學的生活。只有靜,才適合讀書,適合思考,適合孩子的成長。培養孩子的靜氣,是家長和教師的共同責任。
薛老師在自己的文章中毫不避諱的承認自己也“體罰”孩子。當看到這段文字的時候,我特別震撼,覺得薛老師呈現給我們的是真實的教學狀態,不是單純的說教。也正因為薛老師的真實,文章的真實,才更加讓我們感動。孩子需要賞識和鼓勵,但在犯了錯誤的時候也需要適當的懲罰,讓孩子認識到自己錯在哪里。只有這樣,才更加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最后我想說,讓我們盡自己的能力,在孩子們的心里留些愛的碎片的──兒時讀過的一首兒歌,人生第一次整本的背誦一本書,聽老師講過的一個故事。這些記憶的碎片承載在老師和家長對他們的愛,承載著童年的記憶,留下或大或小或暫或久的影響。這多么好!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書心得體會范文 篇3
讀完薛老師《心平氣和的一年級》,我卻久久不能平靜了。教過一年級的我深有體會,剛入小學的孩子特別愛嘰嘰喳喳,靜不下心來。因此一年級的老師,是和忙亂、著急、緊張這些詞相連的。其實,這是我們老師自己沒有擺正心態。對于新入學的孩子,我們總覺得他們這也不對,那也不規范,恨不得“一口吃成個胖子”,一下子就把自覺學習、認真聽講、按時作業等等我們認為好的學習習慣都給養成了。
但薛老師不是這樣。開學初,她的態度是“一要責任明確,二要慢慢加任務。就像現在對于行為規范的要求,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只強調安靜一條。等這一條入他們心,真正成為班規了,再提其他的。樣樣都抓,必定樣樣抓不起來。”多么平實的語句啊,卻把教育的有序性講得明明白白。
一年級的常規教育,要做的事情實在太多了,而孩子們不可能短時間內全部做到。這就要求我們對孩子不能一下子要求太高,只能一點一滴地幫助孩子完成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薛老師特別喜歡使用蒙特梭利教育法中的“靜寂游戲”,給孩子營造一個安靜的環境,與家長積極配合教育,讓孩子養成終生受益閱讀習慣。這都是我今后要學習的地方。
總之薛老師的肺腑之言,深深打動著我,促我反思。心平氣和取代急躁,這是我們面對稚嫩的孩子多么需要的心態調整。讓我在以后的教育生涯中不斷努力,不斷完善自己吧!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書心得體會范文 篇4
當我有幸能擔任一年級教學時,我有些膽顫,想孩到子們那種自由散漫,毫無章法可言的樣子。終于開學了,我將面對著32個孩子。由于孩子們剛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他們的眼里充滿天真無邪,在他們身上看不到半點規范的行為,他們不知道什么時候該上課了,也不知道上課了又該做些什么。從老師口中說的最多就是“快坐好”“小眼睛看老師”“小小手要放好”等“專業”術語,其次就是一遍又一遍地跟他們強調日常行為規范。幾天下來,我害怕走進一年級的教室,甚至有點絕望。就在這時,《心平氣和的一年級》一書讓我看到了希望,就象抓住一根救命草,三五天反復的拜讀。
作者薛瑞萍,她只是一位普通的語文教師,但她卻有著普通教師難以企及的廣博精深的專業素養、開闊睿智的人文視野。從她的字里行間我看不到絲毫的煩躁、郁悶。而是處處充滿著和諧、輕松愉快。本書分為四大部分:走向平和、請跟我來、平和也輻射、聆聽大師。
第一部分“走向平和”,薛老師把這一學期分為五個月分別來記載。第一個月,薛老師對于剛入學孩子的無序、擾嚷早有準備,雖然工作起來也是非常艱辛繁瑣的,但她一直提醒自己要心平氣和的去面對這些活潑可愛的孩子。她首先強調的是一個“靜”字,老師講課聲音盡量小,學生讀書要求用心但輕聲,反復表揚完成任務之后安靜看書的孩子。而我們的老師卻做不到這一點,在三樓都能聽到一樓一年級老師上課的聲音,而學生讀書的聲音也是聲聲入耳,甚至有些刺耳。
后來我慢慢地發現老師說話的聲音大,未必所有的學生都能聽得很清楚,我也嘗試著聲音稍微小一點去上課,也讓學生輕聲的去讀書,發現學生也越來越用心去聽老師講了。薛老師把開學第一個月每天以日記的形式把學生的點點滴滴,把班上所發生的一切都以日記的形式記錄起來,那些做的好的地方,存在那些不足之處還需訂正以及這一個月以來的親身感受,都有詳細的記載,這一點很值得我們老師學習。
后面的四個月里,從薛老師的字里行間看到的是教師與學生的和諧,教師與家長的和諧,學生與學生的和諧,教書與育人的和諧。其中有一個觀點我非常認同:“家長都希望教師多提問自己的孩子,惟恐孩子發言表現的機會比別人少。其實,對于孩子來說,首先需要學會的是傾聽,這才是學會學習的關鍵。”在我的教育工作中也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所以我現在很注重培養學生如何用心去聽別人回答問題。
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地各科都需要考試了,剛開始時有的學生還不適應,所以成績不太理想,這時有些家長就開始有點毛躁,其實一次考試的分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識掌握了沒有,更重要的是孩子是否喜歡讀書。通過家長會,很多家長也認識到了這一點。作為教育者,要想讓孩子喜歡讀書,必須自己先做讀書人,教師如此,家長也是如此,薛老師幾乎每天都要讀書,既使有一天不讀書,都會感覺不安,而我們的老師、家長又有幾個每天堅持讀書了呢?值得我們反省。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書心得體會范文 篇5
花了二天時間一字一句地看這本沉甸甸的書。一邊翻閱一邊思考,還不忘對比著。思緒又回到了課堂,那些難忘時刻像快照一樣在我腦海中一一跳動。看到感動之處嘴角不自覺地往上翹,一個人偷偷樂著。“心平氣和”就是一種心態,一種方式。對學生,對家長,對同事。音樂使人愉悅,音樂讓人安靜,音樂是休息和調劑的好方式。再次看到這里,我就有更深的體會了。對剛上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說,寫是次要的,首要的是紀律,平時上課一會兒點這個小朋友做好,一會喊那個小朋友認真聽地次數已經很多了,所以在午自習這樣人文性的課堂內我要學以致用,讓音樂駐孩子們的心間。一些好聽的兒歌就讓孩子們自覺得閉上了小嘴,安靜地聽著,閉上眼睛,搖頭晃腦,沉醉在這音樂之中,陶醉在這片色彩斑斕的天地之中。
看云老師從8月30日一年級新生久學開始到第一學期結束的工作日記,讓我深深地體會動“心平氣和”已經是工作的最高境界了。每一天都會發生意想不到的事,每一件事都要妥善處理,這是一種何等偉大的境界呀。
喜怒哀樂人間有之,為了一個無心的動作,看云老師想到了對孩子的影響,都要自責許久,回家之后還得做檢討,讓學生喜歡的老師就是這樣一點一滴形成的。
讓家長了解孩子,肯定孩子。《請跟我來》的一封封用心良苦的家信就拉近了孩子和家長和老師的距離。多么讓人愛戴的老師啊!孩子們能有這樣的老師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那么激動,那么入神的看完了《心和氣和的一年級》這本給我人生教學啟發的書。一位好老師,一本好書,一次精神旅行!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書心得體會范文 篇6
薛瑞萍老師《心平氣和的一年級》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了她再一次帶一年級后的每日經歷,語言樸實又不乏生動,在普通的敘事中向我們展現了她精湛的教育教學藝術,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詳細記錄了自己是怎樣從焦灼走向平和,她的班級又是如何走過了艱難的時期,從而建立了良好的秩序。
現在我也在教一年級,幾乎每天都是這樣沒完沒了地叮囑學生注意事項、一遍遍地重復各種要求、大聲地叫喊保持安靜……身心疲憊、精神煎熬,整個人在忙碌、繁雜、焦躁中度過。一個月下來,嗓子全啞了,身體也感覺要支撐不下了。所以當我看到薛瑞萍老師在文章中寫道“盡量放低聲音說話。盡量態度溫和感覺效果反而好些。”我的感受特別深。薛老師還舉了個例子:比如放學排隊:“現在我們安靜下來,我們變成了一塊石頭,我的頭不動了,我的肩放平了,我的身子靜下來了,我的手不動了,我的腳不動了,我像塊石頭。現在我點到誰的名,請你拿好自己的東西到門口去排隊”。老師點名的聲音越來越輕,孩子排隊的動作也越來越輕。是啊,在學生的眼中,老師就是榜樣,老師就是模范,老師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言行。面對吵鬧的學生,老師的大聲呼斥或許能威懾住學生,但也只能說是一時,日后,學生就有可能學著老師的樣,為了使自己的聲音清晰,一個比一個大聲說話,安靜的環境從何而來?
拜讀著薛老師的作品,感動著薛老師的真誠,銘記住薛老師的教誨。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書心得體會范文 篇7
我很喜歡《咪咪熊》,因為它用愉快的童話講有趣的經濟知識。《小鳥和螞蟻》這個故事使我明白了人人需要互相幫助的道理;《用蘿卜換黃牛》這個故事使我明白了干事情不怕累的道理;《買棵搖錢樹》這個故事使我明白錢必須攢夠的道理。我希望《咪咪熊》還有更多精彩的故事,我也希望《咪咪熊》能讓我成為大富翁。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書心得體會范文 篇8
假期里,我太忙了,不過還是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把《西游記》中“大鬧天宮”這一段讀完了。“大鬧天宮”的故事我早就知道了,動畫片、電視劇都演過好幾遍了,我還是挺愛看的。這次是讀書,感覺不一樣。書中的孫悟空不怕辛苦去拜師學藝,勇敢拼搏的精神值得我學習,但是他仗著自己有本領就大鬧天宮,我覺得是不對的。那些玉皇大帝、天兵天將做的不對,可以和他們講理呀,打打鬧鬧是不文明的。我還想,如果我能像孫悟空那樣會七十二變,想變什么就變什么,可以幫助爸爸、媽媽、老師、同學做好多好多事情,那該多好呀!看書的樂趣可真多,多認識字可真好,非常感謝老師對我們的教導,我一定會好好學習的。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書心得體會范文 篇9
喜歡看《西游記》,特別是書里的《三打白骨精》。那是唐僧取經路上發生的一件事情。其中孫悟空一次又一次地打死了由白骨精變的村姑、老太婆、老頭,一次又一次地被唐僧念緊箍咒,趕走了孫悟空,而孫悟空卻始終堅持自己的主見,最終把唐僧從白骨精手中救出來,并且打死了白骨精。讀到這里,使我想起了《農夫和蛇》的故事,那個農夫善惡不分,救醒了蛇這樣的壞蛋,結果反被蛇咬了一口。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可要善于分辨是非,不要輕易上壞蛋的當。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書心得體會范文 篇10
這本書講的是索菲和好心眼巨人一起的一段經歷。
在“巫師出沒時刻”好心眼巨人來到孩子們睡覺的地方。他把捕捉來的好夢放在一支長長的小號里,從窗口悄悄伸進去,輕輕一吹... ...沒想到小女孩索菲看見了一切,于是夢幻般的故事開始了。
好心眼巨人把索菲一把抓走,整整跑了大半夜,最后來到一個連英國皇家空軍的地圖也沒有標注的地方——巨人國。天哪!巨人國里有各種各樣可怕的巨人,有吃人肉塊巨人、嘎吱嘎吱的嚼骨頭巨人、肉油滴滴答巨人、大吃特吃內臟巨人、喝血巨人...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愛好——吃人。后來,索菲和好心眼巨人不愿意跟他們一樣殘忍的吃人,不愿意同流合污,想方設法的離開了那里,逃出來后走著走著他們被眼前驚呆了,一派豪華景象,還有好多好多的士兵,原來他們到了王宮,正當索菲和好心眼巨人還在著迷于眼前的繁華,突然被士兵們圍住強行抓住,他們把好心眼巨人當做怪物猛獸給關了起來,還掛了一塊告示牌,上面寫著:請勿給巨人喂吃的!預備活活把好心眼巨人餓死。
我覺得好心眼巨人是善良的有愛的巨人,他不同于巨人國里那些可怕兇惡的巨人,而索菲也是勇敢的小女孩。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對待事情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一味的自以為是,要學會觀察,學會區別對待。
如果你看的不過癮可以去找它讀一讀哦。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書心得體會范文 篇11
《神秘的石格格島》講了 一群生活在城市了的老鼠們不想再過提心吊膽的生活了,所以它們決定找一艘船,出海尋找一個屬于自己的小島。經過漫長的旅程,它們找到了一個屬于自己的小島,叫石格格島。
可是,老鼠們發現了一個巨大的腳印,它們以為是只大怪物,所以它們想了種.種辦法,想把石格格抓起來。可是它們都弄錯了,石格格只是一只弱小的動物,當水落石出的時候,老鼠們就和石格格一起過上了幸福快樂的生活。
我覺得小老鼠們真勇敢,別人沒出過大海,而他們向難度挑戰,出海了,它們遇到大怪物就想了許多辦法打敗怪物,而不是逃脫,我覺得小老鼠這種勇敢的精神很值得我學習,以后我遇到什么困難想方設法去解決,勇敢面對。還有那種團結合作的精神、堅強和勇往直前的心、遇到難題就善于動腦筋想出辦法去解決問題!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書心得體會范文 篇12
孟母三遷講的是孟子小時候由貪玩到愛學習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個大學問家叫孟子。孟子小時候家住在墓地附近。他和鄰居家的小孩子,把學辦喪事當做游戲玩。因為孟子不好好學習,孟母接連搬了兩次家,最后搬到學堂附近。
由于在好的環境下受到好的影響,孟子開始注重學習,發奮讀書,最后成為一個大學問家。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在小的時候就要養成好的習慣,只有好的習慣才能成就大事。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書心得體會范文 篇13
這個寒假,我看了一本書叫《幽默大師小豆子》。里面說了小豆子在學校和家里的有趣生活。小豆子是個活潑可愛、幽默的小女孩。她喜歡小動物,學習成績不錯。她的身邊圍繞著許多趣事。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小豆子把蟑螂當成西瓜籽的故事。這個故事講的是小豆子每一天都分水果給同學們。有一天,小豆子打開水果盒時,發現水果盒里有個黑黑的東西,以為是西瓜籽就用舌頭用力地舔了舔。“西瓜籽”突然動了動,小豆子一看原來是蟑螂,嚇得小豆子滾到地上了。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書心得體會范文 篇14
匆匆,匆匆,一切都匆匆。時間匆匆,日子也匆匆,我們怎樣才能將日子抓在手里呢?
朱自清先生的文章意味深長,發人深省,尤其是《匆匆》。日子確實是一去不復返,時間流逝時我們從未察覺,但回頭發現已經浪費了好多珍貴的時光,不禁嚇出一身冷汗。若是白白來人間走一趟,沒有任何驚天地、泣鬼神的作為,那又有什么意義呢?所以,我們應該珍惜好每分每秒,發揮最大的價值。
現在的我們,比早晨八、九點鐘的朝陽還要明亮,還要燦爛,無時無刻不在散發屬于自己的光芒。但是,在我們懂得時光匆匆時,我們并沒有抓住匆匆的時光,反而是幻想著、實踐著在此時沒有任何意義的事情:對著電視屏幕不停傻笑,拿著手機玩的酣暢淋漓,對著鏡子裝飾自己的皮囊——它們也并非毫無益處,只是我們還不到那個光鮮亮麗的年紀。就這樣,空虛過后,什么都不剩了。無論是時間,日子,還是本該屬于自己的,一件不剩。
我們理應挽留那匆匆的時光,理應讓它發揮出最大的價值,散發耀眼的光芒。于是,我不再去白白扔掉我的青春,不再思考毫無意義的事。我知道,要去追上那匆匆的腳步,在時間的兩岸留下我深深的足跡。
匆匆,匆匆,時光匆匆,我也匆匆。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書心得體會范文 篇15
今天,我看到一個故事,叫《小雨滴和大浪》,這個故事介紹了小雨滴和大浪比賽,看九百九十天后,誰能把石頭打出一個洞,誰就贏,大浪答應了。
從此以后,小雨滴不分晝夜的打著,一刻也不停,而大浪呢?他高興時就向石頭沖一下,不高興時就懶洋洋的。
九百九十天后,兩人來了,小雨滴打穿了石頭,大浪的石頭就像鐵一樣,大浪急了,忙用全身力氣打,可石頭還是紋絲不動。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書心得體會范文 篇16
《捅馬蜂窩》這篇課文講述了作者出于好奇心,捅掉了馬蜂窩,反被馬蜂蜇了眉心的事。贊揚了馬蜂敢與毀壞它們生活的人拼出一死和誓死保衛家園的精神。使作者感到毀壞馬蜂的家,毀壞它們的生活就像是一種罪孽,他“決心不再做一件傷害旁人的事”。這種精神也令我十分震驚,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深思熟慮,斟酌好了之后再去嘗試,千萬不要因為好奇而做出損人不利已的事。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書心得體會范文 篇17
我很喜歡《小鼴鼠的故事》,我不僅看過系列書還看過系列電影,真是百看不厭。我覺的小鼴鼠聰明、可愛、有點調皮也很好心。在《小鼴鼠與機器》中,小鼴鼠不小心掉到了巨大的機器里,但是它最后能從很多機器里逃出來,這說明它很聰明;小鼴鼠長得胖胖的,高興時總愛拍拍胖乎乎的小手,還會發出呀,喲的聲音,真的很可愛;在《小鼴鼠與動物園》中小鼴鼠鉆來鉆去,一會兒鉆到大象那里,一會兒又鉆到大蛇那里,真是有點調皮;在《小鼴鼠與蛋》中小鼴鼠發現一個蛋,到處找蛋的主人,當蛋變成了一只小雞后,小鼴鼠還喂小雞吃餅干,這說明它很好心。我很喜歡小鼴鼠,我真想變成像小鼴鼠那么小,鉆到小汽車里開汽車,與小兔子,小松鼠做朋友,體驗小鼴鼠的生活。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書心得體會范文 篇18
在《西廂記》這本雜劇里,王實甫的功績絕不止是將講唱文學改變成了代言體的戲劇,使崔鶯鶯與張生的愛情故事在嶄新的藝術形式里獲得了新的生存基地。王實甫充滿創新精神地使崔張故事各方面都趨于完美,符合大眾的審美觀點,從而具有了從《鶯鶯傳》到《董西廂》、一系列歌詠崔張故事的作品,所不可比擬的生命力。
“永老無離別,萬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這是《西廂記》主題思想的點睛之筆,不僅張君瑞與崔鶯鶯應當成為夫婦,也不限于《董西廂》里所說的“從古至今,自是佳人,合配才子”,而是愿“普天下”的有情人,都毫無例外地應當成為眷屬。鶯鶯與張生從佛殿初遇時起,就開始了感情的交流,經過月夜聯吟、齋堂互視,就更加深了這種感情,由最初的互有好感,發展到傾心愛悅。張生對鶯鶯從一開始就愛慕的神魂顛倒,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剛剛的打個照面,風魔了張解元”,而鶯鶯說:“自見了張生,神魂蕩漾,情思不快,茶飯少進。”從一開始的一見傾心,到了普救兵亂、白馬解圍時,這種感情就已經發展到難解難分的程度,鶯鶯在白馬解圍后滿以為婚事將成,不禁吐露真情:“我相思為他,他相思為我,從今后兩下里相思都較可。”可如果不能成合,豈不就明明白白地成了:“我相思為他,他相思為我,從今后兩下里相思難較可”嗎?然而,老夫人當下就反對二人的愛情:“俺三輩兒不招白衣女婿”,并提出要張生進京趕考,如果他不去或者落第就甭想得到鶯鶯。封建家長制鄙棄的是愛情,可男女主人公所重的是愛情,劇作家所肯定的、支持的也是愛情。
那么愛情是抽象的嗎?當然不是。愛情作為男女之間互相愛慕、互相吸引的感情,從來都是具體的內容。張生眼里的鶯鶯是:“比著那月殿里嫦娥也恁般撐”,“佳人才思,俺鶯鶯世間無二”,“那語句輕,音律輕,小名兒不枉了喚鶯鶯”。而鶯鶯說張生:“想著文章士,旖旎人。他臉兒清秀身兒俊,性兒溫和情兒順,不由人口兒里念心兒里印。學得來一天星斗煥文章,不枉了十年窗下無人問。”他們倆敢于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敢于逾越封建禮教的清規戒律,如此惺惺相惜,也是愛情的思想基礎。愛情是美好的,既然有情人應當終成眷屬,那么當有情人不能成為眷屬的時候,當這種愛情收到阻撓的時候,對男女雙方來說都是不幸。這種痛苦是如此纏綿,難以排遣,甚至可以為之而生,因之而死。當老夫人賴婚的時候,張生眼看姻緣無望,竟一病不起,在這個視愛情為妖物的年代,這種情況是可恥的。鶯鶯雖不像張生表現的那么嚴重,但渴望愛情的青春之愁與百花凋零的暮春之愁,交織在一起向她襲來,只消“針線無心不待拈,脂粉香消懶去添,春恨壓眉尖······”。
美麗的愛情在封建社會里是不合法的,要想得到它,就要男女通過自己的努力,進行堅韌執著的抗爭,而不能坐待封建家長的“恩賜”。張生和崔鶯鶯不僅要同以老夫人為代表封建勢力進行斗爭,而且要同自身所受的封建教養和封建習性進行斗爭,只有沖破重重的束縛他們的封建羅網,才能自由的享受愛情的甜蜜。鶯鶯和張生是這樣做了的。佛殿初遇,目惹心招,是他們的第一次反叛行為;墻角聯吟,以詩傳情,是他們的第二次反叛行動;齋堂互視是以目送情,月夜聽琴是以聲傳情,詩簡往來則是情不可遏,在孕育著更大的反抗、叛逆行動。果然,他們邁出了最關鍵的一步,幽會偷歡,把這種反抗行動推上了頂峰——他們終于擺脫了封建羅網的束縛和支配,要在婚姻這個具體問題上,按照自己的意愿,自己支配自己了。結局當然是動人心魄的愛情戰勝了無理可言的禮教,張生取第之后跟鶯鶯永遠地在一起。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世間任何一種感情都要對愛情頷首低眉,頂禮膜拜。但得一個并頭蓮,你情我愿;且留君瑞在閨邊,影兒般不離身。此謂鶯鶯之聲,愿天下所有鶯鶯者,能夠與君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