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典《大學》讀書筆記
本人這里插入一段假說,類似玄幻小說,供大家思考。在上一輪人類文明進程中,由于地球上毀滅性的災難降臨,地磁場受到極大的改變,大部分地球人被當時的眾多災難所吞噬,剩下極少部分人幸存下來,由于地磁場的劇變等原因,幸存下來的那少部分人類突變愚癡,記憶力基本喪失。但上輪文明中有少部分圣賢大士也留下來了,災難不能改變他們的智力現狀和智慧境界,并以留下來的少量糧食為種子材料,教大家耕種和參與各種生產活動,這可能便是圣賢治國,民之“無知”的所謂遠古文明之始。由于那時人煙稀少,所謂治國,其實就是帶領部落群體參與集體耕種等生產生活活動。在這個漫長的時期,社會物質文明從幾乎為零的起點發展到原始社會末期灌溉農業階段。大禹治水,就是一個很重要的依據。
整個所謂原始共產主義期間,不斷有圣賢應化,他們一般成為部落首領。基于特定因緣,許多圣賢首領也許不一定經過受胎成長階段而很可能是他方世界直接降臨世間的。這些圣人大多沒有留下名字,只是發展到后期,諸如黃帝堯舜禹等,名字終于留傳下來了。
當然,本人這個假說不完全是空穴來風,多少有些歷史的內在邏輯推理和宗教情感體驗。本來這段史前歷史就是一個謎。
之所以,在孔子乃至老子的思想中,多少夾雜著被后代一些史家所批評的所謂“愚民”政策因素,可能與遠古的樣板有關。其實,他們建構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會秩序,不可能離開古代社會作為參考模板。理想王國的建構,不能離開現實的土壤。譬如給人以幸福,是以解脫現實痛苦為前提的。即使在宗教信仰里,譬如佛教講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愿力成就,但也不能離開眾生的得度因緣。阿彌陀佛因地發愿,就是基于解救輪回苦難中蕓蕓眾生而發起。任何圣賢大哲救世思想的發起,不能離開對現實社會苦難的改造,所以,孔夫子構建他的理想社會秩序,我們應予足夠理解和認識。我們今天弘揚傳統文化,也是有現實社會作為支撐點的。如今國家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理念同樣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2、畢竟先古堯舜禹所處時代與進入奴隸制的周王朝有區別,所以,他們在崇尚古賢的同時,孔老夫子極力推崇西周王朝前期的統治模式,他認為進入春秋亂世,周王朝雖然名存實亡,但周王朝遺民思天下安定,倡導周禮最能順乎民心,所以,他認準這點,便終身致力于推行恢復周禮模式的仁政理念和仁愛精神。只是在戰亂不息的社會環境,往往不是一廂情愿的事情,所以,孔夫子能知難而行,一以貫之,其堅定信念,也是非常令人贊嘆不已的。
3、整個第二段經文,還闡明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邏輯內涵,這也是與孔老夫子及其弟子們深厚的道德根基與實踐分不開的。該段經文明確透露出,古代那些賢明君主,之所以都是治國的典范,是因為他們首先是修身、齊家的典范。所以,孔夫子及弟子們正告統治者的,就是要他們從修身做起。所以,孔子的治世思想,與治家、修身、涵養德行是有機統一的,不可割裂開來。
實際上,從人類現實社會出發所推崇的理想社會模式,基本都是以倡導上至君王群僚,下至黎庶平民,以德行天下,以治國齊家修身的完美統一達到至善標準為主流價值取向的。很難想象,若如一個魔王般的君主能構建出極樂世界般的光明國度,一個普遍不注重修養身心的國度會是一個和諧的國度。所以,孔夫子思想并非有些人所批評那樣是離開現實的純粹幻想,他揚堯舜禹、周文王等為代表的圣君道德禮儀同時,也警示批判了如商紂王般的暴戾統治。雖然創建理想社會的實踐遭受嚴酷的創傷,但絲毫不影響他的思想偉大之處。
4、從這段經文,還可以看出孔老夫子對心法的運用亦在其中,這是了不起的。
蕓蕓眾生對于物欲的貪求沒有止境,就是不知遮“止”,沒有明“明德”,借用佛家術語,就是無明煩惱現前。這就要以智慧觀照。有了知“止”的智慧,便明確“止于至善”君子可為,亦明確遮止君子不可為。“知至而后意誠”,具有正確的心法抉擇,而后如《大學.傳十章》所明“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則心地平正,直心入道,身則修矣,性則顯矣,“仁”則發揮至極致也。真修身者,則不論居家眷屬,還是大眾百姓,不論親疏,平等施“仁”,“仁愛”至上,如此則國家得以真治,上下有序,人人守本,天下太平。
我們看到,在孔老夫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及“仁愛”的背后,仍然崇奉上下尊卑,男女不平等,認可差別存在的文化思想,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
其一、現實人類社會沒有絕對平等。所謂平等,只是承認差別的“平等”。若一個家庭,男女各安本業,長幼各安禮儀,便是有序,有序便能和諧,和諧便是平等,便是齊家。上至國家,若政體合理,社會制度井然有序,君臣、官民有序,萬物各得其位,是為天下太平。
其二、受周易思想影響。孔子崇尚周文王為代表的所謂圣君治世,無疑對周易思想要進行深入學習研究,接受其思想理念。所以,史載《系辭傳》就是孔子所作,便是例證。比如“天尊地卑”觀念,在人事運用上,便是男尊女卑,認為這是天地之正位。若居位錯亂,則卦位不正,必不吉祥。若人不安本分事,即所謂六爻亂動。若行非中庸,走極端,即所謂“爻動”過之而不及。上可為禍國家,下致家庭不睦,在人,禮儀盡失。為此,孔老夫子在一些言教中,提出了許多對治辦法,其中許多在今天被斥為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