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讀書筆記
實踐證明如果閱讀對于學生成為通往知識世界的一個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沒有必要花費許多時間給學生補課了.[當然是啊如果學生喜歡閱讀而且學會了閱讀那么就什么也不缺少了./7/30]這樣教師就有可能跟某些兒童進行個別談話但這種談話不是長時間的講解而是加以指點和提些建議告訴他們怎樣獨立地掌握知識預防不及格和學業(yè)落后.
我建議小學教師提出這樣一個努力目標:到了四年級結束時一定要使兒童掌握迅速地半自動化地書寫的能力——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他才能夠順利地學習.
[那么讀與寫是目標的還是手段 它們是教學的目標是學習的手段.也就是說教師和學生對讀和寫應該有著并不完全一致的看法:教師努力讓學生能讀會寫而學生借讀與寫來完成其他的目標.
根據這一章節(jié)中小學的九年一校制應該更有走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的優(yōu)勢因為他們可以根據這一要求來考查小學低段和中段的學生是否達到了流暢讀寫的水平./7/13]
4把基礎知識保持在學生的記憶里
在學校工作的30年使我發(fā)現(xiàn)了在我看來是一項重要的秘密——也可以說是一條特殊的教育學規(guī)律:到了中年級和高年級就出現(xiàn)學業(yè)落后成績不良的現(xiàn)象這主要是因為學生在小學的時候沒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識的"地基"的基礎知識牢固地保持在記憶里達到終生牢記的程度.不妨設想一下我們蓋一座漂亮的樓房可是把墻基打在很不牢固的混凝土上灰漿不斷地剝離磚頭也在脫落;人們每天都忙于消除工程中的毛病可是始終處在樓房倒塌的威脅之下.許多四至十年級的語文教師和數(shù)學教師正是處在這樣的狀況下之中:他們在蓋樓房可是墻基在裂縫.
首先要注意基本讀寫能力.在語言里有兩千到2500個寫法正確的字它們是知識讀寫能力的"骨架".經驗證明:如果兒童在小學里牢牢地記住這些字他就成了一個有讀寫能力的人.
我在教小學兒童的時候始終注意自己面前的一張"最重要詞匯表".這張表好像是一份特殊的"基本讀寫能力教學大綱".我把2500個詞分配如下:每個學習日平均學3個詞孩子們把它們抄在本子里并且記住.
把那些好像是知識的"地基"的基礎知識牢固地保持在記憶里達到牢記終生的程度.
【傖人延伸:語文最基本的最應該首先教給學生的東西是什么 蘇氏稱"知識的地基"有人稱精神的底色有人稱"閱讀的墊底工作"我傾向于"精神的底色""靈魂的奠基"這種稱謂我以為這不應該是"知識"而應是"靈魂""文化"這些附著于名著上的東西.
這里又出現(xiàn)一個新的大綱:最基本的知識能力大綱./7/13】
☆5"兩套教學大綱"發(fā)展學生思維
把實際技能作為掌握知識的基礎這還只是這個問題的開端.知識的識記和把知識保持在記憶里——是這個問題的繼續(xù).我建議每一位教師:請你分析一下知識的內容把其中那些要求學生牢牢記住和長遠保持在記憶里的知識明確地劃分出來.
在有經驗的教師那里學生都備有專門的本子用來抄錄那些必須熟記和牢固地保持在記憶里的材料.
必須識記在材料越復雜必須保持在記憶里的概括結論規(guī)則越多學習過程的"智力背景"就應當越廣闊.換句話說學生要能牢固地識記公式規(guī)則結論及其他概括他就必須閱讀和思考過許多并不需要識記的材料.……如果通過閱讀能深入思考各種事實現(xiàn)象和事物它們又是應當保持在記憶里的那些概括的基礎那么這種閱讀就有助于識記.這種閱讀就可以稱之為給學習和識記創(chuàng)造必要的智力背景的閱讀.學生從對材料本身的興趣出發(fā)從求知思考和理解的愿望出發(fā)而閱讀的東西越多他再去識記那些必須記熟和保持在記憶里的材料就越容易.[蘇氏在后面寫道這二者的數(shù)量之比大約為3:1./7/30]
考慮到這一條非常重要的規(guī)律性我在自己的實際工作中要始終把握住兩套教學大綱:第一套大綱是指學生必須熟記和保持在記憶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綱是指課外閱讀和其他的資料來源.
在某一時期所學的概念越復雜我推薦給學生閱讀的書籍就應當越有趣越有吸引力.
我使學生們的思維積極性高漲起來了.他們向我提的問題簡直多極了:是什么 怎么樣 為什么 在他們所提的全部問題中約有80%的問題是用"為什么"這個詞開頭的.他們有許多不懂的東西.他們對周圍世界中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們求知的愿望就越鮮明他們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銳.孩子們對我所講的一切東西簡直是"一聽就明白".當我們第一次講到電流是自由電子的流動這一科學概念時發(fā)現(xiàn)學生們正是對一這復雜的物理現(xiàn)象有許多問題.可是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和以前所獲得的知識的基礎上好像腦子里已經構成了一幅世界地圖我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好像只要用小塊的積木放在圖上空白的地方就行了.
我的學生們提出的疑問越多他們獲得的知識就越深刻.
我想建議所有的教師們:盡力為你們的學生識記記熟和在記憶里保持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教材而創(chuàng)造一個智力背景吧.只有當學生進行思考的時候他才能掌握教材.請你們考慮一下怎樣才能把現(xiàn)在學習和即將學習的東西變成學生樂于思考分析和觀察的對象吧.
[這一章節(jié)對自然科學尤為有效對語文而言肯定既有可借鑒之處而有不同于自然之處.我想這個"同"應該是"問題"這個"異"應該是語文的課外知識與某一具體的文章的聯(lián)系性肯定不如自然科學的課內外具有更大的聯(lián)系.所以語文如何課內外結合這是一個新的話題.語文中的"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不應該是針對語文知識(即語法和文章學)的我想它們應該針對的是語文所包含的內容——生活(個人的生活和社會的生活).語文應該在對生活的感受思考建設中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