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州橋導游詞[熱](精選7篇)
趙州橋導游詞[熱] 篇1
各位游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河北趙縣趙州橋,我是你們的導游。
天下聞名的趙州橋座落在河北省趙縣城南公里處洨河之上,距石家莊市東南區域僅有45余公里。趙州橋是世界橋梁史上第一座敞肩拱石橋,建于隋代開皇年間(公元581601年),距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
趙州橋又稱安濟橋,此橋全長米,拱頂寬9米,兩端寬米,跨徑米,拱矢高米。這座橋建得精巧新奇,造型優美,通體為巨大花崗巖石塊組成,28道獨立石拱縱向并列砌筑組成單孔孤形大橋橫跨在洨水兩岸。橋大拱兩端之肩上又各設兩個小拱,這些敞開的小拱減輕橋身重量的同時,又起到了減少流水沖力、加速暢洪的作用,設計可謂非常科學合理。當時,使用這種敞肩拱還是世界橋梁建筑史上的第一次,屬于開先河之舉。
因趙州橋屬于“鬼斧神工”之作,千百年來,民間均傳說此橋是神仙魯班祖師修建的。其實,趙州橋是我國隋代杰出的匠師李春和眾多石匠集體建造的,有史記載。保持1400年屹立風姿,趙州橋成為橋梁建筑史上難得一現的秀美風景,已被國家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好,游客朋友們,趙州橋就為大家講解到這兒,謝謝各位的支持!
各位游客,你們好!歡迎來到河北省趙縣的洨河上,我是你們的易導,今天由我帶領大家參觀。
你們現在看到的這座橋是世界聞名的石拱橋——趙州橋,又叫廣濟橋。你們知道它是誰設計并建造的嗎?沒有人知道吧,那我就說答案啦!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設計并參加建造的,至今有1400多年的歷史了。
趙州橋的設計可算得上是一個了不起的創舉。你們瞧,它沒有橋墩,只有一個拱形的大橋洞。大橋洞上左右兩邊各有兩個小橋洞。你們知道為什么這樣設計嗎?是因為發大水的時候,水可以從四個小橋洞流過,這樣既能減輕流水的沖擊力同時也減輕了橋身的重量,節省了石料。
趙州橋不僅堅固,而且特別美觀。來,各位游客,請跟著我走,我們一起到橋上去看一看。
你們看,橋兩側的石板上有些什么圖案?瞧,這里有兩條龍相互纏繞著,嘴里還吐出美麗的水花呢!大家再仔細看看,你還能看到些什么?誰來告訴我?沒錯!這是兩條飛龍,他們的前場爪相互抵著,正回首遙望呢!你們再看那邊,這雙龍戲珠,是不是像活了一樣?
這橋上還有許多精美的圖案,我給大家半個小時的`時間,大家可以再好好欣賞欣賞,拍影留念。半小時后,我們集合,去下一個景點。
趙州橋坐落在河北省南部的洨河上,洨河流經趙縣。建于隋代(公元581618年)大業年間(公元605618年),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和建造,距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是當今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橋。趙州橋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1年,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將安濟橋選定為第12個“國際歷史土木工程的里程碑”,并在橋北端東側建造了“國際歷史土木工程古跡”銅牌紀念碑。趙州橋, 又名安濟橋(宋哲宗賜名,意為安渡濟民),位于河北趙縣洨河上,它是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橋。被譽為“華北四寶之一”。建于隋大業(公元605618)年間。橋長米,跨徑米,券高米,是當今世界上跨徑最大、建造最早的單孔敞肩型石拱橋。因橋兩端肩部各有二個小孔,不是實的,故稱敞肩型,這是世界造橋史的一個創造(沒有小拱的稱為滿肩或實肩型)。橋上有很多的東西,類型眾多,豐富多彩。趙州橋建成已距今1400年,經歷了10次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地震,特別是1966年邢臺發生的級地震,邢臺距這里有40多公里,這里也有四點幾級地震,趙州橋都沒有被破壞,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說,先不管橋的內部結構,僅就它能夠存在1300多年就說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災大水淹到橋拱的龍嘴處,據當地的老人說,站在橋上都能感覺橋身很大的晃動。
據記載,趙州橋自建成至今共修繕9次。在主拱券的上邊兩端又各加設了二個小拱,一是可節省材料,二是減少橋身自重(減少自重15%),而且能增加橋下河水的泄流量。1979年5月,由中國科學院自然史組等四個單位組成聯合調查組,對趙州橋的橋基進行了調查,自重為2800噸的趙州橋,而它的根基只是有五層石條砌成高米的橋臺,直接建在自然砂石上。這么淺的橋基簡直令人難以置信,梁思成先生1933年考察時還認為這只是防水流沖刷而用的金剛墻,而不是承納橋券全部荷載的基礎他在報告中寫道:“為要實測券基,我們在北面券腳下發掘,但在現在河床下約7080厘米,即發現承在券下平置的石壁。石共五層,共高米,每層較上—層稍出臺,下面并無堅實的基礎,分明只是防水流沖刷而用的金剛墻,而非承納橋券全部荷載的基礎因再下3040厘米便即見水,所以除非大規模的發掘,實無法進達我們據學理推測的大座橋基的位置。”
趙州橋導游詞[熱] 篇2
我是來自翠苑一小三(2)班的小涵,今天很榮幸能為大家介紹這座聞名的石拱橋——趙州橋。
趙州橋,別名安濟橋,意思是安渡濟民。它是隋朝石匠李春設計并參加建造的,到現在已經有一千四百多年了。
趙州橋不但悠久,還十分堅固。它的設計在建橋史上是一個創舉:趙州橋大橋洞上的左右兩邊,還各有兩個小橋洞,它既能減少發洪水的次數,又能使橋不容易被大水沖毀,還能節省石料。
趙州橋因為美觀度極高,圖案精美,十分雄偉,深受大家的`。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趙州橋的欄板上雕刻著許多精美的龍,這些龍刻得十分生動形象,真像活了一樣。
正是因為趙州橋有這些特點,體現出了當時勞動人民的和才干,趙州橋同時也被評為國家歷史文化遺產,舉世聞名。
趙州橋導游詞[熱] 篇3
各位游客:
大家好!歡迎你們來到趙州橋,我是你們的導游小張。
今天,我們來到世界聞名的趙州橋,它位于河北省趙縣的洨河上,它是隋朝石匠李春設計并參加建造的.,到現在已經有一千四百多年了。趙州橋非常雄偉,橋長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寬,這么長的橋,全部用石頭砌成,下面有一個大橋洞和四個小橋洞,平時水都從大橋洞流過,發大水的時候還可以從四個小橋洞流過。這在建橋史上是一個創舉,因為既減輕了流水對橋身的沖擊力,使橋不容易被大水沖斷,又減輕了橋身的重量,節省了石料。
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因為橋面兩側的石欄上刻著很精美的圖案。
趙州橋體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趙州橋導游詞[熱] 篇4
各位游客好!歡迎你們來到河北省的趙縣,我是今天的導游,我姓余,你們可以叫我余導,希望你們可以在這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
大家看,那座古老的橋,就是我們要參觀的景點。這是一座石拱橋,是用石頭砌成的,它叫安濟橋,又叫趙州橋。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設計和參加建造的。你們猜一猜,這座橋有多少年了?這位游客答對了。這座橋已經有一千四百多年了,這座橋是保存得最好的一座古橋。
趙州橋很雄偉,橋長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寬,中間行馬車,兩旁走人,橋下是沒有橋墩的,只有一個拱形的大橋洞,大橋洞的左右兩邊,還各有兩個拱形的.小橋洞。平時,河水都是從大橋洞流過,如果發大水的時候,就可以頂上的那四個小橋洞流過,減輕大水對橋身的沖擊,使大橋不會被大水沖毀。
這座橋上,還有一處設計非常值得大家去觀賞。請大家看石欄上面刻著許多圖案,有的刻著兩條龍,還有的刻著雙龍戲珠。
各位游客,關于趙州橋的知識,我就先講到這里,感謝大家的配合。祝大家生活愉快,謝謝!
趙州橋導游詞[熱] 篇5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你們今天的導游,我姓×,大家可以叫我×導游,歡迎你們來到河北省趙縣的洨河。希望你們能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
前面就是我們今天要參觀的景點,你們看!那座古老的橋,它是一座石拱橋,名叫趙州橋,你們也可以叫它安濟橋。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設計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了。有人可能會問,難道以前發大水時沖不毀它嗎?當然沖不毀啦。因為它的兩邊有石拱,并且橋下沒有橋墩,再大的`洪水也會從石拱洞中流走,所以水沖不毀它。
各位游客,我的介紹到此結束了,你們可以上去近距離看看橋的樣子,祝你們玩的開心,玩的愉快,謝謝!
趙州橋導游詞[熱] 篇6
大家好,歡迎你們來到趙州橋,我是你們的導游孫。
世界聞名的'趙州橋是隋朝李春設計的,已經有一千四百多年了。趙州橋特別雄偉,在建橋史上是一個創舉。橋長有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寬,橫跨在三十七米多寬的河面上。這個橋,下面沒有橋墩,只有一個拱形的大橋洞,左右兩邊各有兩個拱形的小橋洞,不怕發大水。趙州橋的欄板上雕刻著各種各樣的龍,特別美觀,真像活了一樣呢!
各位游客,今天的游覽到此結束,你們是不是對趙州橋有了深刻的印象?祝你們一路平安,再見。
趙州橋導游詞[熱] 篇7
各位旅客:
大家好!
趙州橋坐落在河北省南部的洨河上,洨河流經趙縣。建于隋代(公元581—618年)大業年間(公元605—618年),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和建造,距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是當今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橋。趙州橋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1年,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將安濟橋選定為第12個“國際歷史土木工程的里程碑”,并在橋北端東側建造了“國際歷史土木工程古跡”銅牌紀念碑。趙州橋,又名安濟橋(宋哲宗賜名,意為安渡濟民),位于河北趙縣洨河上,它是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橋。被譽為“華北四寶之一”。建于隋大業(公元605—618)年間。橋長64.40米,跨徑37.02米,券高7.23米,是當今世界上跨徑最大、建造最早的單孔敞肩型石拱橋。因橋兩端肩部各有二個小孔,不是實的,故稱敞肩型,這是世界造橋史的一個創造(沒有小拱的稱為滿肩或實肩型)。橋上有很多的東西,類型眾多,豐富多彩。趙州橋建成已距今1400年,經歷了10次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地震,特別是1966年邢臺發生的7。6級地震,邢臺距這里有40多公里,這里也有四點幾級地震,趙州橋都沒有被破壞,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說,先不管橋的內部結構,僅就它能夠存在1300多年就說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災大水淹到橋拱的龍嘴處,據當地的老人說,站在橋上都能感覺橋身很大的晃動。
據記載,趙州橋自建成至今共修繕9次。在主拱券的.上邊兩端又各加設了二個小拱,一是可節省材料,二是減少橋身自重(減少自重15%),而且能增加橋下河水的泄流量。1979年5月,由中國科學院自然史組等四個單位組成聯合調查組,對趙州橋的橋基進行了調查,自重為2800噸的趙州橋,而它的根基只是有五層石條砌成高1.55米的橋臺,直接建在自然砂石上。這么淺的橋基簡直令人難以置信,梁思成先生1933年考察時還認為這只是防水流沖刷而用的金剛墻,而不是承納橋券全部荷載的基礎他在報告中寫道:“為要實測券基,我們在北面券腳下發掘,但在現在河床下約70—80厘米,即發現承在券下平置的石壁。石共五層,共高1。58米,每層較上—層稍出臺,下面并無堅實的基礎,分明只是防水流沖刷而用的金剛墻,而非承納橋券全部荷載的基礎因再下30—40厘米便即見水,所以除非大規模的發掘,實無法進達我們據學理推測的大座橋基的位置。”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