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花溪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導游詞(精選3篇)
貴陽花溪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導游詞 篇1
花溪公園位于距貴陽市區17公里的西南郊花溪區內,秀美的花溪融真山真水、田園景色、民族風情為一體,被譽為“高原明珠”。陳毅元帥游過花溪后,曾留下“真山真水到處是,花溪布局更天然;十里河灘明如鏡,幾步花圃幾農田。”
的詩句;ㄏ珗@歷史悠久、景色宜人,就如陳毅元帥詩里寫的那樣,公園內真山真水到處是,山水纏綿、相映成趣,小巧別致的秀美山巒,聳立于花溪河的兩岸,山內多有溶洞貫穿,有暗河流淌其下。蜿蜒曲折的花溪河,清清流水婀娜多姿。河水貫山過崖,越橋撞壁,形成了許多小湍流、小瀑布、小湖潭、小河灘。沿溪兩岸,錯落有致地分布著一些巧奪天工的樓臺亭榭、步磴飛橋、賓館別墅,給這山環水繞、堰塘層迭、河灘十里的綺麗風光增添了醉人的情致。溪畔附近的麟山,高不過百米,遠望恰似一座天然大盆景。
小山之上碧翠層巖、小徑曲環、溶洞橫穿,“飛云閣”巧建山間,游人登至山頂,可俯視花溪全景。歷史上有眾多偉人、名人都成造訪過花溪公園,如今的花溪公園也已經成為市民休閑旅游的首選之地。
花溪公園處于貴州著名學府——貴州大學花溪校區的中央位置,是聯系貴州大學南北兩校區的紐帶,園內成為高校生交流與休閑的極佳場所。
貴陽花溪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導游詞 篇2
西溪國家濕地公園位于杭州市區西部,距西湖不到5公里,這里生態資源豐富、自然景觀幽雅、文化積淀深厚,是中國第一個集城市濕地、農耕濕地、文化濕地于一體的國家濕地公園。其規劃總面積10余平方公里,其中,面積為3.46平方公里的一期工程始于20__年8月,20__年5月1日建成并對外開放;面積為4.89平方公里的二期工程已于20__年5月正式啟動,計劃20__年10完工;三期工程面積為3.15公里,計劃20__年啟動。
西溪之勝,獨在于水。水是西溪的靈魂,園區約70%的面積為河港、池塘、湖漾、沼澤等水域,正所謂“一曲溪流一曲煙”,整個園區六條河流縱橫交匯,其間分布著眾多的港汊和魚鱗狀魚塘,形成了西溪獨特的濕地景致。
西溪之重,重在生態。為加強生態保護,在濕地內設置了費家搪、蝦龍灘、朝天暮漾三大生態保護區和生態恢復區。入口處設濕地科普展示館,園區內有三個生物修復池和一塊濕地生態觀賞區。西溪還是鳥的天堂,園區設有多處觀鳥亭,給游客呈現出群鳥歡飛的壯麗景觀。
西溪人文,源遠流長。西溪自古就是隱逸之地,被文人視為人間凈土、世外桃源。秋雪庵、泊庵、梅竹山莊、西溪草堂在歷史上都曾是眾多文人雅士開創的別業,他們在西溪留下了大批詩文辭章。深譚口百年老樟樹下的古戲臺,據說還是越劇北派藝人的首演地。
西溪民風,淳厚質樸。每年端午節在深譚口舉行的龍舟勝會,歷史悠久,形式獨特,被譽為“花樣龍舟”。煙水漁莊附近的“西溪人家”、“!ばQ·絲·綢故事”重現西溪原居民的農家生活勞動場景,讓更多的人認識和了解水鄉典型的民俗。
目前,中國濕地資源受到了廣泛的、較為嚴重的破壞和污染,特別是城市邊緣濕地,由于本身存在系統的生態脆弱性,加上愛城市化、工業化影響,幾乎消失殆盡。景觀的綠色設計已經普遍成為保護生態系統和相關文化遺產的有效方式,綠色景觀設計也有利于對土地進行綜合規劃和可持續利用,有利于保護瀕臨滅絕的動植物物種,保護區域文化遺產。
貴陽花溪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導游詞 篇3
太原是一座具有2520__年歷史的文化名城,為祖國的繁榮昌盛做出過巨大貢獻,今天又緊跟時代的步伐,以水為墨、以綠為彩,繪就了一幅新的汾河畫卷,建造了具有北方園林風格和汾河地域文化特色的濱水園。
從1998年至今,經過十多年的時間,汾河沿岸從昔日的亂石河灘變為今日的濕地美景。市政建設者們揮灑汗水,巧手涂抹,讓汾水再現碧波,讓兩岸再生蒼翠,讓太原這個北方城市,盡顯濕地風光。十里煙波,綠意無邊.如今,整個汾河景區已是太原這座千年古城的經典會客廳。而汾河景區的人文價值更是帶動了周邊地產、商業的繁榮和發展。
潺潺的汾河水自北向南貫穿了整個太原市區,F今,汾河景區治理繼續向南、向北延伸擴建。南延補充段完工后,全長20.5公里的濱河景觀帶共分為四個區段,從北向南依次為:北延段、中段、南延段和南延補充段。這四個區段內的景色主題各異、亮點頻現,卻都讓龍城兒女感受到了汾河的自然之美、和諧之美。
汾河景區從規劃設計到施工建設積極貫徹了“以人為本”的理念,始終圍繞“人.城市.生態.文化”的主題,把河道治理、環境保護、城市綠化有機結合起來,進行環境綜合整治,保持了城市濱河區良好的自然生態,實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城市發展與環境建設的協調發展。20__年12月28日,國家建設部授予該項目“中國人居環境最佳范例獎”,并推薦聯合國申報人居環境有關獎項。20__年5月30日聯合國人居署決定授予太原汾河景區為“20__聯合國迪拜國際改善人民環境最佳范例稱號獎”。
東西兩岸各布置一條箱形排污暗涵,接納城市排污管道和邊山支溝來水,送至下游污水處理廠進行凈化處理。在公園兩岸帶狀綠化平臺上分布著4個主題廣場、6個自然景區和7個觀光景點。沿汾河西岸“晉汾古韻”廣場上,治汾始祖臺駘雕像栩栩如生,可追尋汾水的淵源;“梨園余音”廣場上,戲劇臉譜古意盎然,展現了博大精深的三晉戲曲文化;“五環生輝”廣場健身體育活動設施完備,活力四溢,充滿動感。沿汾河東岸,可領略古晉陽八景之一“汾河晚渡”的綺麗動人景色;“雁丘景點”依汾河古老傳說而建,元好問的千古詩句為此平添幾分婉約;巧妙地利用了橡膠壩運行設施形成的“沙灘碧水”、“游泳池”、“釣魚池”和“畫舫”,充滿現代體育健身特色,還有親臨水面的“日臺”、“七亭”、“渡口”及“樂壇”等景點。
在湖面上蕩漾的游船及在主園路通行的觀光車穿梭自如,可引游人游遍各個景區。凡有臺階的廣場均專門設計了無障礙通道,歐式風格的商品售賣點平均分布,游覽其間更覺方便輕松。
汾河公園湖面之上點綴有彩色橡膠壩、大型音樂噴泉、鳥島、綠洲,現代與自然的交融,人與水的親和,展現出一幅波光瀲滟,水天一色的畫面。夜幕降臨,遍布各景區的30種風格各異的4000余盞燈飾與濱河東西路四條光帶交相輝映,設計精巧的廣場地燈為公園再現了色彩斑斕的立體美景。
整個公園動靜結合,過去、現在、未來有機融會,流連其中,可享受省城最大自然生態的情景,同古老文化與現代文明對話,靜靜品味汾河公園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純凈的生態美景。太原汾河公園的建設,提升了城市形象,也讓人們直接感受到城市生態的變化。汾河公園縱貫市區南北6公里,寬500米,占地300萬平方米。4個廣場,11個景點,178萬平方米的水面和130萬平方米的綠地,構成了公園特有的美;橫跨汾河的5座大橋和濱河兩路上的車流,又可使人盡享一種流動美。凝固美與流動美交相輝映,相得益彰,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的風景畫。創造“人、城市、生態、文化”的多元共生空間是公園的理念。
白天,漫步公園,放眼四望:青青的草坪,使人真想上去打幾個滾;清澈碧綠的水面,微風輕拂,泛起一圈圈漣漪,拖起無數光帶,恰似一條條素絹在水面飄動……分布在東西兩岸的“柳溪春曉”、“千禧龍騰”、“汾河晚渡”等景區,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創造了人與生態融合的意境。鶯歌燕舞、水天一色的景觀是美麗的、祥和的、也是旖旎和諧的:綠蔭滿目、鳥飛魚躍的景觀是人類共同思念的、向往的、也是夢寐已久的。
夜晚,走進公園,仿佛徜徉在銀河里,那盞盞燈,倒映在河里,五光十色的河面,波光閃爍。
那被鎂鈉燈勾勒出其輪廓的大橋,就像玉帶纏在太原的腰際,閃著柔光,把人帶進了水晶宮……“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然而,兩年前這里還是雜草叢生、黑水橫流,被人喻為太原的“龍須溝”呢?而今這些景點與廣場的交織,構成了最具魅力的城市美景。汾河晚渡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