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成人18久久久久_日韩欧美色_江苏极品身材白嫩少妇自拍_曰本人做爰大片免费观看一老师_久草视频网_最近中文字幕MV高清在线视频

首頁 > 范文大全 > 導游詞 > 導游詞范文 > 佛光寺導游詞十篇

佛光寺導游詞

發布時間:2023-11-06

佛光寺導游詞十篇

佛光寺導游詞 篇1

  各位游客:

  大家好,首先歡迎大家來到大佛光之寺,我是山西商務國旅的導游員張艷紅。很多現代人都有一個夢想,那就是能夠夢回唐朝,但在中國這片廣闊的國土上,大致有兩個地方可以幫您實現心中這個遙遠的夢。一處是敦煌莫高窟,另一處就是大家現在身處的這座千年古剎——大佛光之寺。

  佛光寺位于佛教圣地五臺山。早在1961年,就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亞洲第一古建筑”“亞洲佛光”之稱。他的發現者、我國著名的建筑學家梁思成先生將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彩塑、壁畫、題字譽為于“四絕于一身”。稱贊佛光寺是國內古建的第一瑰寶。

  但在梁思成先生發現佛光寺之前,曾有日本學者揚言,“中國人要想看唐以前建筑,唯有到我們日本的奈良來”。作為一名有著強烈愛國心的建筑師,梁思成和林徽因女士毅然放棄了美國的優越條件,回到了動亂不安的祖國,從1932年起,開始了艱苦的古建考察工作。整整六年的時間里,他們踏遍祖國的千山萬水,調查古建2738處,一座座偉大的木結構建筑先后被發現,唯獨沒有唐代的建筑。一次偶然的機會梁思成先生在北京圖書館看到了法國探險家伯希和繪制的《敦煌石窟》第六十一窟中的《五臺山全圖》,其中的大佛光之寺引起了他的注意。在1937年的6月的一個傍晚,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女士騎著毛驢來到了五臺山。這天籠罩在燦爛余暉中的大唐建筑迎來了它歷史上最虔誠的造訪者。當他們推開塵封已久的大門時,梁思成的眼淚奪眶而出,他終于可以向世界宣布,中國有屬于自己的唐代木構建筑。在后來的回憶中,梁思成說,這一天是他十幾年古建考察生活中最幸福的一天。在他們考察完佛光寺,走到山西代縣附近時,得知“盧溝橋事變”爆發了,在這一年的最后幾個月里,這位偉大的建筑學家開始了漫長的逃亡之路。

  今天我們看到佛光寺坐東向西,整座寺院松柏蒼翠,環境幽古,占地34000平方米,但據說歷史的佛光寺比現在要大得多,鄉間有“上馬關山門”的說法。同時大家可以發現,佛光寺的布局與我們以往看到的寺院不大一樣。通常的寺院采取延中軸線分布,而佛光寺采取了我國現存寺院中絕無僅有的十字交叉形布局。所以,站在寺院的任何一個角落都能將寺院的全貌一覽無余,這種“開門見山天地寬”、“黃河之水天上來”的風格與通常所見的寺院“庭院深深深幾許”、“小園香徑獨徘徊”形成鮮明的對比。

  隨著剛才踏上的72級階梯,我們眼前的這座大殿就是佛光寺的東大殿啦,整座大殿給人以很強烈的視覺沖擊感,“臺基低矮、檐柱短粗、斗拱碩大、屋頂出檐平緩且深遠,整座大殿色彩單純。”有人說,這大大的屋頂就像莊子筆下的大鵬鳥欲展翅高飛的樣子。這正是大唐文化的最完美體現,是那種胸懷坦蕩、自信十足、包容天地的大氣魄。是那種“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萬國衣冠拜冕旒”的盛大氣象。若趕上夏雨時節,整座院內香風花語,或在院中信步閑游,或坐在大大的屋檐下看驟雨垂簾,遠山明滅,將近四米的出檐,再大的雨也不會濺到身上?梢匀绱擞迫坏母惺芟挠陰淼那鍥鰵庀ⅲ娴暮吞瞥療o二致啊。說到這里不知大家是否夢回到了久遠的大唐王朝。

佛光寺導游詞 篇2

  佛光寺:這就是在佛剎中被譽為“中華瑰寶”的佛光寺,它是一座歷史悠久、規模宏偉的佛教寺院。佛光寺東、南、北三面環山,惟西向開闊,寺因山勢而建,坐東朝西,整個寺區松柏蒼翠,殿宇巍峨,環境清雅;寺院布局疏朗,排列有序。寺內有北魏以來的建筑和許多文物古跡,這在全國都是比較少見的。1961年,佛光寺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講到它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我們不能不提起它的發現者——我國古建筑專家梁思成(近代思想家梁啟超之子)先生。

  1937年的夏天,梁思成先生等四位教授,興匆匆地來到五臺,在這之前,他們曾去了敦煌,在絢麗多彩的眾多壁畫中,有一幅五臺山圖,特別引起他們的注意:畫面上,古剎林立,游人不絕,還有一座不曾見到過的寶塔……

  在佛光寺,梁思成教授找到了這座塔,與畫上的一模一樣,1400年的風風雨雨,依然健在!它是北魏遺物,雙層六角,上實下空,繩紋切磚,有印度的束蓮柱。它不僅是我國古建筑的珍品,也是中國和印度古代文化交流的紀念碑。大大出乎梁思成所料的,就是除了這“祖師塔”,整個佛光寺都是一個古代藝術的新大陸。通過精心研察,測量繪圖,寫出了論文《記五臺山佛光寺的建筑——薈萃一寺的魏齊唐宋四個孤例;薈萃一殿的唐代四種藝術》。文章發表以后,轟動了中外建筑學界。佛光寺從此不只是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有的外國學者公開稱呼佛光寺為“亞洲佛光”。

  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后來被毀,F在佛光寺的正殿為唐代所建。因其在寺內東部的制高點上,是佛光寺的大雄寶殿,故名東大殿。在五臺山是首屈一指的。大殿正中的大佛壇上面有三佛和菩薩脅侍等像三十五尊。佛壇的正中間是降魔釋迦像,左邊是彌勒佛,右邊是阿彌陀佛。釋迦、彌勒都有螺發,阿彌陀佛是直發。這三尊塑像,都面頰豐滿,眉毛弧彎,嘴唇端正,具有極為顯著的唐風。彌勒佛和阿彌陀佛的胸部、腹部的衣裙與結帶,和釋迦與阿彌陀佛垂在佛座上部的衣招都非常一致,這是唐代的固定形式。菩薩立像均向前傾,腰部微微彎曲,腹部略突起,這是唐代中葉以后菩薩塑像的特性,與甘肅敦煌的塑像同出一范。

  另外,供養菩薩均為一足蹲一足跪在高聳的蓮座上。這種塑像除了甘肅敦煌石窟和山西大同華嚴寺以外,在國內還不多見。

  佛壇的左梢間又有普賢菩薩騎像,兩個菩薩脅侍,獠蠻牽著象,普賢像前有起陀和一個童子像。佛壇的右梢間是文殊菩薩騎獅像,拂林牽著獅子,兩個菩薩脅侍。這和通常文殊居左,普賢居右的配置是不相同的。

  殿內兩梢間的極端前角,都立有護法金剛,形體魁偉,遙對而立;身披甲胄,手持寶劍,怒目而視。與我們在博物館里看到的唐墓出土的武俑十分相似,只是比出土的武俑高大得多。

  佛壇左端金剛的右側,有一面頰豐滿,袖手趺坐,大約40多歲的中年婦女塑像,形態亦宛然如生,……

  此外,沿著佛殿兩山墻砌臺上還排列著五百羅漢塑像。據東大殿前明代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十月二十三日重修佛光寺補塑羅漢碑記云,確系明代遺物。

  東大殿內柱額上的幾幅拱眼壁畫,亦為唐代遺物。其中最為珍貴的是右次間內柱前額上的橫幅。橫分三組:中間一組以佛為中心,七菩薩脅侍。左右兩組以菩薩為中心,其旁邊又各有菩薩、天王、飛天等。壁之兩端有僧俗供養人像,北面一排是披袈裟的僧徒,南面一列是袍服大冠的文官。內有一人,好像是在權衡長短,那嘴邊上的胡須飄然若動,與敦煌畫中的人物幾乎沒有兩樣。壁畫顏色除石綠以外,都是深暗鐵青色。各畫像的衣紋姿態都極其流暢,具有唐代風韻,而畫臉和胡須的筆法,還含有漢畫的遺風。

  東大殿左右四梁下還有唐人題字,如:“敕河東節度觀察個置等使檢校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鄭”、“助造佛殿澤州功曹參軍張公長”、“功德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密公遇”、“執筆人李行儒”等字跡,清晰勁沉,實屬不易多得的庸人墨跡。

  我們剛才介紹的東大殿的建筑,塑像、壁畫和墨跡四種藝術,萃聚在此,就是被梁思成先生稱為孤例的“四絕藝術”。

佛光寺導游詞 篇3

  各位朋友:

  大家好!在佛教圣地五臺山游覽的最后一站,我們特意給大家安排了一出壓軸大戲,那就是被譽為亞洲第一古建筑的千年古剎佛光寺。五臺山堪稱一部活生生的中國木結構建筑史,這里保存了我國現存幾乎所有朝代的木結構建筑,不僅擁有中國最為古老的木結構建筑——南禪寺大佛殿,還有宋代洪福寺大殿、金代佛光寺文殊殿和延慶寺大殿、元代廣濟寺大殿以及眾多明、清時期的建筑,因此被稱為“中國古建藝術博物館”,而佛光寺則無疑是這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了。

  (峨谷——梁思成、林徽因發現佛光寺之路)

  我們現在來到了豆村鎮,豆村是通向佛光寺的門戶,從這里到佛光寺還有5公里。過了豆村,我們就進入了峨谷。峨谷北起代縣峨口鎮,南至五臺豆村鎮,總長50公里,分布著白云寺、圭峰寺、秘密寺、峨嶺寺、古法華寺、古竹林寺、佛光寺等十余座歷史上頗具影響的大寺,是五臺山除清水河谷外第二條寺廟密集帶。五臺山古屬代州,而從代州上五臺山最近的道路就是峨谷,這使得峨谷成為了歷史上重要的朝臺古道,五臺山四關之一的西關峨嶺關就坐落在峨谷之中。當年凈土宗祖師曇鸞和花和尚魯智深上五臺山走的都是這條路,而1937年中國古建筑研究的開山鼻祖梁思成和中國第一位女建筑家林徽因兩位先生,也是沿著這條千年古道踏上了尋覓佛光寺的最后征途。

  梁思成的父親是中國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梁啟超。《三字經》中說:“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梁啟超教子的成就絕對不亞于竇燕山,在他的眾多子女中,有著名的考古學家梁思永,圖書館學家梁思莊,火箭控制系統專家梁思禮等,當然最著名的還是梁思成,他在二十年代時先后就學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和哈佛大學,是中國第一代受過正規教育的建筑師。據說在赴美求學之前,梁思成對建筑這門科學幾乎一無所知,他對建筑學的興趣主要是受了未婚妻林徽因的影響。林徽因是中國第一位女建筑家,還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女詩人。建國后她和梁思成一起主持設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當時,日本人放出話來:“要研究唐代木結構建筑,只有到日本的奈良和京都來!”這讓梁思成感到了莫大的恥辱,泱泱中華,東方文明的發祥地,難道就真的沒有唐代以前的木結構建筑遺存嗎?而事實是,中國人向來“重文史,輕技藝”,建筑藝術只是做為一種工藝技術在匠人手中相傳,從來沒有像西方那樣作為一項極其重要的藝術來對待,因此,也就從來沒有人對中國古建筑作過系統的調查和研究,以致外國人都認為中國的大地上早已不存在唐代以前的木結構建筑。正因為如此,梁思成和林徽因毅然放棄了美國的優厚條件,回到了動亂不安的祖國,并從1932年開始,在中國的大地上尋找遺存的古建筑。15年間,踏遍華北、江南和西南的190個縣,共調查古建筑2738處,遼金時期的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大同華嚴寺、善化寺、應縣木塔,宋代的正定隆興寺摩尼殿,太原晉祠圣母殿,一座座偉大的木結構建筑先后被發現了,唯獨沒有唐代的建筑。梁思成很苦惱。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北京圖書館看到了法國探險家伯希和繪制的《敦煌石窟》第六十一窟的宋代“五臺山全圖”,圖中的大佛光之寺引起了他的注意,他馬上查找明代鎮澄法師的《清涼山志》,得知佛光寺不在五臺山寺廟群的中心區。因為根據以往的經驗,那些所謂著名的古跡由于遭受天災人禍和后代重建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往往不易保留古老的建筑。于是他決定去碰一碰運氣。1937年6月,他和林徽因帶著莫宗江和紀玉堂兩位學生來到了五臺山。在豆村,他們不得不放棄汽車換乘騾子入山。那時的山路不像現在,十分陡峭,有些地方,連騾子都戰戰兢兢不敢通過。終于,籠罩在絢爛余暉中的佛光寺迎來了無限虔誠的造訪者。那真是他們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刻,隱沒千年的東方古建筑的圣殿終于初次展露出了自己的雄姿,那深遠的出檐、碩大的斗拱都充分說明,這是一座唐代的古建筑!這既像一部封存已久的寶藏被突然打開,又像一顆沉入海底千萬年的明珠重新現世。

  (佛光寺山門前,夢回唐朝)

  這是佛光寺的平面示意圖,在這里,我把佛光寺給大家做一個概括性介紹:佛光寺位于五臺山南臺西南海拔1320米的佛光山麓,距臺懷鎮47公里,寺院坐東向西,北、東、南三面環山,西面是開闊的泗陽河谷地,寺周松柏蒼翠、環境幽古。全寺占地34000平方米,現存唐代、金代、清代殿堂樓房120多間,唐代經幢3座,金代經幢1座,唐代和明代牌匾4幅,北魏、唐代和金代古塔8座,其中有1座北魏塔、6座唐塔、1座金代塔,還有12通石碑和330余尊唐、金、明三代彩塑,以及數百平米唐、宋、明時期的珍貴壁畫,真可謂是中國古代文物的大觀園。因此,早在1961年,佛光寺就做為我國木結構建筑的第一號文物列入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既然佛光寺是舉世無雙的國寶,所以我們進入寺中一是堅決禁止吸煙,二是悉心保護環境,寺中建筑物上堅決禁止刻劃,寺中花草也是絕對不可以采摘的。

  在進入寺院之前,我們首先可以看到的是這株唐代的臥龍松,它又象一棵迎客松,正在張開臂膀歡迎我們的到來。好!那就讓我們懷著最虔誠的心情,穿越千年時空,夢回大唐盛世,享受佛光的沐浴吧!

  (唐乾符四年經幢前細說佛光寺的建筑布局、歷史背景和文物價值)

  這是一座唐代乾符四年的.經幢(877),在這里,我把佛光寺的布局特色、歷史背景和文物價值給大家做一個大致的匯報。

  首先來看看寺院的布局:進入佛光寺,讓大家想不到的是,雖然寺院面積多達34000平方米,但幾乎站在院內每一個角落都可以將寺院的全貌一覽無余,這種“開門見山天地寬”、“黃河之水天上來”的風格,和其它寺院的“庭院深深深幾許”、“小園香徑獨徘徊”有著很大的區別,這就是大唐文化的性格。那時的中國文化胸懷坦蕩、自信十足,有包容天地的氣魄,可以說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呈現出一種“萬國衣冠拜冕旒”的盛大氣象。佛光寺的布局正是體現了這種開放、包容、質樸、大氣的盛唐氣象。我們看:佛光山從三面環繞全寺,寺院前方是豁然開朗的山川河谷,作為全寺的主殿,東大殿建在高高的山腰上,以一種君臨萬邦的氣勢威壓著全寺。相對于東大殿,寺院中軸線上另一端的建筑——清代重建的山門,則顯得平淡而局促,與東大殿的雄偉壯麗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中軸線的兩端原先有兩座配殿,形成了和中軸線十字交叉的副軸線,但北側的普賢殿在清代一場火災中被毀,只留下了南側這座文殊殿,這座配殿幾乎和東大殿一樣宏大壯麗。全寺整體布局構成了全國現存寺院中獨一無二的十字軸線,軸線上層次座落著上、中、下三層庭院,整座寺院顯得和諧大氣、疏朗開闊。

  再來說歷史背景:關于佛光寺的始創年代,宋代的《廣清涼傳》中有記載,說是北魏孝文帝(一說是孝文帝冊封的羌族領袖宕昌王)朝拜五臺山,在返回首都平城的途中路過這里見到了佛光,因此建寺紀念,并賜額佛光寺。到了唐代,佛光寺已經成為享譽全國的大寺了,當時東大殿的位置上,是一座恢宏壯麗的三層九間彌勒大閣,閣中塑著七十二圣賢和八大龍王。但是在緊接著的唐武宗滅法時,這座大閣和全國眾多寺院一起毀于一旦。中國歷史上有四次大規模滅佛事件,分別是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和后周世宗滅佛。這四次滅佛,其它三次都發生在國家分裂的時期,而只有唐武宗滅佛是在大一統的年代,所以滅法的規模要遠大于其它三次,是佛教傳入中國以來所受到最大的一次打擊,史稱“會昌法難”。這次滅法起因于佛教和道教的宗教爭端。唐朝皇帝姓李,而道教的創始人老子也姓李,所以道教理所當然成為了唐朝的國教,因此在唐代佛教和道教的競爭過程中,佛教往往處于劣勢。而到了唐中期以后,佛教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全國境內大小寺院林立,兼并了大量良田、莊園,在寺院蔭庇下的人口又享有各種免稅、免役特權,這就極大地影響了國家的收入。而唐武宗時期平定藩鎮叛亂的軍事行動,使本來就十分拮據的國家財政越發捉襟見肘,這就促使他不得不從寺院手中奪取大量人口和土地,來緩解國家財政困難。使武宗最終下定決心全面滅佛的原因有三:一是會昌三年九月,長安城中有傳言說澤潞藩鎮的奸細隱藏在寺院中;二是道士們編造讖語向武宗惡毒構陷佛教,聲稱有人說“李氏十八子昌運未盡,便有黑衣人登位理國”,并揭示“十八子”即唐朝國姓——“李”,“黑衣人”便是僧人;三是武宗一直想成仙,但是沒有進展,于是道士們說這是佛教的黑氣阻礙了成仙的道路。武宗于是在會昌五年(845)正式下達了滅佛詔書,到年底時,全國共銷毀寺院四萬多所,僧尼還俗二十多萬,解放奴婢十五萬人,沒收土地十萬頃,收繳的佛教供器全部鑄成錢幣和農用工具?墒莾H僅一年后,武宗就因為服食仙丹中毒而亡,年僅33歲。武宗駕崩后,他的兒子唐宣宗一即位就開始大興佛教,并開創了大唐歷史上最后一個輝煌時期,人稱“小貞觀”。大中九年,唐宣宗特許修葺佛光寺,由長安的寧公遇夫人和三次主持皇帝廢立的大宦官王守澄等人捐資出錢,愿誠和尚主持修建,大中十一年(857)(一說大中十年)建成了這座東大殿。唐代以后,金代天會年間又修建了文殊殿、普賢殿和山門,清代又重修了被毀的山門并新建伽藍殿和香風花雨樓等建筑,形成了現在的規模。

  我們剛才介紹的東大殿的建筑,塑像、壁畫和墨跡四種藝術,萃聚在此,就是被梁思成先生稱為孤例的“四絕藝術”。

佛光寺導游詞 篇4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歡迎來到佛光寺參觀和游覽。我是你們本次的導游,下面我將帶大家一起去游覽佛光寺。

  (概況)

  佛光寺建于1500多年前的北魏孝文帝年間,面積3.4萬平方米。坐東向西,與一般的寺院不同。寺院的北、東、南三面環山,西面面臨開闊的泗陽河古地,是中國古代文物的大觀園。

  全寺整體布局構成了全國現存寺院中獨一無二的十字交叉軸線。從建筑布局來講,這種開門見山天地寬的寺院布局風格,同其他寺院的庭院深深深幾許小園香徑獨徘徊大相徑庭,呈現的是盛唐氣象。梁思成先生稱贊佛光寺誠中華第一國寶也。

  下面,請大家和我一起登上前面的臺階,去欣賞這些光輝中國古建筑史冊的奇跡。

  眼前的這座東大殿是中國木結構成熟時期最完美的代表作。梁思成先生將東大殿的唐代建筑、塑像、壁畫、題字譽為四絕。

  (建筑外)

  唐代建筑和唐以后建筑的區別,一是柱身比較低矮,主要是因為當時的中國人是席地而坐的,但到了宋代以后,人們開始坐上了椅子,于是宋代以后的建筑開始加高柱子,還有就是斗拱。在這里,中國現存木結構古建筑中層數最多,最為雄壯的斗拱承托出中國古建筑最為深遠的出檐,除了斗拱,大屋頂也是中國古建筑的另外一大特征;宏大的屋頂經過曲面、曲線的處理,顯得不再沉重和笨拙,再加上一些鴟吻、瓦當的裝飾、笨重的屋頂便變得舒展輕巧起來。

  (建筑內景)

  進入東大殿,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座寬5間,深1間的巨大佛壇。佛壇正中的3尊主像反應了唐代迷了信仰的流行,中間是釋迦牟尼佛,右邊是彌勒佛,左邊是阿彌陀佛。這尊彌勒佛的坐姿比較特殊,是垂腿而坐,俗稱米勒下坐。他們的不同之處是,釋迦牟尼佛和彌勒佛是螺旋式發髻,阿彌陀佛卻是直發。這是唐代固有的一種塑像手法。另一唐塑像的慣例是左普賢右文殊。在5尊主像的前面,塑滿了脅侍菩薩和供養人。

  (塑像)

  除了這些佛像外,東大殿還有兩尊非常珍貴的唐代寫真像,一尊是佛壇的左側的重修東大殿的寧公遇夫人。另一尊為愿誠法師寫生像。

  (壁畫)

  東大殿的壁畫共有30平方米,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位于釋迦牟尼佛座后的唐代壁畫,內容是天王降服妖魔鬼怪,另一部分是內柱額枋上總長4.5米,高0.66米的8幅拱眼壁畫。

  (題字)

  再來看大殿前檐的題字,為唐代游人墨寶題記。

  (祖師塔)

  東大殿的左側,是一座建于北魏的中國第二古塔—祖師塔。這座祖師塔是一座六角形兩層磚塔。他的建筑年代僅晚于嵩岳寺塔。祖師塔的建筑特色可以說無處不在,兩層門洞做成拱券式等都保留了印度早期佛塔的特征。佛光寺后的山坡和寺前的草坪上還保留著7座古塔,6座建于唐代,1座建于金代,這8座古塔都是研究我國古塔建筑藝術的珍貴文物,也組成了我國最古老的塔林。

  (文殊殿)

  祖師塔旁的這座經幢為文殊殿,是金代遺物,是我國佛寺中最大的配殿。(從外部看)大家來看這座斗拱,在水平交叉的十字拱之間斜伸出來的就是所謂的斜拱。斜拱的運用是遼、金時期建筑的顯著特征。從殿內看,文殊殿最大的特點是將減柱營造法運用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大家是不是覺得從來沒有一座古代殿堂讓我們感覺到像文殊殿這樣空曠寬敞?這就是減柱法成就的效果。

  殿內四壁上還保存著570多年前的明朝所繪500羅漢圖,現在保存完好的還有245尊,請大家繞殿內參觀。

佛光寺導游詞 篇5

  這就是在佛剎中被譽為“中華瑰寶”的佛光寺,它是一座歷史悠久、規模宏偉的佛教寺院。佛光寺東、南、北三面環山,惟西向開闊,寺因山勢而建,坐東朝西,整個寺區松柏蒼翠,殿宇巍峨,環境清雅;寺院布局疏朗,排列有序。寺內有北魏以來的建筑和許多文物古跡,這在全國都是比較少見的。1961年,佛光寺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講到它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我們不能不提起它的發現者——我國古建筑專家梁思成(近代思想家梁啟超之子)先生。

  1937年的夏天,梁思成先生等四位教授,興匆匆的來到五臺,在這之前,他們曾去了敦煌,在絢麗多彩的眾多壁畫中,有一幅五臺山圖,特別引起他們的注意:畫面上,古剎林立,游人不絕,還有一座不曾見到過的.寶塔……

  在佛光寺,梁思成教授找到了這座塔,與畫上的一模一樣,1400年的風風雨雨,依然健在!它是北魏遺物,雙層六角,上實下空,繩紋切磚,有印度的束蓮柱。它不僅是我國古建筑的珍品,也是中國和印度古代文化交流的紀念碑。大大出乎梁思成所料的,就是除了這“祖師塔”,整個佛光寺都是一個古代藝術的新大陸。通過精心研察,測量繪圖,寫出了論文《記五臺山佛光寺的建筑——薈萃一寺的魏齊唐宋四個孤例;薈萃一殿的唐代四種藝術》。文章發表以后,轟動了中外建筑學界。佛光寺從此不只是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有的外國學者公開稱呼佛光寺為“亞洲佛光”。

  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后來被毀,F在佛光寺的正殿為唐代所建。因其在寺內東部的制高點上,是佛光寺的大雄寶殿,故名東大殿。在五臺山是首屈一指的。大殿正中的大佛壇上面有三佛和菩薩脅侍等像三十五尊。佛壇的正中間是降魔釋迦像,左邊是彌勒佛,右邊是阿彌陀佛。釋迦、彌勒都有螺發,阿彌陀佛是直發。這三尊塑像,都面頰豐滿,眉毛弧彎,嘴唇端正,具有極為顯著的唐風。彌勒佛和阿彌陀佛的胸部、腹部的衣裙與結帶,和釋迦與阿彌陀佛垂在佛座上部的衣招都非常一致,這是唐代的固定形式。菩薩立像均向前傾,腰部微微彎曲,腹部略突起,這是唐代中葉以后菩薩塑像的特性,與甘肅敦煌的塑像同出一范。

  另外,供養菩薩均為一足蹲一足跪在高聳的蓮座上。這種塑像除了甘肅敦煌石窟和山西大同華嚴寺以外,在國內還不多見。

  佛壇的左梢間又有普賢菩薩騎像,兩個菩薩脅侍,獠蠻牽著象,普賢像前有起陀和一個童子像。佛壇的右梢間是文殊菩薩騎獅像,拂林牽著獅子,兩個菩薩脅侍。這和通常文殊居左,普賢居右的配置是不相同的。

  殿內兩梢間的極端前角,都立有護法金剛,形體魁偉,遙對而立;身披甲胄,手持寶劍,怒目而視。與我們在博物館里看到的唐墓出土的武俑十分相似,只是比出土的武俑高大的多。

  佛壇左端金剛的右側,有一面頰豐滿,袖手趺坐,大約40多歲的中年婦女塑像,形態亦宛然如生,……

  此外,沿著佛殿兩山墻砌臺上還排列著五百羅漢塑像。據東大殿前明代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十月二十三日重修佛光寺補塑羅漢碑記云,確系明代遺物。

  東大殿內柱額上的幾幅拱眼壁畫,亦為唐代遺物。其中最為珍貴的是右次間內柱前額上的橫幅。橫分三組:中間一組以佛為中心,七菩薩脅侍。左右兩組以菩薩為中心,其旁邊又各有菩薩、天王、飛天等。壁之兩端有僧俗供養人像,北面一排是披袈裟的僧徒,南面一列是袍服大冠的文官。內有一人,好像是在權衡長短,那嘴邊上的胡須飄然若動,與敦煌畫中的人物幾乎沒有兩樣。壁畫顏色除石綠以外,都是深暗鐵青色。各畫像的衣紋姿態都極其流暢,具有唐代風韻,而畫臉和胡須的筆法,還含有漢畫的遺風。

  東大殿左右四梁下還有唐人題字,如:“敕河東節度觀察個置等使檢校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鄭”、“助造佛殿澤州功曹參軍張公長”、“功德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密公遇”、“執筆人李行儒”等字跡,清晰勁沉,實屬不易多的的庸人墨跡。

  我們剛才介紹的東大殿的建筑,塑像、壁畫和墨跡四種藝術,萃聚在此,就是被梁思成先生稱為孤例的“四絕藝術”。

佛光寺導游詞 篇6

  各位游客:

  大家好,首先歡迎大家來到大佛光之寺,我是山西商務國旅的導游員張艷紅。很多現代人都有一個夢想,那就是能夠夢回唐朝,但在中國這片廣闊的國土上,大致有兩個的方可以幫您實現心中這個遙遠的夢。一處是敦煌莫高窟,另一處就是大家現在身處的這座千年古剎——大佛光之寺。

  佛光寺位于佛教圣的五臺山。早在1961年,就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亞洲第一古建筑”“亞洲佛光”之稱。他的發現者、我國著名的建筑學家梁思成先生將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彩塑、壁畫、題字譽為于“四絕于一身”。稱贊佛光寺是國內古建的第一瑰寶。

  但在梁思成先生發現佛光寺之前,曾有日本學者揚言,“中國人要想看唐以前建筑,唯有到我們日本的奈良來”。作為一名有著強烈愛國心的建筑師,梁思成和林徽因女士毅然放棄了美國的優越條件,回到了動亂不安的祖國,從1932年起,開始了艱苦的古建考察工作。整整六年的時間里,他們踏遍祖國的千山萬水,調查古建2738處,一座座偉大的木結構建筑先后被發現,唯獨沒有唐代的建筑。一次偶然的機會梁思成先生在北京圖書館看到了法國探險家伯希和繪制的《敦煌石窟》第六十一窟中的《五臺山全圖》,其中的大佛光之寺引起了他的注意。在1937年的6月的一個傍晚,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女士騎著毛驢來到了五臺山。這天籠罩在燦爛余暉中的大唐建筑迎來了它歷史上最虔誠的造訪者。當他們推開塵封已久的大門時,梁思成的眼淚奪眶而出,他終于可以向世界宣布,中國有屬于自己的唐代木構建筑。在后來的回憶中,梁思成說,這一天是他十幾年古建考察生活中最幸福的一天。在他們考察完佛光寺,走到山西代縣附近時,的知“盧溝橋事變”爆發了,在這一年的最后幾個月里,這位偉大的建筑學家開始了漫長的逃亡之路。

  今天我們看到佛光寺坐東向西,整座寺院松柏蒼翠,環境幽古,占的34000平方米,但據說歷史的佛光寺比現在要大的多,鄉間有“上馬關山門”的說法。同時大家可以發現,佛光寺的布局與我們以往看到的寺院不大一樣。通常的寺院采取延中軸線分布,而佛光寺采取了我國現存寺院中絕無僅有的十字交叉形布局。所以,站在寺院的任何一個角落都能將寺院的全貌一覽無余,這種“開門見山天的寬”、“黃河之水天上來”的風格與通常所見的寺院“庭院深深深幾許”、“小園香徑獨徘徊”形成鮮明的對比。

  隨著剛才踏上的72級階梯,我們眼前的這座大殿就是佛光寺的東大殿啦,整座大殿給人以很強烈的視覺沖擊感,“臺基低矮、檐柱短粗、斗拱碩大、屋頂出檐平緩且深遠,整座大殿色彩單純!庇腥苏f,這大大的屋頂就像莊子筆下的大鵬鳥欲展翅高飛的樣子。這正是大唐文化的最完美體現,是那種胸懷坦蕩、自信十足、包容天的的大氣魄。是那種“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萬國衣冠拜冕旒”的盛大氣象。若趕上夏雨時節,整座院內香風花語,或在院中信步閑游,或坐在大大的屋檐下看驟雨垂簾,遠山明滅,將近四米的出檐,再大的雨也不會濺到身上?梢匀绱擞迫坏母惺芟挠陰淼那鍥鰵庀ⅲ娴暮吞瞥療o二致啊。說到這里不知大家是否夢回到了久遠的大唐王朝。

佛光寺導游詞 篇7

  佛光寺位于一個Mt.Foguang坡32公里以北的Wutaixian縣,一片樹叢以東。建筑是,在北魏(471-499)米,其最有名的干大廳的大佛殿,在風格獨特,以唐代的。這是現在最古老的木結構現存。

  大廳站在一高臺,由來自該平臺表面7海灣和措施,32米高的山脊高端裝飾。這個宏偉的木結構建筑裝飾有壁畫的面孔和人物。佛光寺被損壞的845年期間第五?在唐代吳中王朝和857重建皇帝禤中的唐代。因為它有不足了整個翻修和重建悠久的歷史,所以,只有目前的原始和簡單,六角洙師塔(佛教創始人)由北魏時期。 (在845,皇帝吳種取消了包括佛教,佛光寺的寺廟被燒毀。禤中后繼承王位的第一件事是恢復和重建佛教佛光寺,又稱為佛的最后一戰廟著名。佛的最后一戰寺院包括:大佛像(東廳),是文殊(Skt.Manjusri)館,山門門(Lokapala)的迦葉,運單她嗯廳,鋒華宇大廈翼展覽廳房間和石窟。都屬于古代建筑的杰作。

  現在有很多唐代佛像,人物的臉和壁畫,石(圓形或六邊形)與佛教銘文,書畫家和白色大理石雕塑題字支柱。陪同下,魏,唐時代,石雕,墓碑,進出寺廟,他們在進出中國寶貴的寶塔。的大佛,主建筑,堂,建于唐代。它的平原和形狀莊嚴。在門和橫梁還有很多insc由唐和其他朝代的人riptions。根據inscri就在這個大廳里,并在墻壁上的碑文前石柱件卡端的大廳,大廳在大佛建于857。正如上一段提到,大廳站在一個高平臺,包括與一個677平方米的totalspace 7個停車位。大量使用方括號在洞穴。各個部分,使勻稱,以使整個struc - ture和grandour和堅固的外觀。方括號,梁和在大廳里整齊caissoned天花板建造和優雅的設計,所以這些結構件也為裝飾的目的。這個大廳的確是藝術的最高工作。它是唐代木結構建筑的代表作。在大廳里,有一個三佛,一些服務員和它供奉菩薩。釋迦牟尼佛在中間,兩個弟子是寬敞的平臺β- eside。另外兩個是彌勒佛和阿彌陀佛,文殊騎獅或權利及對日離開elephnant普賢。tne在祭壇的兩只大熊貓焚的目標。Lokapalas。這些雕像都勻稱簡單地成型。雖然受到了其他朝代重新繪制,唐代雕塑風格仍然可以看到他們。

  鑒于佛堂,中間的一個雕像唐代歲,誰是受益者womwn南重建的大佛殿,生動地雕刻,以認真珚方式。很大的壁畫的大廳仍然大多與宗教。阿約66厘米長,四百五十厘米高的不同分為3組,每組longmural。在主題,事關于本生,寓言和對以往存在的薩迦,市政公債的故事中心組中心的壁畫,壁畫含有焚。千手觀音,Mahasthanaprapta和Bodhisa - ttvas。雙方就焚中心的其他群體。文殊和SKT。普賢菩薩禮拜之后,Skt.Lokapala和飛天的進軍會議的形式進行。雙方均發現,在和尚打扮的北部,南部常見的。從技術上說,這三組壁畫是捐獻者如敦煌石窟的重要。墻描繪焚。洛卡,帕拉,Skt.apsaras,龍,猴畫背面的tne主佛像。圖像在政策執行司?特德用燈光和有力的中風之后的風格吳刀孜,像他的一些照片題為“梳理的山”。他們也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它們是唯一早些時候在現有的中國木結構建筑壁畫。

佛光寺導游詞 篇8

  Buddha Temple: This is the Fosha as the "treasure" of the Buddha Temple, which is a long history and magnificent Buddhist temple. The Buddha Temple East, South and north sides, but open to the west, because of the mountain temple built, sitting east to the west, the entire temple area green pines and cypresses, towering temples, elegant environment; layout of the temple lichtung, arranged in an orderly manner. Has be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orthern Wei temple and many cultural relics, which are relatively rare in the country. In 1961, the Buddha Temple was announced by the State Council as the first batch of national key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units. Speaking of its artistic value and historical value, we cannot fail to mention its discoverer -- Mr. Liang Sicheng, an expert of ancient architecture in China (Mr. Liang Qichao, the son of modern thinker).

  In the summer of 1937, four professors Mr. Liang Sicheng, Xing hurried to five, before that, they went to Dunhuang, in a number of murals in the bright and colorful, there is a map of Mount Wutai, which caught their attention: the screen, many ancient temples, visitors must not, also there is a never seen the pagoda......

  Buddha in the temple, Professor Liang Sicheng to find a tower, and the painting of the 1400 groundless talk, as like as two peas, is still alive! It is a relic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double the six corners, next on the air, brick cord cut, Shu Lianzhu in India. It is not only a treasure of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 but also a monument to ancient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Liang Sicheng was far beyond the expected, is in addition to the "tower founder", the Buddhist temple is an ancient art of the new world. Through careful research, surveying and mapping, the "Mount Wutai of the Buddha temple building a temple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of Wei Qi: four isolated cases of writing; a renowned Temple of Tang Dynasty four art". After the publication of the article,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architectural circles have been sensational. This not only belong to China Buddha Temple, also belong to the world, some foreign scholars openly call for "Asia Buddha Buddha temple".

  Buddha Temple was built in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and later destroyed. Now the main hall of the Buddha Temple was built in the Tang dynasty. Because of the high ground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temple, the Buddhist temple is the main hall, named the East hall. The Mount Wutai is one of the first. There are three Buddhas and Bodhisattva in the middle of the main hall, such as thirty-five Buddhas and Bodhisattva. Buddha is in the middle of the altar is Xiangmo as Sakyamuni Buddha in Maitreya, is on the left, on the right is Amitabha. Buddha, Maitreya has spiral hair, straight hair is Amitabha. The three statues were full of cheeks, curved eyebrows, and upright lips, with a very significant Tang wind. Dress with belt of Maitreya Buddha and Amitabha in the chest, abdomen, and Buddha and Amitabha down in the seat of the upper part of the trick clothing is very consistent, which is fixed in the form of the Tang dynasty. Bodhisattvas are leaning forward, waist slightly curved, slightly protruding belly, which is characteristic of the middle period of Tang Dynasty after the Buddha statue, the statue of Gansu and Dunhuang with a fan.

  In addition, the Buddha are to support a full squat enough to kneel on the towering angiopteris. In addition to this statue of the Gansu Grottoes in Dunhuang and Shanxi Datong Huayan Temple, is also rare in china.

  Buddhist altar left between the shoot and Samantabhadra riding like, two Bodhisattva retinues, Liao as the leading man, before a Tuo and Fugen like a boy like. The right tip of the Buddhist altar is the Manjusri Bodhisattva riding a lion, the lion and the two Bodhisattva. This is usually left in the right Manjusri, Samantabhadra configuration is not the same.

  The two Blastophagus between the extreme front, stands a Dharma king, burly shape, standing on the remote; wearing armor, armed with a sword, a glare. It is very similar to the terracotta warriors and terracotta terracotta terracotta terracotta figures we have seen in the museum, but much larger than the terracotta warriors unearthed.

  The left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altar of King Kong, a plump cheek, just drop, about more than 40 year old middle-aged women statues, shape also wanran such as students,......

  In addition, the Fodian gable of the two table is also arranged five hundred arhat statue. According to the East Hall of the Ming Dynasty Jiajing thirty-seven years (AD 1558) in October 23rd, Guang Temple rebuilt fill plastic tablets ocean cloud, indeed the relics of the Ming dynasty.

  Several arch - eyed murals on the inner column of the east hall are also the relics of the Tang Dynasty. The most precious of them is the banner on the front of the right interlock. It is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the middle group is centered on the Buddha, and the seven Bodhisattva threatens. The two groups are centered on the Bodhisattva, and next to the Bodhisattva, the king of heaven and the flying sky. The wall at both ends of monks and laymen have support like that is put on a line north of Jiasha monks, south of the robes was a big crown of the civil service. There are one, seems to weigh in length, on the mouth of the beard if floating in the air, and the Dunhuang painting almost no two. The murals are in addition to the green color, dark blue iron. The profile portrait of the Yi Wen is extremely smooth, with a charm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fac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of the beard, but also contains the legacy of Han dynasty.

  East hall about four under the beam and the inscription, such as: "imperial observation Dong Jie Du home the calibration of Ministry of Shang Shujian yushidafu Zheng" and "help build Zezhou Fodian Gongcao army Gongchang Zhang", "merit master have to send for female students. In public", "author Li Hangru" and other characters, clear and fresh heavy, it is more difficult to get the ink mediocre.

  We have just introduced the East Building of the hall, statues, murals and four ink art, gather here, is known as Mr. Liang Sicheng been isolated cases of the "four no art".

佛光寺導游詞 篇9

  各位朋友:

  大家好!在佛教圣地五臺山游覽的最后一站,我們特意給大家安排了一出壓軸大戲,那就是被譽為亞洲第一古建筑的千年古剎佛光寺。五臺山堪稱一部活生生的中國木結構建筑史,這里保存了我國現存幾乎所有朝代的木結構建筑,不僅擁有中國最為古老的木結構建筑——南禪寺大佛殿,還有宋代洪福寺大殿、金代佛光寺文殊殿和延慶寺大殿、元代廣濟寺大殿以及眾多明、清時期的建筑,因此被稱為"中國古建藝術博物館",而佛光寺則無疑是這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了。

  (峨谷——梁思成、林徽因發現佛光寺之路)

  我們現在來到了豆村鎮,豆村是通向佛光寺的門戶,從這里到佛光寺還有5公里。過了豆村,我們就進入了峨谷。峨谷北起代縣峨口鎮,南至五臺豆村鎮,總長50公里,分布著白云寺、圭峰寺、秘密寺、峨嶺寺、古法華寺、古竹林寺、佛光寺等十余座歷史上頗具影響的大寺,是五臺山除清水河谷外第二條寺廟密集帶。五臺山古屬代州,而從代州上五臺山最近的道路就是峨谷,這使得峨谷成為了歷史上重要的朝臺古道,五臺山四關之一的西關峨嶺關就坐落在峨谷之中。當年凈土宗祖師曇鸞和花和尚魯智深上五臺山走的都是這條路,而1937年中國古建筑研究的開山鼻祖梁思成和中國第一位女建筑家林徽因兩位先生,也是沿著這條千年古道踏上了尋覓佛光寺的最后征途。

  梁思成的父親是中國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梁啟超!度纸洝分姓f:"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梁啟超教子的成就絕對不亞于竇燕山,在他的眾多子女中,有著名的考古學家梁思永,圖書館學家梁思莊,火箭控制系統專家梁思禮等,當然最著名的還是梁思成,他在二十年代時先后就學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和哈佛大學,是中國第一代受過正規教育的建筑師。據說在赴美求學之前,梁思成對建筑這門科學幾乎一無所知,他對建筑學的興趣主要是受了未婚妻林徽因的影響。林徽因是中國第一位女建筑家,還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女詩人。建國后她和梁思成一起主持設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

  當時,日本人放出話來:"要研究唐代木結構建筑,只有到日本的奈良和京都來!"這讓梁思成感到了莫大的恥辱,泱泱中華,東方文明的發祥地,難道就真的沒有唐代以前的木結構建筑遺存嗎?而事實是,中國人向來"重文史,輕技藝",建筑藝術只是做為一種工藝技術在匠人手中相傳,從來沒有像西方那樣作為一項極其重要的藝術來對待,因此,也就從來沒有人對中國古建筑作過系統的調查和研究,以致外國人都認為中國的大地上早已不存在唐代以前的木結構建筑。

  正因為如此,梁思成和林徽因毅然放棄了美國的優厚條件,回到了動亂不安的祖國,并從1932年開始,在中國的大地上尋找遺存的古建筑。15年間,踏遍華北、江南和西南的190個縣,共調查古建筑2738處,遼金時期的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大同華嚴寺、善化寺、應縣木塔,宋代的正定隆興寺摩尼殿,太原晉祠圣母殿,一座座偉大的木結構建筑先后被發現了,唯獨沒有唐代的建筑。梁思成很苦惱。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北京圖書館看到了法國探險家伯希和繪制的《敦煌石窟》第六十一窟的宋代"五臺山全圖",圖中的大佛光之寺引起了他的注意,他馬上查找明代鎮澄法師的《清涼山志》,得知佛光寺不在五臺山寺廟群的中心區。因為根據以往的經驗,那些所謂著名的古跡由于遭受天災人禍和后代重建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往往不易保留古老的建筑。于是他決定去碰一碰運氣。1937年6月,他和林徽因帶著莫宗江和紀玉堂兩位學生來到了五臺山。在豆村,他們不得不放棄汽車換乘騾子入山。那時的山路不像現在,十分陡峭,有些地方,連騾子都戰戰兢兢不敢通過。終于,籠罩在絢爛余暉中的佛光寺迎來了無限虔誠的造訪者。那真是他們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刻,隱沒千年的東方古建筑的圣殿終于初次展露出了自己的雄姿,那深遠的出檐、碩大的斗拱都充分說明,這是一座唐代的古建筑!這既像一部封存已久的寶藏被突然打開,又像一顆沉入海底千萬年的明珠重新現世。

  (佛光寺山門前,夢回唐朝)

  這是佛光寺的平面示意圖,在這里,我把佛光寺給大家做一個概括性介紹:佛光寺位于五臺山南臺西南海拔1320米的佛光山麓,距臺懷鎮47公里,寺院坐東向西,北、東、南三面環山,西面是開闊的泗陽河谷地,寺周松柏蒼翠、環境幽古。全寺占地34000平方米,現存唐代、金代、清代殿堂樓房120多間,唐代經幢3座,金代經幢1座,唐代和明代牌匾4幅,北魏、唐代和金代古塔8座,其中有1座北魏塔、6座唐塔、1座金代塔,還有12通石碑和330余尊唐、金、明三代彩塑,以及數百平米唐、宋、明時期的珍貴壁畫,真可謂是中國古代文物的大觀園。因此,早在1961年,佛光寺就做為我國木結構建筑的第一號文物列入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既然佛光寺是舉世無雙的國寶,所以我們進入寺中一是堅決禁止吸煙,二是悉心保護環境,寺中建筑物上堅決禁止刻劃,寺中花草也是絕對不可以采摘的。

  在進入寺院之前,我們首先可以看到的是這株唐代的臥龍松,它又象一棵迎客松,正在張開臂膀歡迎我們的到來。好!那就讓我們懷著最虔誠的心情,穿越千年時空,夢回大唐盛世,享受佛光的沐浴吧!

  (唐乾符四年經幢前細說佛光寺的建筑布局、歷史背景和文物價值)

  這是一座唐代乾符四年的經幢(877),在這里,我把佛光寺的布局特色、歷史背景和文物價值給大家做一個大致的匯報。

  首先來看看寺院的布局:進入佛光寺,讓大家想不到的是,雖然寺院面積多達34000平方米,但幾乎站在院內每一個角落都可以將寺院的全貌一覽無余,這種"開門見山天地寬"、"黃河之水天上來"的風格,和其它寺院的"庭院深深深幾許"、"小園香徑獨徘徊"有著很大的區別,這就是大唐文化的性格。那時的中國文化胸懷坦蕩、自信十足,有包容天地的氣魄,可以說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呈現出一種"萬國衣冠拜冕旒"的盛大氣象。佛光寺的布局正是體現了這種開放、包容、質樸、大氣的盛唐氣象。我們看:佛光山從三面環繞全寺,寺院前方是豁然開朗的山川河谷,作為全寺的主殿,東大殿建在高高的山腰上,以一種君臨萬邦的氣勢威壓著全寺。相對于東大殿,寺院中軸線上另一端的建筑——清代重建的山門,則顯得平淡而局促,與東大殿的雄偉壯麗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中軸線的兩端原先有兩座配殿,形成了和中軸線十字交叉的副軸線,但北側的普賢殿在清代一場火災中被毀,只留下了南側這座文殊殿,這座配殿幾乎和東大殿一樣宏大壯麗。全寺整體布局構成了全國現存寺院中獨一無二的十字軸線,軸線上層次座落著上、中、下三層庭院,整座寺院顯得和諧大氣、疏朗開闊。

  再來說歷史背景:關于佛光寺的始創年代,宋代的《廣清涼傳》中有記載,說是北魏孝文帝(一說是孝文帝冊封的羌族領袖宕昌王)朝拜五臺山,在返回首都平城的途中路過這里見到了佛光,因此建寺紀念,并賜額佛光寺。到了唐代,佛光寺已經成為享譽全國的大寺了,當時東大殿的位置上,是一座恢宏壯麗的三層九間彌勒大閣,閣中塑著七十二圣賢和八大龍王。但是在緊接著的唐武宗滅法時,這座大閣和全國眾多寺院一起毀于一旦。中國歷史上有四次大規模滅佛事件,分別是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和后周世宗滅佛。這四次滅佛,其它三次都發生在國家分裂的時期,而只有唐武宗滅佛是在大一統的年代,所以滅法的規模要遠大于其它三次,是佛教傳入中國以來所受到最大的一次打擊,史稱"會昌法難".這次滅法起因于佛教和道教的宗教爭端。唐朝皇帝姓李,而道教的創始人老子也姓李,所以道教理所當然成為了唐朝的國教,因此在唐代佛教和道教的競爭過程中,佛教往往處于劣勢。而到了唐中期以后,佛教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全國境內大小寺院林立,兼并了大量良田、莊園,在寺院蔭庇下的人口又享有各種免稅、免役特權,這就極大地影響了國家的收入。而唐武宗時期平定藩鎮叛亂的軍事行動,使本來就十分拮據的國家財政越發捉襟見肘,這就促使他不得不從寺院手中奪取大量人口和土地,來緩解國家財政困難。使武宗最終下定決心全面滅佛的原因有三:一是會昌三年九月,長安城中有傳言說澤潞藩鎮的奸細隱藏在寺院中;二是道士們編造讖語向武宗惡毒構陷佛教,聲稱有人說"李氏十八子昌運未盡,便有黑衣人登位理國",并揭示"十八子"即唐朝國姓——"李","黑衣人"便是僧人;三是武宗一直想成仙,但是沒有進展,于是道士們說這是佛教的黑氣阻礙了成仙的道路。武宗于是在會昌五年(845)正式下達了滅佛詔書,到年底時,全國共銷毀寺院四萬多所,僧尼還俗二十多萬,解放奴婢十五萬人,沒收土地十萬頃,收繳的佛教供器全部鑄成錢幣和農用工具。可是僅僅一年后,武宗就因為服食仙丹中毒而亡,年僅33歲。武宗駕崩后,他的兒子唐宣宗一即位就開始大興佛教,并開創了大唐歷史上最后一個輝煌時期,人稱"小貞觀".大中九年,唐宣宗特許修葺佛光寺,由長安的.寧公遇夫人和三次主持皇帝廢立的大宦官王守澄等人捐資出錢,愿誠和尚主持修建,大中十一年(857)(一說大中十年)建成了這座東大殿。唐代以后,金代天會年間又修建了文殊殿、普賢殿和山門,清代又重修了被毀的山門并新建伽藍殿和香風花雨樓等建筑,形成了現在的規模。

  最后來說說佛光寺的文物價值:佛光寺號稱"亞洲第一古建筑"、"亞洲佛光",是中國最重要的唐代古跡,它是一個創造紀錄的地方,擇其要點:第一、全寺建筑文物縱跨北魏、北齊、唐、宋、金、元、明、清、民國等9個朝代,其年代跨度之全,在中國的古建筑中絕無僅有;第二、東大殿是我國最大、最重要的唐代木結構建筑;第三、東大殿中的35尊唐代彩塑占到了全國80余尊唐代彩塑的近半壁江山,殿中保存著我國僅存的唐代寺觀壁畫;第四、佛光寺塔林是我國現存最古的塔林;第五、大文殊殿是我國最大的佛寺配殿,也是我國古建筑中"減柱法"應用最為成功的范例。正因為如此,梁思成教授稱贊佛光寺"不但是國內古建筑之第一瑰寶,也是我國封建文化遺產中最可珍貴的一件東西","誠中華第一國寶也".下面,就請大家和我一起登上前面的72級臺階,去欣賞這些光耀中國古建筑史冊的奇跡吧!

  (登上東大殿,看檐拱間噴薄撲面的盛唐氣象)

  我們眼前這座大殿是中國木結構建筑成熟時期最完美的代表作。中國的古建筑,每個時期都有不同的風格,宋代的建筑優美華麗,元代的建筑粗獷自然,明代的建筑莊嚴規整,清代的建筑精巧細膩,而唐代的建筑則體現了張揚大氣、質樸厚重的特點。雖然在梁思成和林徽因發現佛光寺之后,山西境內又發現了五臺縣南禪寺、芮城縣廣仁王廟和平順縣天臺庵這三座唐代木結構建筑,其中南禪寺的建筑年代甚至比東大殿還要早75年,但它們都是一些小規模的民間木構建筑,不能體現唐代建筑文化的精髓,因為,中國古建筑的精髓是宮廷建筑,只有宮廷式的大木作才能真正展現中國古建筑的最高水平,而佛光寺東大殿恰恰就是唐代保存至今的唯一一座宮廷式建筑,完全體現了大唐建筑的精髓。和其它朝代的建筑相比,這座大殿給人的突出感覺是:臺基低矮,檐柱粗短,斗拱碩大,屋頂平緩,色彩單純。這些特點使這座大殿給人以臺基部分腳踏實地、平和穩重,主體部分個性張揚、雄壯有力,屋頂部分舒緩寬廣,猶如大鵬展翅搏擊長空的印象,使本來顯得有些壓抑的建筑產生了一種輕靈舒展的態勢。

  其實,說到唐代建筑和后代建筑的區別,最突出的還要說是斗拱。大家看!柱子之上、房檐之下,這種像花朵一樣盛開著的就是中國古建筑最獨特、最神奇的構建——斗拱。常言說"立木頂千斤",在中國古建筑中,立木所承托起來的千斤之力就是通過斗拱傳送到屋檐下的每一個點,最終將沉重的屋頂托舉起來,并將寬大的屋檐挑出很遠的。我們看:東大殿的斗拱分兩大類,一類是用以承托屋檐的檐柱斗拱;一類是大殿內部用來承托梁架的梁架斗拱。我們眼前看到的是檐柱斗拱,這類斗拱根據位置不同又分為三種:位于柱子上的這種是柱頭斗拱,位于兩根柱子之間的這種是補間斗拱,而位于大殿四角的那種叫轉角斗拱。斗拱結構看似復雜,實則條理。我們來看:這種方形的木塊就像中國古代的量具"斗"一樣,所以叫"斗",斗的作用是承托上面這種就像彎曲的胳膊肘一樣的弓形短木,也就是"拱".我們說立木頂千斤,而立木的千斤之力就是通過斗,斗再通過拱,最終傳散到屋檐下每一個需要支撐的點上,一層不夠再加一層,層層疊加,層層挑出,直到把屋檐挑到殿身之外足夠遠的距離。我們看:東大殿的斗拱四層疊加,層層挑出,使屋檐伸出墻體外達4米之遠,整座斗拱的高度也達到了2米,幾乎有柱子一般的高度。在這里,中國現存木結構古建筑中層數最多、最為雄壯的斗拱,承托出了中國現存古建筑中最為深遠的出檐。著名古建筑學家史建在他的《大地之靈》一書中贊嘆:"斗拱是東大殿絕對的主角,它雖然只有檐柱的一半高,卻有著威壓之勢,他縱橫恣肆,是美木的精魂。在這里,是斗拱而不是屋頂塑造了建筑的形象,中國古典建筑中的斗拱藝術在佛光寺發揮得登峰造極。"

  除斗拱外,大屋頂是中國古建筑的另外一大特征。中國古建筑的屋頂雖然龐大沉重,但我們并不覺得這種大屋頂有多少壓抑的感覺,這是因為整座屋頂從屋面、屋脊到屋檐沒有一處不是曲線,找不出一處僵硬的直線。我們看:東大殿四角的柱子都微微向內傾斜,這叫做"側角",而且這四根柱子比其它柱子還要略微高一些,這叫"升起".側角和升起使得建筑在結構上更加穩固,在視覺上也更加莊重,并為大殿的屋檐營造出了優美流暢的曲線。龐大的屋頂,經過曲面、曲線的處理,顯得不再沉重和笨拙,再加上一些鴟吻、瓦當的裝飾,笨重的屋頂變得舒展輕巧起來。

  站在東大殿前,身前是唐代的大殿,身后是唐代的古松,身旁是唐代的經幢,那盛開的斗拱,似李白醉酒豪氣干云,似張旭潑墨恣意縱橫,似韓愈伏案沉雄穩健,有著壓抑不住的生命力,它不象明清以來的建筑那么含蓄、柔順、艷麗,而是張揚、靈動、古樸,率性而為,無拘無束,這正是大唐文化的性格。我們不是總在懷想著大唐盛世,總在幻想著夢回唐朝嗎?在這里,我要鄭重地告訴大家(指東大殿之斗拱)——這,就是唐朝!好,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東大殿,走進大唐文化的輝煌圣殿吧!

  (進入東大殿,走進大唐藝術的輝煌圣殿)

  進入東大殿,我們眼前是一座寬達五間、深達一間的大佛壇,佛壇上坐的、站的、跪的、騎獅的、牽象的、供養的、護法的,前后左右全是高大的唐代塑像,共35尊,構成了我國獨一無二的唐代大型雕塑群,如此浩大的場面和驚人的氣勢恐怕只有在盛世唐朝才會出現。需要說明的是,全國現存唐代彩塑僅有80余尊,而這座佛壇就占去了將近半壁江山!由于佛壇只有1米高,所以這些佛像雖然高大莊嚴,卻又近在咫尺、可觸可及,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盛唐之風撲面而來。

  東大殿的塑像布局和我們在其它寺院見到的都不太一樣:佛壇的正中的三尊主佛,中間是釋迦牟尼,左邊是彌勒佛,右邊是阿彌陀佛,反映了唐代彌勒信仰的流行。這尊彌勒佛雖然和宋代以后出現的大肚彌勒佛不太一樣,但在體形上還是要比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明顯粗壯一些,尤其腹部比較突出。他的坐姿也比較特殊,是垂腿而坐,俗稱"彌勒下坐".這三尊塑像,都面頰豐滿,眉毛弧彎,嘴唇端正,具有極為顯著的唐風。佛壇的兩側是騎獅子的文殊菩薩和騎白象的普賢菩薩,一般寺院都是文殊在左、普賢在右,而東大殿則正好相反,這當然不是工匠師傅搞錯了,而是唐代塑像的通行慣例,因為佛光寺前院的文殊殿和普賢殿也是文殊殿在右、普賢殿在左,而在后來發現的南禪寺大佛殿以及太原天龍山的石窟中,也是文殊騎獅在右、普賢騎象在左。在五尊主像的前面,塑滿了協侍菩薩和供養人。釋迦牟尼的兩側是迦葉和阿難兩大弟子,他們的前面是兩尊站著的協侍菩薩和兩尊半蹲著的供養人;彌勒佛和阿彌陀佛的前面各站著四尊協侍菩薩和兩尊供養人;普賢菩薩的前面除了兩尊協侍菩薩外,還有牽象的童子和護法的韋陀;文殊菩薩的前面除了兩尊協侍菩薩外,又有牽獅人和于闐王。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站立的協侍菩薩身體都都向前傾斜,腰部微微彎曲,腹部略微突起,豐腴富態,雍容自信,穿著唐代流行的"袒胸裝",呈現出一派"胸前如雪臉如花"的動人風情,這是唐代中葉以后菩薩塑像的特性,與甘肅敦煌的塑像如出一轍;而這些蹲著的供養菩薩都半蹲半跪在高高的蓮座上,她們手托瓜果梨桃等供品,身披纓絡,儀態安詳,這種塑像除了甘肅敦煌石窟和大同華嚴寺以外,在國內很少見到。佛壇兩側還站著兩尊形體魁偉的護法金剛,它們遙對而立,身披甲胄,手持寶劍,怒目而視,與我們在博物館里看到的唐墓出土的武俑十分相似,只是比那些出土的武俑高大多了。

  除了這些神像外,東大殿還有兩尊非常珍貴的唐代的寫真像,大家請跟我到這邊來(佛壇左側)。我們看這尊金剛的腳下有一尊面頰豐滿、袖手趺坐,大約40多歲的中年婦女塑像,她就是重修東大殿的女施主——寧公遇夫人。寧公遇塑像安詳靜謐的神態,沉厚洗煉的塑工曾經深深地吸引了林徽因,她甚至動情地說:"我真想陪著這位唐代婦女再靜靜地坐上它一千年".我們再來看這面的愿誠法師寫生像(大殿左側窗下)。比起寧公遇的雍容富貴來,當時主持重修東大殿的愿誠法師前額隆起,顴骨高突,就顯得冷寂清苦、從容恬淡多了,梁思成先生稱贊它是寫實人像中的優秀作品,它還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高僧寫真像。

  除了這35尊舉世無雙的唐代彩塑,我們看到東大殿的兩側山墻下還有五百羅漢塑像,這些塑像是明代宣德五年塑造的,現存只留下了290多尊。

  梁思成教授將東大殿的唐代建筑、塑像、壁畫、題字譽為"四絕",我們已經欣賞了其中的建筑和塑像,下面請大家和我一起來觀賞壁畫和題字。先來看壁畫。東大殿的壁畫共有30平方米,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位于釋迦牟尼佛座后的唐代壁畫,畫面的內容是天王降伏妖魔鬼怪,我們看不到;另一部分是內柱額枋上總長450厘米,高66厘米的八幅拱眼壁畫,其中最為珍貴的是這幅唐代壁畫(右次間內柱前額上的橫幅)。畫面內容十分豐富,有佛、菩薩、脅侍菩薩、天王、飛天、供養人、僧人、文官等,畫像的衣紋姿態都極其流暢,與敦煌畫中的人物幾乎沒有兩樣,具有十足的唐代風韻。其余幾幅壁畫色澤較為鮮亮,畫面以佛、菩薩為主,是宋代遺物。

  再來看題字。題字就位于大殿前槽的這四根大梁下。當年,梁思成一行發現佛光寺后,雖然認定這是一座唐代建筑,但卻苦于沒有證據,于是,他們開始了艱苦的尋找。一開始,他們爬到了天花板的上面,梁思成在他的《記五臺山佛光寺的建筑》中寫道:"上面積存的塵土有幾寸厚,踩上去像棉花一樣。我們用手電探視,看見檁條已被蝙蝠盤踞,千百成群地聚集在上面!障嗟臅r候,蝙蝠驚飛,穢氣難聞,而木材中又有千千萬萬的臭蟲(大概是吃蝙蝠血的),工作至苦。"就這樣艱苦卓絕地搜尋了幾天,才由林徽因的遠視眼看到了大梁下面隱隱約約有"功德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寧公遇"的字跡。為了獲得題字的全文,他們用了一天的時間搭起梯子,然后拿著蘸了水的布單爬上梯子去擦梁下的題字,字跡一著水就馬上顯現,但水一干,字跡就又看不見了,就這樣整整花了三天時間,才把梁下的字全部看清楚。這些字跡不但為東大殿的建筑年代提供了有力的證據,證實了東大殿建于唐代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是一座地地道道的唐代建筑,而且字跡本身兼有歐陽詢和虞世南的風格,是不可多得的唐人墨寶。這真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經過了整整6年的尋找,中國終于有了屬于自己的唐代經典木構建筑,梁思成后來說,這是他十余年野外考察中最快樂的一天。

  另外,大家看,東大殿這些門板上還保留著一些唐、宋、金、明歷代僧人和游人的題記。

  其實,在佛光寺,我們能夠觀賞到的唐代藝術何止這些,除了東大殿的四絕外,我們還可以看到唐代的牌匾、唐代的經幢、唐代的松樹和唐代的佛塔,足可以稱得上"八絕"了;佛光寺的古老也遠不止于唐代,東大殿的左側就有一座建于北魏的中國第二古塔——祖師塔。

  (中國古塔的鼻祖——祖師塔)

  這就是祖師塔,是一座六角兩層的磚塔。在中國的古塔中,它的建筑年代僅晚于嵩山嵩岳寺塔,排行老二,可以說是中國寶塔中的祖師爺了。祖師塔的建筑特色非常鮮明:它的層數是兩層,兩層的門洞都做成拱券式,門上是火焰式的門楣;內室為六角形洞窟結構;上、中、下三層疊澀都做成了蓮花瓣式,二層轉角處雕刻三層仰蓮相疊的角柱,塔頂為兩層仰蓮上托寶珠。這些都保留了印度早期佛塔的特征。通觀整座佛塔,下部簡潔明快,上部華麗大方,形制非常奇特,體現了明顯的北魏風格,是我國古塔中的孤例。

  祖師塔所紀念的祖師究竟是誰?據專家估計,可能是北魏高僧曇鸞。曇鸞出生在雁門,也就是現在的代縣,距離五臺山尤其是佛光寺非常近。十五歲時,他登上五臺山,并在佛光寺出家,這是五臺山有文字記載第一位出家的僧人。曇鸞在中國乃至世界佛教史上都有極高的地位的,他所創立的"持名念佛"法門被后代高僧發展成為中國佛教最為流行的宗派——凈土宗,不僅在大江南北廣為流傳,而且盛行于日本、韓國。因此,曇鸞大師不僅中國凈土宗公認的祖師,也被日本凈土宗和凈土真宗推崇為"三國七祖"之一,當然也是佛光寺當之無愧的開山鼻祖了。除祖師塔外,佛光寺后的山坡和寺前的塔坪上還保存著七座古塔,其中六座建于唐代,一座建于金代,這八座古塔不僅建筑奇特,是研究我國古塔藝術的珍貴實物,也組成了我國最古老的塔林。祖師塔旁的這座經幢是金代遺物,金代是佛光寺歷史上繼北魏、唐代之后第三個鼎盛時期,而文殊殿則是這一時期幸存下來的代表性建筑。

  (文殊殿——無以復加的減柱營造)

  文殊殿建于金天會15年(1137),占地610平方米,規模和東大殿基本相等,是我國佛寺中最大的配殿。和東大殿一樣,文殊殿也是我國古建筑史上的經典。從外部看,文殊殿最引人注目的是在殿檐的補間使用了龐大的斜拱,大家來看這朵斗拱,在水平交叉的十字拱之間斜伸出來的就是所謂的斜拱。斜拱的運用是遼金時期建筑的顯著特征,而文殊殿則是中國古建筑中運用斜拱最早的實例;從內部看,文殊殿最大的特點則在于它將"減柱營造法"運用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好,讓我們進殿參觀。

 。ㄟM入殿中)大家是不是覺得文殊殿內實在是太空曠了,從來沒有一座中國古代殿宇讓我們感覺這樣空曠寬敞過,這就是減柱法成就的效果。文殊殿的減柱法運用到了讓人瞠目結舌的地步,我們看,這座面寬七間、進深四間的大型建筑里面,僅僅用了4根內柱,而建筑面積基本相同的東大殿則用了整整12根內柱,真可以說將我國古代的減柱法運用到了極致,是我國古建筑中建筑法運用最成功、最徹底的范例。由于內柱大量減少,殿內不得不采用了巨大的內額。我們看,這根前內額長達14米,直徑80多厘米,在中國古建筑中是極其罕見的。我們再來看,由于跨度太大,為了使長大的內額不至于彎曲變形,古人又采用垂木與斜木勾連拉拽,以減輕內額的負重,構成了這種奇特的"人字柁架",這是中國古建筑史上的一大創舉。

  文殊殿的正中還供奉著中國最早的文殊七尊像。這是騎獅的文殊菩薩,這是善財童子,這是牽獅子的于闐王,這是正在對談的佛陀波利和文殊老人,加上這兩尊協侍菩薩,正好七尊。

  文殊殿的四壁上還保存著明代宣德五年(1430)的五百羅漢圖,現在保存完好的還有245尊,我們來環繞殿內看一看。

  (告別佛光寺,愿佛光普照大千世界)

佛光寺導游詞 篇10

  各位游客:這就是在佛剎中被譽為“中華瑰寶”的佛光寺,它是一座歷史悠久、規模宏偉的佛教寺院。佛光寺東、南、北三面環山,惟西向開闊,寺因山勢而建,坐東朝西,整個寺區松柏蒼翠,殿宇巍峨,環境清雅;寺院布局疏朗,排列有序。寺內有北魏以來的建筑和許多文物古跡,這在全國都是比較少見的。1961年,佛光寺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講到它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我們不能不提起它的發現者——我國古建筑專家梁思成(近代思想家梁啟超之子)先生。

  1937年的夏天,梁思成先生等四位教授,興匆匆地來到五臺,在這之前,他們曾去了敦煌,在絢麗多彩的眾多壁畫中,有一幅五臺山圖,特別引起他們的注意:畫面上,古剎林立,游人不絕,還有一座不曾見到過的寶塔……

  在佛光寺,梁思成教授找到了這座塔,與畫上的一模一樣,1400年的風風雨雨,依然健在!它是北魏遺物,雙層六角,上實下空,繩紋切磚,有印度的束蓮柱。它不僅是我國古建筑的珍品,也是中國和印度古代文化交流的紀念碑。大大出乎梁思成所料的,就是除了這“祖師塔”,整個佛光寺都是一個古代藝術的新大陸。通過精心研察,測量繪圖,寫出了論文《記五臺山佛光寺的建筑——薈萃一寺的魏齊唐宋四個孤例;薈萃一殿的唐代四種藝術》。文章發表以后,轟動了中外建筑學界。佛光寺從此不只是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有的外國學者公開稱呼佛光寺為“亞洲佛光”。

  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后來被毀。現在佛光寺的正殿為唐代所建。因其在寺內東部的制高點上,是佛光寺的大雄寶殿,故名東大殿。在五臺山是首屈一指的。大殿正中的大佛壇上面有三佛和菩薩脅侍等像三十五尊。佛壇的正中間是降魔釋迦像,左邊是彌勒佛,右邊是阿彌陀佛。釋迦、彌勒都有螺發,阿彌陀佛是直發。這三尊塑像,都面頰豐滿,眉毛弧彎,嘴唇端正,具有極為顯著的唐風。彌勒佛和阿彌陀佛的胸部、腹部的衣裙與結帶,和釋迦與阿彌陀佛垂在佛座上部的衣招都非常一致,這是唐代的固定形式。菩薩立像均向前傾,腰部微微彎曲,腹部略突起,這是唐代中葉以后菩薩塑像的特性,與甘肅敦煌的塑像同出一范。

  另外,供養菩薩均為一足蹲一足跪在高聳的蓮座上。這種塑像除了甘肅敦煌石窟和山西大同華嚴寺以外,在國內還不多見。

  佛壇的左梢間又有普賢菩薩騎像,兩個菩薩脅侍,獠蠻牽著象,普賢像前有起陀和一個童子像。佛壇的右梢間是文殊菩薩騎獅像,拂林牽著獅子,兩個菩薩脅侍。這和通常文殊居左,普賢居右的配置是不相同的。

  殿內兩梢間的.極端前角,都立有護法金剛,形體魁偉,遙對而立;身披甲胄,手持寶劍,怒目而視。與我們在博物館里看到的唐墓出土的武俑十分相似,只是比出土的武俑高大得多。

  佛壇左端金剛的右側,有一面頰豐滿,袖手趺坐,大約40多歲的中年婦女塑像,形態亦宛然如生,……

  此外,沿著佛殿兩山墻砌臺上還排列著五百羅漢塑像。據東大殿前明代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十月二十三日重修佛光寺補塑羅漢碑記云,確系明代遺物。

  東大殿內柱額上的幾幅拱眼壁畫,亦為唐代遺物。其中最為珍貴的是右次間內柱前額上的橫幅。橫分三組:中間一組以佛為中心,七菩薩脅侍。左右兩組以菩薩為中心,其旁邊又各有菩薩、天王、飛天等。壁之兩端有僧俗供養人像,北面一排是披袈裟的僧徒,南面一列是袍服大冠的文官。內有一人,好像是在權衡長短,那嘴邊上的胡須飄然若動,與敦煌畫中的人物幾乎沒有兩樣。壁畫顏色除石綠以外,都是深暗鐵青色。各畫像的衣紋姿態都極其流暢,具有唐代風韻,而畫臉和胡須的筆法,還含有漢畫的遺風。

  東大殿左右四梁下還有唐人題字,如:“敕河東節度觀察個置等使檢校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鄭”、“助造佛殿澤州功曹參軍張公長”、“功德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密公遇”、“執筆人李行儒”等字跡,清晰勁沉,實屬不易多得的庸人墨跡。

  我們剛才介紹的東大殿的建筑,塑像、壁畫和墨跡四種藝術,萃聚在此,就是被梁思成先生稱為孤例的“四絕藝術”

佛光寺導游詞十篇 相關內容:
  • 佛光寺導游詞簡短(精選3篇)

    這就是在佛剎中被譽為“中華瑰寶”的佛光寺,它是一座歷史悠久、規模宏偉的佛教寺院。佛光寺東、南、北三面環山,惟西向開闊,寺因山勢而建,坐東朝西,整個寺區松柏蒼翠,殿宇巍峨,環境清雅;寺院布局疏朗,排列有序。...

  • 佛光寺導游詞范例(精選6篇)

    各位游客:大家好,首先歡迎大家來到大佛光之寺,我是山西商務國旅的導游員張艷紅。很多現代人都有一個夢想,那就是能夠夢回唐朝,但在中國這片廣闊的國土上,大致有兩個地方可以幫您實現心中這個遙遠的夢。...

  • 佛光寺的導游詞范文(精選3篇)

    各位朋友:大家好!在佛教圣地五臺山游覽的最后一站,我們特意給大家安排了一出壓軸大戲,那就是被譽為亞洲第一古建筑的千年古剎佛光寺。五臺山堪稱一部活生生的中國木結構建筑史,這里保存了我國現存幾乎所有朝代的木結構建筑,不僅擁有...

  • 佛光寺導游詞

    佛光寺是佛教圣地,有亞洲第一古建筑、亞洲佛光之稱。小編為您整理編輯佛光寺導游詞,歡迎閱讀。佛光寺導游詞(一)各位游客:大家好,首先歡迎大家來到大佛光之寺,我是山西商務國旅的導游員張艷紅。...

  • 佛光寺導游詞

    各位游客:大家好,首先歡迎大家來到大佛光之寺,我是國旅的導游員。很多現代人都有一個夢想,那就是能夠夢回唐朝,但在中國這片廣闊的國土上,大致有兩個地方可以幫您實現心中這個遙遠的夢。...

  • 商丘古城導游詞十四篇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非常高興能夠在文化之都河南與諸位相識,請允許我代表河南旅行社對大家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我是您此次中原之行的導游員小楊,我身邊的這位是我們的安全大使康師傅,接下來的幾天將由我和康師傅陪大家攜手去探尋...

  • 洱海導游詞十篇

    各位朋友:大家好!游覽了大理古城,初步感受了此地人文景觀的深邃;現在我們去觀賞蒼山洱海,領略大理的山水之美。首先,我們乘游艇去洱海公園。洱海公園又名團山公園,位于下關城區東北2公里處的團山。...

  • 2023西安導游詞十一篇

    尊敬的各位旅客:你們好!我是旅行社的導游員,名字叫。今天,就由我來為大家介紹驪山。驪山位于西安市臨潼區,毗鄰華清池,如今兩個景點已經合并。驪山樹木茂盛,自古就是游覽勝地。...

  • 關于樂山大佛的導游詞十三篇

    各位先生們、女士們、大家好!我叫張梁影,現在由我帶領大家到樂山大佛去看一看。你知道樂山大佛在什么地方嗎?現在有我來告訴你吧!在四川省西南部,有一條從北向南流的大河,叫岷江。...

  • 導游詞范文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福利片在线观看 | 两个人免费视频www 国产精品偷窥熟女精品视频 | 色综合久久中文娱乐网 | www.俺去 | 波多中文字幕 | 亚洲人成一区二区 | 欧美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 欧美人与动牲交免费观看 | 精品国产18久久久久久洗澡 | 欧美一级黄色免费看 | 熟妇人妻无码中文字幕老熟妇 | 国产交换视频 | 女人高潮视频网站 | 亚洲美腿丝袜无码专区 | 陌陌影视在线观看免费 | 国内精品a | 欧洲色婷婷 | 亚洲十八爽 | 忘忧草www中文在线资源 | 亚洲高清无码在线观看 | 欧美乱大交xxxxx春色视频 | 成人爱爱 | 国产成人亚洲欧美久久影院 | 日韩中出 | av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 最新在线中文字幕 | 亚洲AV婷婷五月产AV中文 | 青青草国产在线 | 国产精品夜夜嗨 | 爱99久久 | 大帝av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狠狠躁夜夜躁人人爽超碰97香蕉 | 第一会所亚洲精品无码Av | 久草在线视频新时代视频 | 超碰人人插 | 狠狠躁天天躁中文字幕 | 国产人碰人摸人爱视频日日 |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免费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91麻豆视频 | 偷拍区清纯另类丝袜美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