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的導游詞(通用4篇)
沈陽的導游詞 篇1
大家好!首先請允許我代表沈陽市全體市民對各位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今天我為大家介紹的就是沈陽的風景名勝之一的“沈陽故宮”。
沈陽故宮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是清太祖遷都之際草創(chuàng),清崇德元年(1636年)由皇太極建成。1644年,大清遷都北京,“沈陽故宮”從此成為“陪都宮殿”。“沈陽故宮”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修建并使用過的宮殿,距今巳有360余年的歷史。在全國現(xiàn)存宮殿建筑群中,它的歷史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僅次于北京故宮居全國第二位。它是中國歷史上最后的一個封建王朝的發(fā)祥重地,也是清統(tǒng)一中國后東北地區(qū)政治經(jīng)濟中心。
沈陽故宮占地6萬多平方米,有樓臺殿閣各式建筑70余座,由20多個院落組成,總計房屋300多間。故宮按自然布局分為中路、東路和西路三部分。
中路:是太宗皇太極時期的大內(nèi)宮闕。南端是大清門,也是故宮的正門。向北依次是崇政殿、鳳凰褸、清寧宮,它們都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兩側(cè)還有一些對稱式的附屬建筑。
大清門是日常朝會時文武大臣侯朝的地方,也是清太宗接受群臣謝恩之處。明朝著名將領(lǐng)洪承疇降清后,就從此門進入,受到皇太極的接見。大清門東側(cè)這處建筑叫祖廟,祖廟是愛新覺羅家族祭祀祖先的地方,因是天子的祖廟也稱“太廟”。
順著大清門北面的御路拾階而上,臺正中便是氣勢宏偉被稱作“金鑾殿”的政殿。它建于后金天聰六年(1632年),崇德元年定名為崇政殿。崇政殿為五間九檁硬山式建筑,南北辟有隔扇門,前后是石雕欄桿。殿頂蓋為黃琉璃,十分壯觀。殿內(nèi)掾間繪滿飛云流水,梁架上全部是“和璽”彩繪,給人以高潔典雅之感。殿內(nèi)明堂有堂陛,前是金龍蟠柱,柱后有貼金雕龍扇面大屏風和金龍寶座,寶座兩側(cè)有鼎式香爐、軒轅鏡和太平有象等裝飾之物。殿前有大月臺,月臺東南角有日晷,西南有嘉量亭,都由大理石雕造而成。在月臺上還設(shè)有四口大缸,都盛滿清水以防水災(zāi)。古代稱它是“門海”,來象征缸中水多似海可撲滅火災(zāi),所以又被稱作是“吉祥缸”。因為北方天氣寒冷,所以每到冬天,就要在缸底點燃炭火。崇政殿是清太宗日常朝會議政的地方,1636年皇太極的稱帝大典及清天聰十年四月“后金”改國號為“大清”的典禮就在這里舉行。1644年清遷都北京后,歷代皇帝東巡時,都在這里臨朝聽政。
崇政殿前,東西各有五間廂樓,東為飛龍閣,西為翔鳳閣。殿后是一個院落,院正北有一座高約4米的高臺,臺上是皇太極極其后妃的寢區(qū)。沿臺階走上去便是一座金碧輝煌的高樓----鳳凰樓。它的原名叫翔鳳樓,直到1743年才有鳳凰樓之稱。鳳凰樓是清寧宮的門戶,也是皇帝策劃軍政大事和宴筵之所。它與崇政殿同期建成,康熙二十年重修。樓為三層,是三滴水式建筑。每層深廣各三間,周圍有回廊,下層的門洞是聯(lián)絡(luò)臺上臺下的道。風凰樓既是后宮的大門,又是整個宮殿建筑的制高點。在樓上觀看日出,極為美妙。所以“鳳樓曉日”、“鳳樓觀塔”是沈城著名的景觀。鳳凰樓正門上額的“紫氣東來”金字橫匾是乾隆的御筆。
過了鳳凰樓就是太宗皇帝皇太極的后宮了。正中是清寧宮,清寧宮原叫“正宮”,是五間十一檁硬山式建筑。東一間是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寢宮,稱暖閣。正中隔一間璧,把寢宮分為南北兩室,南北室各有火炕,又稱“龍床”。1643年皇太極就在南室“端座無疾而終”,終年52歲,后葬于昭陵。西四間為皇帝祭神、行禮的神堂。清寧宮庭院的東南角有一根朱紅色木桿,木桿頂端有錫斗,這木桿叫索倫桿,滿族人稱它為神桿。錫斗內(nèi)放米谷碎肉來喂烏鴉。
清寧宮兩側(cè)是東西配宮,東配宮有關(guān)雎宮、衍慶宮;西配宮有麟趾宮和永福宮。東西配宮均為皇太極和妃子們居住之所。清寧宮西北角有一根由地面壘起,低于屋背的煙囪,人們從正面是看不見的。從清寧宮這一系列建筑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沈陽故宮的兩大建筑特點:一是保存了濃厚的'滿族特色即口袋房、萬字炕、煙囪豎在地面上。二是宮高殿低,清寧宮及其四所配宮均高于皇帝議政的崇政殿和東路的大政殿。這是因為清朝奪取政權(quán)前,滿族是一個牧獵民族,受生活習慣的影響,把居住的地方建在高處,以防野獸和洪水的侵襲。這與北京故宮恰好相反。
清寧宮高臺之后是“后苑”,也叫“御花園”,內(nèi)有碾磨房、二十八間倉、后宰門等建筑,是皇帝膳食的供給區(qū)。并有地下窨道與清寧宮相通。
在崇政殿、清寧宮高臺兩側(cè)有“東所”、“西所”。東所由南往北依次是頤和殿、介祉宮、敬典閣等。東所是東巡時皇帝后妃給太后請安之處,也皇太后的寢宮和存放實錄、玉牒之處;西所由南往北依次是迪光殿、保極殿、繼恩齋和崇謨閣等。西所是東巡時皇帝、后妃及子女居住的地方和存放《圣訓》、《滿文老檔》的地方。崇謨閣的建筑形式是別具一格的,它為卷棚式建筑,是在清乾隆年間增建的。
東路是以大政殿為主體,兩側(cè)輔以方亭十座,稱“十王亭”。大政殿建于努爾哈赤時期,是故宮最早期八角重檐大木架亭子式建筑。大政殿下是高約1.5米的須彌座式臺基,周圍繞以雕刻精細的荷葉凈瓶青石雕。殿身八面均有“斧頭眼”式隔扇門,內(nèi)外排柱40根,正門前有雙龍蟠柱。殿頂是十六道五彩琉璃脊,正中是寶瓶火焰珠。殿內(nèi)有精致的斗拱、藻井天花,梁架上用“和璽”彩繪,上有黃琉璃瓦綠剪邊的頂蓋。整個建筑顯示出極強的美感和莊嚴秀麗的裝飾藝術(shù)情趣。大政殿是皇帝舉行大型慶典的地方,1643年清世祖福臨在此即位。
沈陽的導游詞 篇2
(從沈陽市區(qū)到棋盤山的路上)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們要去參觀沈陽著名的風景名勝區(qū)——沈陽棋盤山風景區(qū)。它距離沈陽市區(qū)有17公里,是一個集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現(xiàn)代休閑娛樂為一體的著名省級風景名勝區(qū)。
說到棋盤山,大家可能有些陌生,但是提起長白山,大家可能就熟悉了。沈陽的棋盤山就是位于吉林省的長白山向南延伸的余脈。早在五、六百年前的明代初期,《明一統(tǒng)志》就將棋盤山作為遼東地區(qū)的名山大川載入史冊。按照風水先生的說法,這里也是難得的風水寶地。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陵墓——福陵所背靠的天柱山南臨蒲河,背山面水,風水極佳。從前,整個棋盤山伯努爾哈赤所轄的“正黃旗”所有,皇太極時期被分給努爾哈赤的外孫蘇克薩哈,康熙年間,蘇克薩哈獲罪而死,其家產(chǎn)悉被抄沒,他在棋盤山的房產(chǎn)、田地劃歸盛京內(nèi)務(wù)府所管轄。直到民國初年,這里才轉(zhuǎn)歸鄉(xiāng)民耕種。
由于這些原因,這一地區(qū)的森林資源、人文古跡等一直沒有遭到破壞。但1931年沈陽淪陷以后,日偽政權(quán)在這里橫征暴斂,許多古跡被破壞,林木被砍伐,棋盤山呈一派頹廢景象。新中國成立以后,黨和政府為保護這里的森林資源,在這里設(shè)立了棋盤山林場,采取了封山造林、義務(wù)植樹等有效措施,不僅保護了原有的林木,而且繼續(xù)營造出一片新的林帶。1983年,有關(guān)專家、學者對開發(fā)棋盤山風景區(qū)的規(guī)劃方案進行了論證和評議,并把景區(qū)分為風景林、經(jīng)濟林和用材林三個功能區(qū),為棋盤山風景區(qū)奠定了基礎(chǔ)。除了山以外,這里還有許多大、小河流,其中的蒲河為沈陽第四大河。為了充分利用這里的水利資源,1974年,有關(guān)單位在這里修建了棋盤山水庫,從而基本形成了棋盤山風景區(qū)“三山一水”的格局。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棋盤山風景區(qū)是以“三山一水”為主體加上周圍其它一些景點所構(gòu)成的。它總面積約142平方公里,所謂的“三山”,指的是這里的輝山、棋盤山和大洋山,“一水”指的是秀湖,也就是修建輝山和棋盤山之間的攔河大壩而形成的人工湖。
好了,現(xiàn)在我們已走出了市區(qū),這條路的沿途有許多著名的風景名勝區(qū),如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陵寢一福陵,不遠處還有新建的沈陽植物園。沿著這條路一直走下去就是棋盤山風景區(qū)的東門了。(棋盤山風景區(qū)東門及“碧塘風荷”)
現(xiàn)在,我們已進入棋盤山風景區(qū)。沿途大家可以看到許多新建的賓館、山莊等,這都是配合景區(qū)開發(fā)而修建的旅游休閑設(shè)施。這條路的左側(cè)就是著名的棋盤山,路的右側(cè)就是秀湖。秀湖諸多景致中最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一池荷塘,稱為“碧塘風荷”。現(xiàn)在所說的蓮花池是新近修建的水塘,約數(shù)萬平方米,里面廣種荷花,投入魚苗。每年夏天,荷葉、蓮花、蓮子、魚躍荷香,碧水蕩漾,格外清新涼爽。
(秀湖沿岸)
秀湖即棋盤山水庫。是攔截蒲河水所修的人工湖。
蒲河,發(fā)源于鐵嶺東南部的想見山,在遼中縣南匯人渾河入海、全長410華里,是沈陽第四大河流。1974年10月,當?shù)卣疀Q定在輝山與棋盤山之間修建攔河大壩,1977年7月20日竣工。從而形成東西長363公里,南北寬1.5公里,面積為5.04平方公里的湖面,正常蓄水量達8020立方米,正常水位為海拔94.5米。因整個水庫的形狀如同草書“秀”字,一所以命名為“秀湖”。
秀湖湖面寬闊,水質(zhì)清澈,岸線曲折,群巒環(huán)抱。風光獨特,令人留連。特別是每年的六月至八月之間,每當細雨零零,湖面云流飛渡,煙波浩渺,群巒在乳白色的霧氣之中忽隱忽現(xiàn),朦朦朧朧,遠山近水變幻莫測形態(tài)萬千,形成“秀湖煙雨”的美妙景觀。
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在贊美西子湖時寫過這樣一個名句:“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喬湖煙雨也稱得上是北國一奇。
沿秀湖往前走便可見秀湖碼頭。
(秀湖碼頭)
秀湖碼頭位于秀湖南岸輝山腳下,與輝山索道、滑道,輝山鳥林,木屋村、望湖閣游樂園等構(gòu)成一組完整的景觀區(qū)。同時,秀湖碼頭又是湖面測覽、橫渡秀湖的交通樞紐。
碼頭是一座仿古樓臺游廊式建筑,金瓦紅柱銀白色欄桿,上下兩層十分精美,建筑面積5000平方米。秀湖有仿古畫航船、游船。快艇、手劃船可同時接待游客500人游湖。仿古畫舫船每次可載客近百人,船體平衡、舒適,是集體旅游者觀潮,游湖的極好方式。游人也可以自己租用游船、游艇在寬廣湖面上又由乘風破浪。秀湖還是水上大型訓練比賽場地,每年都要在此舉行水上比賽活動。1996年的“亞洲鐵人三項賽”曾在這里舉行。秀湖碼頭是棋盤山風景區(qū)的腹地,是水上旅游的中心。
(景區(qū)一景:輝山睛雪)
看完了水,我們再來看看山。、這就是著名的輝山。輝山海拔265.9米,名列沈陽市區(qū)請山之冠,“輝山睛雪”是沈陽歷史上家喻戶曉的沈陽八景之一。
輝山因山高氣寒,冬日積雪皚皚耀日,十數(shù)里外就可以看到。清代名士繆潤紱定其名為“輝山睛雪”,并把它與福陵、渾河。塔灣、萬柳塘、蓮花泊、萬泉園和黃寺一起列為沈陽八景傳世;輝山之頂有白色山巖裸露,巖石在陽光照射下如同白雪耀眼奪目。所以,又有人將“晴雪”歸結(jié)于山頂巖石。說明“輝山晴雪”是冬季和夏天常年可見的景觀。如今,輝山頂部已被大片林木所覆蓋,“輝山晴雪’已成昔日黃花。
近年,在輝山頂部建起“晴雪樓”、“險亭”以及索道和滑道等設(shè)施。險亭是一座園形四柱無脊亭,建在一座懸崖之上,并向懸崖外探伸出一座懸空露臺,登上露臺如身懸空谷,令人不敢俯視;“晴雪樓”,顧名思義取自輝山晴雪。樓為上下兩層,上層為四角單檐亭,四面出廊,其旁有白色樓梯上下,下層為敞廳。總面積174平方米。登臨其上,周圍十數(shù)里水色山光盡收眼底,是游人鳥瞰,小憩之處。在晴雪樓之旁建成具有現(xiàn)代水平的登山索道和下山滑道。輝山山勢險峻,多懸崖峭壁,只有東北面坡度較小,修有登山柏油路,但也只能抵達半山腰,再往上仍需走登山石階。索道和滑道的增設(shè)使“天塹變通途”。
沈陽的導游詞 篇3
你們好!歡迎大家到沈陽市植物園來觀光游覽!
首先請讓我介紹一下沈陽植物園的概況:沈陽植物園位于沈陽市的東郊,在輝山風景區(qū)和東陵之間,距市區(qū)1公里,有公路、鐵路相通,交通十分方便。它建于1959年,至今已有40多年的歷史了。提起建園,我們不得不提想到當時市委第一書記焦若愚同志,是他親自倡導并籌建了沈陽植物園。在植物園的正門(西門)上還鐫刻著他老人家親手題寫的蒼勁有力的五個大字——沈陽植物園。植物園主要擔負著科普、科學研究和參觀游覽的任務(wù),是對人們進行科普教育的好場所,也是現(xiàn)代化城市建設(shè)必不可少的科普基地。植物園總占地面積200.萬平方米,1993年正式對外開放,對外開放面積100萬平方米。就面積而言,在全國也屬大型植物園。全園以翠湖為中心,到目前為止已建成各類植物專類觀賞園20個,已搜集多類植物1200余種,其中露地木本植物500余種,草本植物300余種,溫室花卉植物400余種,是東北地區(qū)收集植物品種最多的地方、除此之外,園中還建有兒童活動區(qū)、水上活動區(qū)、游藝區(qū)、動物展覽區(qū)和餐飲區(qū)。特別是代表我園聳立著10多座以“人與自然”為主題的中國古代神話系列雕塑,更是加深了全園的文化內(nèi)涵,這在全國還是首創(chuàng),已經(jīng)引起了人們的濃厚興趣。目前,植物園已吸引了各地游人紛紛前來參觀,每年累計接待游客100萬人次。沈陽植物園現(xiàn)已評為遼寧省五十大旅游景觀之一;也是沈陽市十大科普基地之一。
下面我們一起走進正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半園形廣場,主路從廣場中央穿過,在園形臺階上布滿了多色鮮花,像張開熱情的雙臂在歡迎大家的到來,用五色草栽的大熊貓憨態(tài)可掬,正抬手向大家致意。廣場上還設(shè)有全園導游圖,引導大家盡興游覽。過廣場,在主道的左側(cè)是牡丹芍藥園、此園占地2.8萬平方米,于1995年建成。全園按中國傳統(tǒng)自然式布置,園中建有假山、廊亭、大有詩情畫意之感。牡丹芍藥同是牡丹科花卉。牡丹更是我國特產(chǎn)的名貴花卉和藥用植物,因其花品多、花姿美,雍容華貴、艷冠群芳,花色、姿、香、韻俱佳,而素有“花中之上”、“國色天香”的美譽。被歷代人們所鐘愛,為我國十大名花之一。唐代大詩人劉禹錫曾寫詩贊道:“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由此可見花開之魁力!現(xiàn)我園已從山東河澤、河南洛陽、甘肅等地引種牡丹100余個品種近20__多株:如大富貴、狀元紅、紅輝、粉蛾、大胡紅。趙粉、宏圖、種生紫等。芍藥源產(chǎn)于我國,具有“花相”之稱,是我國傳統(tǒng)十大名花之一。其花型多變、花色艷麗、株形豐滿,初夏開花,在全國都有栽培,是優(yōu)良的綠化、美化材料。其品種非常豐富,現(xiàn)我園已引種芍藥150余個品種近兩萬余株。如紅色系的東方紅、艷紅、英雄花等;粉色系的魯粉、少女粉、種生粉、趙國粉等;藍色系的蘭菊、晴空萬里等;黃色系的巧玲、黃金輪等;白色系的朱砂點五、冰晴等;復色系的胭脂點玉、銀龍含珠等。每年“六·一”前后這里舉辦牡丹芍藥花會,雍容華貴的牡丹、嬌艷嫵媚的芍藥競相開放。吸引各地游客前來觀賞。
特別是1998年11月百歲牡丹喜遷此園,這株牡丹的主人姓栗,名萬發(fā)、字作霖,遼陽縣劉二堡人氏,1889年他到洛陽會詩訪友因慕牡丹“花中君子、品格高潔”;又為慶賀長子出生欣然帶回此株牡丹植于小園殷勤培育,枝繁葉茂。1977年遷到蘇家屯,至今已過百年,相傳五代,年年花開百余朵,國色仙姿、雍容華貴。因為植物園是植物薈萃之地,更適宜這株名花生長,所以栗家第四代子孫把這株百年牡丹獻給植物園與全市人民共睹芳華。據(jù)記載百年牡丹在國內(nèi)也非常罕見,沈陽地區(qū)也僅此一株。
丁香園:位于植物園的西部,占地2.4公頃,于1997年建成。主要栽植了香屬的觀賞樹木。本屬植物的主要特點是:大型圓錐花序、花紫色和白色,為著名的觀賞芳香類樹種,也是我市街道綠化的主要樹種之一。到目前該專類園已收集20余個品種,其中有中科院引種的香雪丁香、波峰丁香;小喬木狀的北京丁香、暴馬丁香;耐寒性強的紫丁香、白丁香、紅了香等等。每年春季到秋季,不同品種的丁香花相繼開放,花色純艷,香氣馥人,成群的蜜蜂的花叢中翩翩起舞,景色十分迷人。
(大家往前看)前邊那一雕塑是盤古開天地。園內(nèi)共建有如此古代雕塑9組,充分宏揚了中華民族悠悠五千年的文明史;展示人類戰(zhàn)勝自然、征服自然的勇氣和決心。相傳宇宙未形成之前,盤古在一個形似雞卵的物體中,有一天西來后眼膽一片漆黑,一怒之下掄起大斧將雞卵劈開,輕而清的物體上升為天:重而濁的物體下沉為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他回長一丈,如此一萬八千年,天就極高、地就極低,所有日月星辰、風云山水、田地草木都是在他死后由身體各部位變成的。
草坪植物區(qū):位于停車塌北側(cè),占地1.6公頃,于94年用草坪植生帶一次鋪成,主要草種為冷季型草坪草,草地早熟禾和紫羊茅。草地早熟禾質(zhì)地細軟、顏色光亮鮮綠、綠期長、耐陰性差,但其根莖繁殖力強、再生性好、耐踐踏、耐寒,是公園、學校等公共綠地常用草種;紫羊茅色質(zhì)美、春季返青早、綠期較長、適應(yīng)性強、抗寒、抗旱、耐踐踏、耐陰等特點,是優(yōu)良觀賞性草坪草。此區(qū)同時展出20余種品種草。如優(yōu)異、公陽、交戰(zhàn)、依克利、午夜等等,供游人認識草坪特性。于98年又增設(shè)了自動噴灌設(shè)備,基本已達到機械修剪和養(yǎng)護。
沈陽的導游詞 篇4
各位游客朋友:你們好!歡迎大家到沈陽市植物園來觀光游覽!
首先請讓我介紹一下沈陽植物園的概況:沈陽植物園位于沈陽市的東郊,在輝山風景區(qū)和東陵之間,距市區(qū)1公里,有公路、鐵路相通,交通十分方便。它建于1959年,至今已有40多年的歷史了。提起建園,我們不得不提想到當時市委第一書記焦若愚同志,是他親自倡導并籌建了沈陽植物園。在植物園的正門(西門)上還鐫刻著他老人家親手題寫的蒼勁有力的五個大字——沈陽植物園。植物園主要擔負著科普、科學研究和參觀游覽的任務(wù),是對人們進行科普教育的好場所,也是現(xiàn)代化城市建設(shè)必不可少的科普基地。植物園總占地面積200.萬平方米,1993年正式對外開放,對外開放面積100萬平方米。就面積而言,在全國也屬大型植物園。全園以翠湖為中心,到目前為止已建成各類植物專類觀賞園20個,已搜集多類植物1200余種,其中露地木本植物500余種,草本植物300余種,溫室花卉植物400余種,是東北地區(qū)收集植物品種最多的地方、除此之外,園中還建有兒童活動區(qū)、水上活動區(qū)、游藝區(qū)、動物展覽區(qū)和餐飲區(qū)。特別是代表我園聳立著10多座以“人與自然”為主題的中國古代神話系列雕塑,更是加深了全園的文化內(nèi)涵,這在全國還是首創(chuàng),已經(jīng)引起了人們的濃厚興趣。目前,植物園已吸引了各地游人紛紛前來參觀,每年累計接待游客100萬人次。沈陽植物園現(xiàn)已評為遼寧省五十大旅游景觀之一;也是沈陽市十大科普基地之一。
下面我們一起走進正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半園形廣場,主路從廣場中央穿過,在園形臺階上布滿了多色鮮花,像張開熱情的雙臂在歡迎大家的到來,用五色草栽的大熊貓憨態(tài)可掬,正抬手向大家致意。廣場上還設(shè)有全園導游圖,引導大家盡興游覽。過廣場,在主道的左側(cè)是牡丹芍藥園、此園占地2.8萬平方米,于1995年建成。全園按中國傳統(tǒng)自然式布置,園中建有假山、廊亭、大有詩情畫意之感。牡丹芍藥同是牡丹科花卉。牡丹更是我國特產(chǎn)的名貴花卉和藥用植物,因其花品多、花姿美,雍容華貴、艷冠群芳,花色、姿、香、韻俱佳,而素有“花中之上”、“國色天香”的美譽。被歷代人們所鐘愛,為我國十大名花之一。唐代大詩人劉禹錫曾寫詩贊道:“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由此可見花開之魁力!現(xiàn)我園已從山東河澤、河南洛陽、甘肅等地引種牡丹100余個品種近20xx多株:如大富貴、狀元紅、紅輝、粉蛾、大胡紅。趙粉、宏圖、種生紫等。芍藥源產(chǎn)于我國,具有“花相”之稱,是我國傳統(tǒng)十大名花之一。其花型多變、花色艷麗、株形豐滿,初夏開花,在全國都有栽培,是優(yōu)良的綠化、美化材料。其品種非常豐富,現(xiàn)我園已引種芍藥150余個品種近兩萬余株。如紅色系的東方紅、艷紅、英雄花等;粉色系的魯粉、少女粉、種生粉、趙國粉等;藍色系的蘭菊、晴空萬里等;黃色系的巧玲、黃金輪等;白色系的朱砂點五、冰晴等;復色系的胭脂點玉、銀龍含珠等。每年“六·一”前后這里舉辦牡丹芍藥花會,雍容華貴的牡丹、嬌艷嫵媚的芍藥競相開放。吸引各地游客前來觀賞。
特別是1998年11月百歲牡丹喜遷此園,這株牡丹的主人姓栗,名萬發(fā)、字作霖,遼陽縣劉二堡人氏,1889年他到洛陽會詩訪友因慕牡丹“花中君子、品格高潔”;又為慶賀長子出生欣然帶回此株牡丹植于小園殷勤培育,枝繁葉茂。1977年遷到蘇家屯,至今已過百年,相傳五代,年年花開百余朵,國色仙姿、雍容華貴。因為植物園是植物薈萃之地,更適宜這株名花生長,所以栗家第四代子孫把這株百年牡丹獻給植物園與全市人民共睹芳華。據(jù)記載百年牡丹在國內(nèi)也非常罕見,沈陽地區(qū)也僅此一株。
丁香園:位于植物園的西部,占地2.4公頃,于1997年建成。主要栽植了香屬的觀賞樹木。本屬植物的主要特點是:大型圓錐花序、花紫色和白色,為著名的觀賞芳香類樹種,也是我市街道綠化的主要樹種之一。到目前該專類園已收集20余個品種,其中有中科院引種的香雪丁香、波峰丁香;小喬木狀的北京丁香、暴馬丁香;耐寒性強的紫丁香、白丁香、紅了香等等。每年春季到秋季,不同品種的丁香花相繼開放,花色純艷,香氣馥人,成群的蜜蜂的花叢中翩翩起舞,景色十分迷人。
(大家往前看)前邊那一雕塑是盤古開天地。園內(nèi)共建有如此古代雕塑9組,充分宏揚了中華民族悠悠五千年的文明史;展示人類戰(zhàn)勝自然、征服自然的勇氣和決心。相傳宇宙未形成之前,盤古在一個形似雞卵的物體中,有一天西來后眼膽一片漆黑,一怒之下掄起大斧將雞卵劈開,輕而清的物體上升為天:重而濁的物體下沉為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他回長一丈,如此一萬八千年,天就極高、地就極低,所有日月星辰、風云山水、田地草木都是在他死后由身體各部位變成的。
草坪植物區(qū):位于停車塌北側(cè),占地1.6公頃,于94年用草坪植生帶一次鋪成,主要草種為冷季型草坪草,草地早熟禾和紫羊茅。草地早熟禾質(zhì)地細軟、顏色光亮鮮綠、綠期長、耐陰性差,但其根莖繁殖力強、再生性好、耐踐踏、耐寒,是公園、學校等公共綠地常用草種;紫羊茅色質(zhì)美、春季返青早、綠期較長、適應(yīng)性強、抗寒、抗旱、耐踐踏、耐陰等特點,是優(yōu)良觀賞性草坪草。此區(qū)同時展出20余種品種草。如優(yōu)異、公陽、交戰(zhàn)、依克利、午夜等等,供游人認識草坪特性。于98年又增設(shè)了自動噴灌設(shè)備,基本已達到機械修剪和養(yǎng)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