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壇公園導游詞800字(通用5篇)
天壇公園導游詞800字 篇1
天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場所,位于正陽門外東側。壇域北呈圓形,南為方形,寓意“天圓地方”。四周環筑壇墻兩道,把全壇分為內壇、外壇兩部分,總面積273公頃,主要建筑集中于內壇。
內壇以墻分為南北兩部。北為“祈谷壇”,用于春季祈禱豐年,中心建筑是祈年殿。南為“圜丘壇”,專門用于“冬至”日祭天,中心建筑是一巨大的圓形石臺,名“圜丘“。兩壇之間以一長360米,高出地面的甬道——丹陛橋相連,共同形成一條南北長1200米的天壇建筑軸線,兩側為大面積古柏林。
西天門內南側建有“齋宮”,是祀前皇帝齋戒的居所。西部外壇設有“神樂署”,掌管祭祀樂舞的教習和演奏。壇內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圜丘、皇穹宇、齋宮、無梁殿、長廊、雙環萬壽亭等,還有回音壁、三音石、七星石等名勝古跡。
天壇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又經明嘉靖、清乾隆等朝增建、改建,建筑宏偉壯麗,環境莊嚴肅穆。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對天壇的文物古跡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保護和維修。歷盡滄桑的天壇以其深刻的文化內涵、宏偉的建筑風格,成為東方古老文明的寫照。
天壇集明、清建筑技藝之大成,是中國古建珍品,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1961年,國務院公布天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世界文化遺產”。
天壇公園導游詞800字 篇2
各位親愛的旅客朋友們:“你們好!我叫趙宸永,是你們這次天壇之旅的導游,大家可以叫我趙導,很高興能為大家服務”。
天壇位于北京天橋南大街,永定門內東側。始建于明成祖永樂公元1420xx年,原名:“天地壇”,占地273萬平方米,是我國現存最大的祭祀性建筑群。它規模宏偉、富麗堂皇,天壇不僅在中國建筑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也是世界建筑藝術的珍貴遺產。天壇以五大奇建筑而聞名中外:一為祈年殿,俗稱無梁殿;二為回音壁;三為三音石;四為對話石;五為圓丘壇,即祭天臺。
天壇的主要建筑祈年殿,每年皇帝都在這里舉行祭天儀式,祈禱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它是一座三重檐的圓形大殿,高38米,直徑3272米,寶頂鎏金,碧藍琉璃瓦蓋頂。 回音壁,是皇穹宇院的四周一道高372米、厚9米、直徑615米的賀形圍墻。墻身為灰城磚砌成,磨磚對縫,光滑嚴密。若兩人分別站在東西內墻根,一人靠墻向北小聲說話,聲音就會沿著墻壁傳到另一端,好像打電話一樣,對方聽得一清二楚,由此又名“傳音墻”。 圓丘:坊石用“九”這個陽數來表現天象。
同時,它又建筑得特別高大,登上圓丘舉目四望,只能望見遠處蔚藍色的天空,四周有白古欞星門矗立著,腳下一片青白色石面,仿佛置身于太虛之中,更增加了“天”的感受。 旅客朋友們,我們這次天壇之旅到這里就要結束了,很希望下次還能和大家見面。
天壇公園導游詞800字 篇3
天壇位于北京市崇文區在永定門內大街路東。原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場所,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 (1420 年 ), 以后經過不斷的改擴建,至清乾隆年間最終建成。天壇占地達 273 萬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祈年殿、圜丘、 皇穹宇、齋宮、神樂署、犧牲所等。1918 年辟為公園。
天壇分為內、外兩壇,內壇由圜丘、祈谷壇兩部分組成,內壇北部是祈谷壇,內壇南部是圜丘壇,一條 360 米長的丹陛橋連綴兩壇,兩壇的主要建筑就集中在丹陛橋兩端,丹陛橋南端有圜丘、皇穹宇,北端有祈年殿、皇乾殿。丹陛橋也稱海攫大道 , 是一條巨大的磚砌高臺商道,也是天壇建筑的主軸線。在丹陛橋的東側建有與天壇祭祀功能相適應的附屬建筑:宰牲亭、神廚、神庫 等。丹陛橋西側有齋宮 , 齋宮是舉行祭天大典前皇帝進行齋戒的場所。外壇為林區 , 廣植樹木,外壇的西南部有神樂署,是明清時期演習祭祀禮樂及培訓祭祀樂舞生的場所。
從明永樂十八年 (1420 年 ) 北京天地壇初建成時開始,天壇作為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專用祭壇的歷史一直延續了 490 余年,爆發的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兩千余年的封建帝制,也結束了貫穿中國歷史達五千年的祭祀史,專用于為皇帝祭祀服務的天壇從此 " 任人游覽 ",1918 年民國政府將天壇辟為公園,實行售票開放。1951 年北京市政府組建了天壇管理處,1957 年天壇被列入北京市第一批古建文物保護單位。1961 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壇公園導游詞800字 篇4
天壇是明、清兩朝皇帝祭天、求雨和祈禱豐年的專用祭壇,是全國最著名的古建筑之一。壇域北呈圓形,南為方形,寓意“天圓地方”,整個天壇分為內壇、外壇兩部分,祈年殿、回音壁等耳熟能詳的建筑都位于內壇。
內壇以宮墻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部為“祈谷壇”,是皇帝在春季舉行祈谷大典的場所,祈禱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東西配殿、祈年門、神廚、宰牲亭、七十二長廊等。南部為“圜丘壇”,是一座露天的三層圓形石壇,為皇帝冬至日祭天的地方,主要建筑有圜丘壇、皇穹宇及配殿、神廚、三庫及宰牲亭等。連接兩壇的是一條長360米、寬28米、高2.5米的磚石臺,稱為“神道”,又稱“海墁大道”,也叫“丹陛橋”,寓意著上天庭要經過的漫長道路。
游玩天壇,除了觀賞各殿堂的精巧建筑、追尋古代帝王祭天的宏大場面外,回音壁、三音石等奇巧的設計也一樣令人慨嘆古人的智慧。在皇穹宇殿前到大門中間的石板路上,由北向南的三塊石板叫做三音石。在皇穹宇門窗關閉而且附近沒有障礙的情況下,站立于第一塊石板上擊掌,可聽到回音一聲;于第二塊石板上擊掌,可聽到回音兩聲;于第三塊石板上擊掌,可聽到回音三聲。
單純的參觀,可能對古代帝王祭天儀式總是沒有具體的概念。不要緊,設在祈年殿西配殿的祭天禮儀館里詳細介紹了中國祭天禮儀的演變過程,重點展示了清代祭天大典的禮儀情況,包括各種祭天禮器和祭天程序等,其中《清乾隆十三年大駕鹵簿圖》第一次展現了中國皇家最高儀仗的風貌,尤為精彩不可錯過。而設在祈年殿東配殿的祭天樂舞館則以編鐘、編磬等清代中和韶樂的樂器實物,結合文字和圖片,全面介紹了中和韶樂的歷史沿革、樂舞制度、管理機構及祈谷大典時的演樂場面,使游人對祭天樂舞有直觀和全面的了解。
天壇公園導游詞800字 篇5
各位游客:
歡迎大家來到北京天壇公園天壇.
天壇位于北京城南端,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禱五谷豐收的地方.它的嚴謹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結構,瑰麗的建筑裝飾,被認為是我國現存的一組最精致,最美麗的古建筑群,天壇不僅是中國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寶.
還有一個關于天壇公園的故事:在很久以前,黃帝準備去打蚩尤.他來到天壇以后,祭天說:“為之瓊林臺,昔黃帝上壇,于此告天,遂感九天玄女西王母降,授九鼎神丹經陰符策,遂乃克伏蚩尤之黨,處契約天壇之始也.”果然,還真顯靈了,黃帝真的把蚩尤給打敗了.于是,他又來祭天,感謝上帝幫助之恩.三年后8月第三次祭天,報答上帝使國家強盛,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現在就讓我們沿著當年皇帝登壇的路線開始這次的游覽.
沿著天壇建筑的中軸線由南向北行進,首先看到的是古代皇帝用于孟冬祭天的圜丘壇.圜丘有兩道圍護墻,使外方內圓,每道墻都有四組欞星門,從東面依次是泰元、昭亨、廣利、成貞,每組三門,共有24座,稱為“云門玉立”.欞星門的大小都不一樣,中門是上帝專用的,所以高大;皇帝只能從左側的門進入;而其他的官員只能從右邊最小的門通過.壇上所有的臺階數、護板數都是九或者九的倍數.每登上一層,都要有9層臺階,臺面上的石板中間的叫做天心石,外圍第一圈砌著9圈巨大的扇形石板,第二圈18塊,到了最外邊的第九圈正好是81塊;因為根據陰陽五行來說,9是極陽數,所以古代的工匠便用這個數字來賦予圜丘臺意念上的崇高.每年的冬至,皇帝就要在這里祭天.天心石是皇帝恭讀祝文所站立的地方,在這里朗讀的時候聲音特別洪亮,各位游客不妨體會一下這奇特的效果,也像當年的皇帝一樣,向上天訴說自己美好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