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塔寺簡單導游詞(通用3篇)
雙塔寺簡單導游詞 篇1
在山西太原市東南郊郝莊村南。原名永祚寺,因寺內雙塔高聳,俗呼今名。明萬歷年間高僧佛登奉敕建造。現存寺內主要建筑,全為磚構,大殿及東西配殿形制,用青磚雕以仿木結構建筑,有檐柱、斗拱及瓦檐,雕工洗煉,富麗精巧。
大殿為兩層重檐樓閣式,內置磚雕藻井,玲瓏雅致。寺側磚塔兩座,名文宣。平面八角形,十三級,高54.7米,檐下鏤以斗拱,檐上飾有琉璃獸,絢麗壯觀。塔內有梯踏道,可登頂層,憑窗遠眺,太原風光歷歷在目。人們出入太原,雙塔寺首先映入眼簾,成為太原的標志。寺內牡丹遍地,枝老葉茂,傳為明代所植。
雙塔寺簡單導游詞 篇2
華池縣雙塔寺遺址及雙塔簡介:雙塔寺遺址和石造像塔位于甘肅慶陽華池縣林鎮鄉張岔村雙塔溝和豹子川河交匯處的臺地上,寺院和兩座石造像塔始建于金正隆至大定年間(11561189),籌建人有寺院主持僧普恩、德敬和保義校尉,華池寨主李世雄等人,當時名為石塔院,后于大安年間又更名為興教院。
這是一處佛教寺院。寺院歷元、明至清乾隆年間廢棄。 現存寺院遺址主要有三圣殿、三門殿、伽藍殿、雙音閣、鐘樓等建筑的殘墻與基礎及兩座造像塔。造像塔通體遍雕佛、菩薩、弟子、供養人,伎樂天等造像,還有涅等本生故事,全塔造像多達3600余身;二號塔造像較少,全塔615身,塔高13層11.98米。雙塔造型秀麗,結構嚴謹,雕鑿細膩,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無名工匠精湛的工藝技巧和完善的藝術造型,凝聚了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藝術的結晶,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20xx年5月至7月間對寺院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出土了石碑、經幢、陶石建筑構件等文物370多件,標本267件,尤其是許多珍貴的文字銘刻,記錄了寺院的名稱、始建年代和籌建人等。1963年2月、1981年9月兩次經省人民zheng府審定,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雙塔寺簡單導游詞 篇3
在山西太原市東南郊郝莊村南。原名永祚寺,因寺內雙塔高聳,俗呼今名。明萬歷年間高僧佛登奉敕建造。現存寺內主要建筑,全為磚構,大殿及東西配殿形制,用青磚雕以仿木結構建筑,有檐柱、斗拱及瓦檐,雕工洗煉,富麗精巧。
大殿為兩層重檐樓閣式,內置磚雕藻井,玲瓏雅致。寺側磚塔兩座,名文宣。平面八角形,十三級,高54.7米,檐下鏤以斗拱,檐上飾有琉璃獸,絢麗壯觀。塔內有梯踏道,可登頂層,憑窗遠眺,太原風光歷歷在目。人們出入太原,雙塔寺首先映入眼簾,成為太原的標志。寺內牡丹遍地,枝老葉茂,傳為明代所植。在山西太原市東南郊郝莊村南。原名永祚寺,因寺內雙塔高聳,俗呼今名。
明萬歷年間高僧佛登奉敕建造。現存寺內主要建筑,全為磚構,大殿及東西配殿形制,用青磚雕以仿木結構建筑,有檐柱、斗拱及瓦檐,雕工洗煉,富麗精巧。
大殿為兩層重檐樓閣式,內置磚雕藻井,玲瓏雅致。寺側磚塔兩座,名文宣。平面八角形,十三級,高54.7米,檐下鏤以斗拱,檐上飾有琉璃獸,絢麗壯觀。塔內有梯踏道,可登頂層,憑窗遠眺,太原風光歷歷在目。人們出入太原,雙塔寺首先映入眼簾,成為太原的標志。寺內牡丹遍地,枝老葉茂,傳為明代所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