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旅游解說導游詞(精選3篇)
香港旅游解說導游詞 篇1
荔枝角公園位于香港九龍荔枝角的荔枝角灣原址及其南面,分三期興建,占地17.65公頃,由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荔枝角公園位于深水埗西,東為美孚一期,南接葵涌貨柜碼頭路,西靠荔景山道,北則為荔灣道,交通四通八達,可乘地鐵、西鐵及巴士前往。
歷史沿革
早于1970年代后期,由于興建地鐵荃灣線,荔枝角大橋(葵涌道)以內的荔枝角灣被填平,灣內的泳棚和劃艇場消失。北端的荔枝角泳池和室內體育館首先于1980年代落成。南端亦落實興建荔枝角公園,第一期于1990年啟用。
1990年代初期,西九龍填海工程使荔枝角大橋以及美孚新邨以南的海域變成陸地,荔枝角公園就再向該處擴展,以作為西九龍公路和美孚新邨之間的緩沖帶。但有部分地段受到九廣西鐵工程所影響,在1998年-20xx年間,九廣鐵路公司負責重置荔枝角公園內所有受西鐵工程影響的設施,第二及第三期發展亦作出相應修訂,進行加建及改善設施工程,西鐵美孚站上蓋亦加建了花園。
相關景點
荔枝角公園分為三期建造,總面積達17.65公頃,園內提供多項康體設施,而鄰近配套設施則有荔枝角公園游泳池、體育館及圖書館。
嶺南之風
嶺南之風是一個中式公園,于20xx年11月11日正式開放給市民游覽,每日的開放時間為上午7時正至下午11時正。由于公園位處九龍荔枝角的填海區,而荔枝又是嶺南名果,故以傳統嶺南風格造園。全園面積達12500平方米,水景面積約為2600平方米,占全園面積約百分之二十。
整個公園分為十個景區,園內的建筑物皆環繞著中央水池向外伸延,以院落回廊為布局。其建筑藝術也是采用嶺南風格,如陶塑、瓦作、灰塑、石雕和木砌等,而假山石則以英德太湖石為主。此外,園內掛有多副對聯,撰聯人有梁啟超、劉華東、李文田、康有為等。公園由東門至橋廊屋檐,均綴以彩色光纖燈飾,令園景在月夜下更添嫵媚。園的內外廣植樹木,綠樹成蔭;此外,更有精致的盆景擺設,供游人欣賞。
卵石徑
花園內的一個景點為“健康去屣”。這是一條用卵石鋪砌而成的小徑,游人赤足或穿著布鞋,于卵石徑上來回步行,便能刺激足底的神經反射區,促進足部血液循環。每天的不同時段,均見游人如鯽,可見卵石徑甚受歡迎。
磚雕
公園的東門墻壁上刻有兩組磚雕,手工精細,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值得仔細欣賞。其中一組磚雕刻劃了《水滸傳》的36名英雄好漢!端疂G傳》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由元代施耐庵根據家喻戶曉的梁山泊好漢事跡為藍本,編撰而成。故事以北宋末年為背景,當時有108位英雄好漢在梁山泊聚義,劫富濟貧,除暴安良,當中以“及時雨”宋江、“豹子頭”林沖、“花和尚”魯智深、“黑旋風”李逵、“行者”武松最為人所熟悉。
至于另一組磚雕,則描述八仙渡海的情景。八仙是曹國舅、李鐵、鐘離權、呂洞賓、何仙姑、藍采和、張果老和韓湘子;他們的法寶分別是拍板、葫蘆、葵扇、寶劍、荷花、花籃、漁鼓和洞簫。
香港旅游解說導游詞 篇2
沙田馬場(Sha Tin Racecourse)是香港的第二個賽馬場地,位于新界東部的沙田區火炭東部,是由-興建及管理,于1978年10月7日落成啟用。沙田馬場設有草地、泥地跑道共有兩個,草地跑道全闊30.5米,周長約1900米,容量為85,000人。場地水平世界一流,也是亞洲頂級的賽馬場地。現時每年均舉行多項國際大賽,并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頂級人馬在此互相角逐。
沙田馬場設有兩座看臺,分為會員席及公眾席。會員席招待會員及來賓,公眾席則開放予公眾人士,入場費10港元?磁_設有-大堂,飲食設施等,會員席亦設有會員,馬主廂房等設施。場內設有全世界最闊的彩色大屏幕,長70.4米,面積相等于4,500部架疊起來的52厘米電視機,詳盡顯示每一場賽事的資料及賽果。于看臺側的沙田會所,則為會員提供飲食及康樂設施。馬場其他設施包括馬房、騎師、練馬師及職員宿舍等,另有一座綜合大樓供馬會使用。
馬場交通方便,港鐵東鐵線馬場站設有蓋行人天橋直達沙田馬場看臺,賽馬日亦有各線巴士直達,馬場內亦有地方供給紅色小巴及市區的士停放或載客。
沙田馬場參考世界先進的馬場的設計,跑道屬古典英式的順時針方向,布局與美國貝蒙園(Belmont Park)及圣雅尼塔(Santa Anita)馬場接近,為看臺觀眾提供更廣闊的視野。馬場中央是景色秀麗的彭福公園,為市民提供休憩空間。
沙田馬場興建前,香港島的跑馬地馬場是香港唯一的馬場。隨著香港賽馬運動平民化,于賽馬日期間經常出現“紅旗”高掛(意指“滿座”)的情形。1964年,馬會開始考慮增建一個新馬場,以配合賽馬運動的發展。1971年10月,政府原則上批準馬會于沙田興建馬場。工程于1973年12月全面展開。
興建馬場時需要在沙田海進行填海,這是當年香港最龐大的單一填海工程。工程共采土1600萬噸,夷平沙田4個山頭,填出共250英畝土地。填海工程在1974年3月開始,以極快速度進行。在工程高峰期,動用超過700多名工人,以400多輛貨車,不斷將泥頭運到海邊,每7.5至8秒鐘即有一車泥頭倒落沙田海。1976年6月,首座馬房的打樁工程展開。
最終,沙田馬場準時于1978年10月7日正式開幕,是由當時的香港總督麥理浩爵士主持揭幕及在草地跑道進行剪彩儀式,同日下午舉行首場賽事。馬場初落成時,看臺可容納35,000人。隨著入場人數于1982年-1984年間繼續加長,馬會很快便進行擴建。1985年11月,第二座看臺落成啟用,兩座看臺共可容納85,000人觀賽。馬房容量亦隨著需求不斷增加,至20xx年,共有20座馬房,為1260匹馬提供安身之所。馬會亦為提高賽事水平,加建一系列先進設施,包括檢疫馬房、馬醫院、賽事化驗所、河畔操練跑道、奧運馬房、策騎徑等。
香港旅游解說導游詞 篇3
香港人有他們的“南方之珠”,就是外地旅游者一般不知道的在香港南面海上的一串小島,包括南丫島、大嶼山、長洲、坪洲等,都是香港人平時度假愛去的地方。其中南丫島是最有特色的,最近,央視熱播的《美味情緣》講的就是南丫島的故事。其實,南丫島不僅有美味的海鮮,更有奇麗的風光,在那里洋人和華人幾乎各占了一半,而住在那里的年輕華人也常是一副古怪的裝扮,充滿了異國情調,人們自由的生活方式又充滿了嘉年華會(狂歡節的香港叫法)的嬉皮氣氛。生活不羈的人、渴望自由的人愛到那里去,因為在那里讓人忘掉了喧囂的香港,就像處身在一個生活的別處,60年代爵士樂所唱的“國境之南,太陽之西”那么一個神奇的地方。
南丫島,被香港老人稱為“博寮洲”,是繼大嶼山和香港島之后的第三大島嶼,位于香港島的南面,面積約14平方公里,島上的居民大多住在北面地勢較平坦、可用作耕地的榕樹灣一帶。從香港島坐船過去,只需30分鐘就能到達島的兩個港口索罟灣和榕樹灣。南丫島一直是安靜祥和的,因此六七十年代后吸引了許多年輕人和居港外籍人士到榕樹灣一帶聚居,大街上也開設了不少西式餐廳和酒館,彌漫著一種異國浪漫風情,最有名的酒吧有“旺達喇嘛”,它對面和旁邊則是最有名的港式茶餐廳“多見面茶餐廳”和“英記”。除了各國美食云集外,沿著榕樹灣道走,一路上都是精致的小店鋪,有賣手工藝品的、有賣綠色生活用品的、也有各類自制餅干出售,這兒的人都好像60年代西方的嬉皮士一樣熱愛樸素自然的生活,又在乎獨特的生活品位。其中有一家最值得一去的是“南丫書蟲”小店,店內一邊賣綠色食物,另一邊賣的是中英文舊書,以藝術書為主,店主也是藝術家。
我作為年輕人,最喜歡去的是島西方的洪圣爺海灘,洪圣爺海灘離榕樹灣碼頭約20分鐘路程,沙灘面積不大,但水清沙細,加上設備完善,是弄潮兒的樂園。洪圣爺沙灘附近設有燒烤場,沿岸多處也適宜垂釣。白天很多小孩子在玩水、堆沙堡,而到了夏天的晚上,常常有年輕人組織的樂隊露天演奏、嬉鬧,最熱鬧的時候有人把那里說成是60年代美國舉行通宵達旦搖滾演唱會的地方——胡德史托克。的確,月下海前,人們在音樂中狂歡,一片迷幻。
但南丫島最吸引我的還是在那里居住的人,這里住了很多藝術家,他們各有個性又能和睦共處,為南丫島營造出一個藝術之村的氣氛。
藝術家都喜歡住在山上,我認識的兩個年輕人“Fred Sir”和“志偉”也一樣,他們的家在北面山路“家樂徑”的兩旁遙遙相對。他們倆都是玩音樂的,不過“Fred Sir”喜歡的是60年代的爵士樂和布魯斯,志偉喜歡的卻是七八十年代的英式搖擺樂。他們的愛好也表現在他們家的裝置上,“Fred Sir”的家一進門就是他自己畫的大幅油畫:一個薩克斯風演奏家的肖像;志偉的家里卻貼滿了Beatles甲殼蟲樂隊的海報。倆人只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家里音樂總是飄過不停。他們就是這樣按自己的方式率性自由地生活著。
南丫島上這樣的人估計還有1000個,所以我建議你到這個“國境之南,太陽之西”的世外桃源玩的時候,多多留意這些“化外之民”,從他們身上,你得到的樂趣和人生啟示可能遠超過你在那里的綠水青山上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