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海口導游詞講解(通用5篇)
海南海口導游詞講解 篇1
朋友們!我們現在來到了美麗的海口市,海口市是一個掩映在茂盛的椰林叢中的美麗城市。海口是海南省的省會。它地處海南島北部,北瀕瓊州海峽,隔18海里與廣東省海安鎮相望;全市土地面積2304.84平方公里。人口160萬人,海口因地處南渡江出海口而得“海口”之名。因滿城婆裟起舞的椰樹又稱椰城,是海南省政治、文化、經濟、交通中心,亦是海、陸、空交通的樞紐,同時又是一座具有熱帶風光、濱海特色的外向型、國際性的旅游城市。
海口市地處低緯度熱帶北緣,屬于熱帶海洋氣候,春季溫暖少雨多旱,夏季高溫多雨,秋季多臺風暴雨,冬季冷氣流侵襲時有陣寒。海口具有鮮明的海洋文化特征,他既能敞開胸懷擁抱各個朝代落難的大陸移民,也能欣然接受海外異族文化,還能滿懷希望地送出無數子弟飄洋過海。海口是我國最年輕的省會城市。現在我們就讓我們來領略這美麗城市的無限風光,享受椰風海韻 海口古稱“白沙津”、“海口浦”、“瓊州”,雖然它成為城市的歷史只能上溯到一百年前,可是海口的文明歷史卻悠久而獨特。在西漢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伏波將軍路博德征服百越,在海南設置了珠崖、儋耳兩郡;南宋時期朝廷在這里設置了海口浦,海口自此得名。此后,海口逐漸發展成為我國南北貿易和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并且于1926年開始設市。1858年《天津條約》后,海口被辟為商埠,先后有美、日、英、法等十個國家在這里設立領事館。老城區的中山路、博愛路一帶至今還保留著成片的法式巴羅克風格的建筑,那是當時外國領事和商貿機構集中之地。1950年4月23日,海口市解放,此后成為海南行政區公署的所在地,1988年4月13日,第七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通過了設立海南省和建立海南經濟特區的決定和決議,海口從此成為海南省的省會和海南經濟特區對外開放的窗口,城市的面貌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20__年,海口、瓊山合并,規模明顯擴大。
海口市有美蘭、秀英、龍華、瓊山四個市轄區,一個保稅區。海南建省辦特區以來,海口市的工業、農業、第三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都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市政建設和交通、通訊事業走在全國前列。市內道路寬敞潔凈,花壇綠地隨處可見。海口美蘭機場是全國十大航空港之一,有63條國際國內航線。海口港年吞吐量達1100萬噸,貨運直達全國各港口,并有客輪直達廣州、深圳、北海、湛江和海安。海口市的電話和移動電話普及率、人均占有住房面積、人均擁有綠地面積都位居全國各省會城市前列。海口市的主要街道有:海府大道,集中了海南省委、省政府的主要職能部門和辦公機構;海秀大道,是海口最繁華的商業街之一,有DC城廣場、第一百貨商場和明珠商廈等大型購物商場;解放西路,以服裝、鐘表、皮具、珠寶和音像制品、電器為主的購物一條街;博愛南路,海口的小商品市場一條街;龍昆南路,以海鮮酒家和娛樂城為特色;濱海大道,富于海濱特色,有眾多的酒店及生生百貨商場、海口市體育館、萬綠園、濱海公園等。有人說海口是"小城市的底子,中等城市的規模和大城市的氣派",這一說法概括了海口在較低起點上向著較高目標起飛的奮斗方向。海口世紀大橋宛如一條臥龍橫亙于海甸河上,因其功能齊全、造型新穎而成為海口一個重要的旅游景觀和城市標志性建筑。世紀大橋的建設是城市規模擴大和城市交通網絡發展的需要。20__年11月25日:粵海鐵一號正式靠泊粵海鐵路海口南港碼頭,完成了與海南的第一次親密接觸;·20__年12月18日:粵海鐵一號滿載火車、汽車與碼頭棧橋的對接取得成功,具備了正式投入運營的條件。有人說海上看海口最美麗,那是一輪真正的日出。有人說天上看海口最美麗,因為美麗穿透了天空。也有人說有人眼里的海口最美麗,那是一副新版清明上河圖。還有人說百歲老人眼里的海口最美麗,因為滄桑與美麗互動。她那迷人的風光、宜人的氣候、滄桑的昨日、繁榮的今天,都值得我們探尋追求、駐足流連。讓我們一起來祝福她--海口明天會更好!
海南海口導游詞講解 篇2
各位游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海口旅游,我是你們的導游__。
海口市地處熱帶濱海,熱帶資源呈現多樣性,富于海濱自然特色風光景觀。自北宋開埠以來,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海口于1920__年12月9日建市,1950年4月23日解放。1988年,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海口市成為海南省省會。20__年,海口、瓊山兩市合并,海口市的發展翻開了新的一頁。今日的海口已逐漸發展成為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海口市位于北緯19°57′04〃-20°05′11〃,東經110°10′18〃-110°23′05〃。地處海南島北部,北瀕瓊州海峽。由于它位于海南島最大的河流----南渡江口西側,正當南渡江的出海之口,故取名為海口。海口交通便利,環境優美。美蘭機場、秀英港、新港把海口與全國各地、世界各地緊緊地聯系起來;市內公共汽車、私營中巴和出租車,可以把游客帶到想去的地方。這里地下水和海水的水質、大氣環境遺跡生態環境質量均為國內外一流水準。陽光、沙灘、海水、綠色、空氣、現代旅游的五要素一應俱全。海口市地處低緯度熱帶北緣,屬于熱帶海洋氣候,春季溫暖少雨多旱,夏季高溫多雨,秋季多臺風暴雨,冬季冷氣流侵襲時有陣寒。景觀:藍天、碧波、陽光、沙灘、椰林,熱帶情調。海口市旅游資源是以熱帶海濱為其主要特色,并集自然風光、熱帶作物、文化古跡和民族風情于一體的獨具體特色的熱帶海島資源、自然旅游資源、人文旅游資源和社會旅游資源。主要景點有西海岸帶狀公園、熱帶海洋世界、五公祠、西天廟、海瑞墓、邱浚墓、蘇公祠及秀英炮臺、人民公園、金牛嶺公園、動物園、濱海公園、萬綠園、假日海灘、西秀河灘、白沙門海灘等。
【行政區劃】
海口市分設秀、龍英華、瓊山、美蘭4個區,共轄23個鎮(長流鎮、城西鎮、西秀鎮、海秀鎮、靈山鎮、演豐鎮、大致坡鎮、甲子鎮、三門坡鎮、龍泉鎮、龍橋鎮、三江鎮、云龍鎮、紅旗鎮、大坡鎮、舊州鎮、龍塘鎮、新坡鎮、永興鎮、遵譚鎮、東山鎮、石山鎮、府城鎮)和18個街道辦事處(博愛街道、白龍街道、國興街道、藍天街道、海府街道、白沙街道、海甸街道、人民街道、和平南街道、中山街道、大同街道、金貿街道、海墾街道、濱海街道、金宇街道、秀英街道、海秀街道、新埠街道),150個社區居委會、249個村民委員會、2504個經濟社(村民小組)、4個農墾農場、2個省屬農場。
秀英區轄秀英、海秀2個街道辦事處,長流、西秀、海秀、石山、永興、東山6個鎮,共16個社區居民委員會、70個村民委員會。
龍華區轄中山、濱海、大同、金貿、金宇、海墾6個街道辦事處,城西、龍橋、龍泉、新坡、遵譚5個鎮,東昌1個農場,共64個社區居民委員會、54個村民委員會。
瓊山區轄國興街道辦事處,府城、龍塘、云龍、紅旗、舊州、三門坡、甲子、大坡8個鎮,紅明、大坡、東昌、嶺腳4個農場和長昌煤礦,共18個社區居民委員會、72個村民委員會。
美蘭區轄白龍、白沙、博愛、海甸、藍天、海府路、人民路、和平南、新埠9個街道辦事處,靈山、演豐、三江、大致坡4個鎮,桂林洋、羅牛山、三江3個農場,共52個社區居民委員會、53個村民委員會。
海口市人口總量繼續增長。20__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4.13萬人,比上年末增加4.4萬人。20__年該市城鎮化率為75.48%,比上年提高0.45個百分點。全市戶籍人口161.5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64.47萬人,占39.9%,非農業人口97.12萬人,占60.1%。全市人口出生率為12.52‰,死亡率為4.34‰,自然增長率為8.18‰。
【歷史沿革】
海口起源于漢代,開埠于宋末元初。“海口”一名最早出現于宋代,已有九百多年的歷史。歷史上曾設有宋代的海口浦,元代的海口港,明代的海口都、海口所、海口所城,清代的海口商埠、瓊州口,民國初期的海口鎮。
從漢代起,海口地屬廣西;明代公元1370年,海口劃歸廣東。唐代620__年,海口始隸屬于瓊山縣。
1920__年12月,海口從瓊山縣劃出,獨立建市。1950年4月23日,海口市解放。
1956年,國務院將海口市劃為廣東省的地級直轄市。1988年4月13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關于設立海南省、建立海南經濟特區的決議,海南建省,海口市成為海南省省會。
20__年10月16日,國務院批復海口、瓊山兩市合并,成立新海口市。
海南海口導游詞講解 篇3
海口騎樓老街,是海口市一處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觀。其中最古老的建筑四牌樓建于南宋,至今有700多年歷史。20__年6月10日,首屆"中國歷史文化名街評選推介"活動在北京揭曉,海口騎樓老街榜上有名。海口騎樓老街以其唯一性、獨特性榮獲首批十大"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稱號。
海口騎樓主要分布于海口市得勝沙路、中山路、博愛路、新華路、解放路、長堤路等老街區。騎樓老街覆蓋面積約二平方公里,總長四點四公里,共有大大小小的三、四層高的騎樓建筑近六百棟。
騎樓大多是上世紀初一批批從南洋回來的華僑借鑒當時的南洋建筑風格所建。騎樓大多布滿優雅細致的雕塑和洋派的裝飾,很有些巴洛克的味道。騎樓樓層都不太高,兩三層的居多,有些還保留著早前的商號,和憑欄、門窗等處的精美雕花。
海口的騎樓建筑群初步形成于19世紀20-40年代,距今有100多年歷史,其中最古老的建筑四牌樓建于南宋,至今有600多年歷史。20個世紀30年代,海口已有35個行業572家商鋪,如“梁安記”、“云旭記”、“遠東公司”和“廣德堂”等等。著名旅店或綜合性娛樂場所有“五層樓”、“大亞旅店”、“泰昌隆”等等。許多大商號都在老街的騎樓里,展開不見硝煙的經營大戰。
1931年,得勝沙街上的“海口大廈”(俗稱“五層樓”)建成,那是建國前海口市最高的樓房。“騎樓林立,商賈絡繹,煙火稠密”,是當時海口興盛景象的真實寫照。
盡管已過去了百余年,走在老街上,仍能欣賞到街邊建筑的美。騎樓沿街道兩側臨街而建,下層部分做成柱廊式人行過道,用以避雨、遮陽、通行,樓層部分跨建在人行過道之上,每棟高二至四層,進深二三開間,在建筑美學上,樓的寬和高符合審美比例。騎樓的窗楣、柱子、墻面造型、腰線、陽臺、欄桿、雕飾等體現了獨特的風韻,墻體上的彩瓷花卉圖案、女兒墻、騎樓、柱廊、敞廊是巴洛克風格,具有歐亞混合文化特征;人字形的屋頂覆蓋青瓦,上面安放著吉祥物。建筑結構上,有中國古代傳統式、西方建筑模式,還有南洋的建筑及裝飾風格,并明顯受到印度和阿拉伯建筑的影響;騎樓下的長廊貫通成排,行人逛街時可躲避風雨烈日,一邊悠閑散步,一邊從容地看貨購物。
海口騎樓歷史文化街區(以下簡稱騎樓老街)位于海甸溪南岸,長堤路以南,龍華路以東,和平路以西,解放西路、文明中路以北,地處舊城區中心地帶,
海口騎樓老街主要是得勝沙路、博愛北路、中山路、新華路、長堤路等五條老街,是海口城市的重要發源地。
海口最早地名已不可考究了,歷史記載中,“海口所城”建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由于港口貿易的興起,為防海盜襲擾,明代建起了方圓僅0.48公里,后慢慢在城內形成了東門街、西門街、四牌樓街、振龍街和龍牙巷等多條石板路面的街道小巷,城外則形成了振東街、水巷口街、得勝沙街、義興街等街道。隨著貿易和海運的逐漸開辟后,海口被辟為國內外的貿易口岸。“帆檣之聚,森如立竹”,正是當年海口開埠后港口熱鬧景象的真實描述。
1924年,海口拆墻擴城,城區面積由原來所城內的不到1平方公里擴大了許多。第二年,拆城墻的石頭被用來筑成長堤,這就是如今的長堤路。當時的政府擴建原來天妃廟前的廟前大街,并改名為中山路,長388米,原西門外順城墻位置的街道被擴成今天的新華北路和新華南路。原所城內的南北大街被拓為博愛路,東西方向則被拓為新民東西路。“商賈絡繹、煙火稠密“,城市馬路的形成、沿海貿易業的繁榮、城市功能的不斷完善使這一帶成為海口的鬧市區。
如今,以前賣米賣鹽賣油的得勝沙路已建成海南第一條商業步行街,以賣煤油和火柴出名的中山路成為五金燈飾一條街;新華路、博愛路也都分別成了家電、小商品及紡織面料一條街。沿著五條街漫步踱溜,會感受到一種截然不同的文化氛圍,這些地方白色騎樓建筑雖然十分歐化,可墻面上細致雕刻全都是中國民間特色的吉祥圖案,形成一座騎樓就是一副風景畫,一條街就是一個文化景區。
騎樓作為一種外廊式的建筑藝術,是源遠流長的,甚至可以追溯至2500年前的世界經典建筑古希臘的“帕忒儂神廟”、中國的孔廟和書院建筑。
由于海南獨特的強曬多雨氣候條件,早在1395年(明洪武年),在海口“外沙”一帶(即現在的博愛路,得勝沙路)建造市場街時,已出現了能遮雨防曬的長廊式“排店屋”。到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一股闖南洋風潮在海南刮開,在異鄉打出一片天地后,出海闖南洋的海南人“葉落歸根”,攜帶著畢生血汗錢回鄉建屋,安老終生。祖輩們在帶回了南洋思想的同時,海南也由此出現不少南洋風格的歐式騎樓建筑。那時,幾座或十余座騎樓參差錯落毗連一起,店屋前連廊連柱的長廊連接起整個街區,即可為往來的行人撐起一片遮擋烈日暴雨的天地,營造出相對涼爽的環境,又可成為商家謀業招徠顧客的開放交流場所。騎樓,成為了當時的商業文化與社會文化的地域特色。
海口最早的騎樓建于1849年,地點在四牌樓街又叫城內街,就是現在的博愛北街。據統計,海口的騎樓式建筑占地面積約2.5萬平方米,騎樓式建筑200余座,主要集中于博愛路、中山路、新華北路、得勝沙、解放路等五條老街,其中中山路沿街兩旁保留較為完整的騎樓式建筑最多,約39座。
這些騎樓建筑具有濃郁的歐亞混交化特征,建筑風格也呈現多元化的特點,既有濃厚的中國古代傳統建筑風格,又有對西方建筑的模仿,還有南洋文化的建筑及裝飾風格,并明顯受到印度和阿拉伯建筑文化的影響,騎樓的建筑風格多姿多彩,騎樓的窗楣、柱子、墻面造型、腰線、陽臺、欄桿、雕飾等都體現了一種獨特的風韻,尤其在外墻體上浮雕的花紋上有著精美的百鳥朝鳳、雙龍戲珠、海棠花、臘梅花等中國傳統雕刻藝術。
至今這些建筑仍然發揮著海口市舊城老街的主要商業功能,形象地記錄了海口市由無到有,發展成為一個繁榮的沿海大都市的歷史,體現了海口城市區位與東南亞一體的熱帶地方特色。
騎樓老街在其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積淀了大量的歷史文化遺跡,歷史人文色彩豐富多樣,歷史上有十三個國家在這里開設了領事館、教堂、郵局、銀行、商會;中國共產黨瓊崖一大會址、中山紀念堂;西天廟、天后宮、武勝廟和冼太夫人廟,還有當時衣錦還鄉的華僑富商為家鄉建起的家族式連排騎樓,如邱氏祖屋、饒園等。
當年非常有名的海口最高樓——“五層樓”,如今在得勝沙路還可以看到。它是在上一世紀三十年代初,由時任越南西貢市匯理銀行董事長的文昌籍鄉親吳乾椿,用從南洋運回來的石料、木材修建起來的。作為當時海口最大最豪華的旅館,它一度是海口的標志性建筑,并經營過大劇院、放電影等。
得勝沙路
舊時的得勝沙路是洋行、茶樓、旅館、貨棧、戲院的聚集地。在那個年代,相當之繁華。街上還有間冼太夫人紀念館(俗稱“冼夫人廟”),為紀念在南北朝時期對治理海南有卓越貢獻、為安定團結統一開創大好局面的冼夫人而建。現在得勝沙逐漸形成了海南最大的服裝批發市場。
新華南路
傳統的裁縫店、各類平民服裝鞋店、茶樓、小食店,一家家生意興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風格的“解放電影院”,仍以毛筆楷體寫宣傳板招攬顧客。
中山路
中山路是五金燈飾一條街,騎樓與鱗次櫛比的霓虹廣告輝映,現在主要為溫州人的商業街。
博愛路
街邊小店銷售家電、小商品、服裝、鮮花、禮品等,生活氣息濃郁。貫穿博愛路的是東、西門市場。東門為海鮮干貨市場,西門則是古玩一條街,大大小小古玩攤檔沿街而擺。\
騎樓建筑最早見于20__多年前的古希臘,近代才流行于南歐及地中海一帶,并傳至東南亞。海口得勝沙路、文明東路、中山路、博愛路、解放路,兩側都是一幢幢始建于十九世紀末的南洋風格柱廊式騎樓。編號:011的“海口市騎樓街(區)”最早建于1849年,具有濃郁的歐亞混交化特征,至今還發揮著情感價值。許多馬來西亞等地的老華僑們在每年回國祭祖的時候,總是要到海口的“南洋街”轉轉,給身邊的孫子講講這里當年的故事。
然而,在城市化的進程中,南洋街上擁有歷史記憶的騎樓在逐漸消失。中共海口市委宣傳部、海口市文物局以及海口旅游投資控股集團公司正致力于“海口騎樓建筑保護和綜合整治項目”,評選首屆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進而申請世界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把海口的騎樓老街納入到海南國際旅游島的建設中來。
海南海口導游詞講解 篇4
海口騎樓老街位于東經110度35分,北緯20度05分,地址在得勝沙路—長堤路老街區。
海口騎樓老街,是海口市一處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觀。其中最古老的建筑四牌樓建于南宋,至今有700多年歷史。20__年6月10日,首屆"中國歷史文化名街評選推介"活動在北京揭曉,海口騎樓老街榜上有名。海口騎樓老街以其唯一性、獨特性榮獲首批十大"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稱號。
海口騎樓主要分布于海口市得勝沙路、中山路、博愛路、新華路、解放路、長堤路等老街區。騎樓老街覆蓋面積約二平方公里,總長四點四公里,共有大大小小的三、四層高的騎樓建筑近六百棟。
騎樓大多是上世紀初一批批從南洋回來的華僑借鑒當時的南洋建筑風格所建。騎樓大多布滿優雅細致的雕塑和洋派的裝飾,很有些巴洛克的味道。騎樓樓層都不太高,兩三層的居多,有些還保留著早前的商號,和憑欄、門窗等處的精美雕花。
海口的騎樓建筑群初步形成于19世紀20-40年代,距今有100多年歷史,其中最古老的建筑四牌樓建于南宋,至今有600多年歷史。20個世紀30年代,海口已有35個行業572家商鋪,如“梁安記”、“云旭記”、“遠東公司”和“廣德堂”等等。著名旅店或綜合性娛樂場所有“五層樓”、“大亞旅店”、“泰昌隆”等等。許多大商號都在老街的騎樓里,展開不見硝煙的經營大戰。
1931年,得勝沙街上的“海口大廈”(俗稱“五層樓”)建成,那是建國前海口市最高的樓房。“騎樓林立,商賈絡繹,煙火稠密”,是當時海口興盛景象的真實寫照。
盡管已過去了百余年,走在老街上,仍能欣賞到街邊建筑的美。騎樓沿街道兩側臨街而建,下層部分做成柱廊式人行過道,用以避雨、遮陽、通行,樓層部分跨建在人行過道之上,每棟高二至四層,進深二三開間,在建筑美學上,樓的寬和高符合審美比例。騎樓的窗楣、柱子、墻面造型、腰線、陽臺、欄桿、雕飾等體現了獨特的風韻,墻體上的彩瓷花卉圖案、女兒墻、騎樓、柱廊、敞廊是巴洛克風格,具有歐亞混合文化特征;人字形的屋頂覆蓋青瓦,上面安放著吉祥物。建筑結構上,有中國古代傳統式、西方建筑模式,還有南洋的建筑及裝飾風格,并明顯受到印度和阿拉伯建筑的影響;騎樓下的長廊貫通成排,行人逛街時可躲避風雨烈日,一邊悠閑散步,一邊從容地看貨購物。
海口騎樓歷史文化街區(以下簡稱騎樓老街)位于海甸溪南岸,長堤路以南,龍華路以東,和平路以西,解放西路、文明中路以北,地處舊城區中心地帶,
海口騎樓老街主要是得勝沙路、博愛北路、中山路、新華路、長堤路等五條老街,是海口城市的重要發源地。
海口最早地名已不可考究了,歷史記載中,“海口所城”建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由于港口貿易的興起,為防海盜襲擾,明代建起了方圓僅0.48公里,后慢慢在城內形成了東門街、西門街、四牌樓街、振龍街和龍牙巷等多條石板路面的街道小巷,城外則形成了振東街、水巷口街、得勝沙街、義興街等街道。隨著貿易和海運的逐漸開辟后,海口被辟為國內外的貿易口岸。“帆檣之聚,森如立竹”,正是當年海口開埠后港口熱鬧景象的真實描述。
1924年,海口拆墻擴城,城區面積由原來所城內的不到1平方公里擴大了許多。第二年,拆城墻的石頭被用來筑成長堤,這就是如今的長堤路。當時的政府擴建原來天妃廟前的廟前大街,并改名為中山路,長388米,原西門外順城墻位置的街道被擴成今天的新華北路和新華南路。原所城內的南北大街被拓為博愛路,東西方向則被拓為新民東西路。“商賈絡繹、煙火稠密“,城市馬路的形成、沿海貿易業的繁榮、城市功能的不斷完善使這一帶成為海口的鬧市區。
如今,以前賣米賣鹽賣油的得勝沙路已建成海南第一條商業步行街,以賣煤油和火柴出名的中山路成為五金燈飾一條街;新華路、博愛路也都分別成了家電、小商品及紡織面料一條街。沿著五條街漫步踱溜,會感受到一種截然不同的文化氛圍,這些地方白色騎樓建筑雖然十分歐化,可墻面上細致雕刻全都是中國民間特色的吉祥圖案,形成一座騎樓就是一副風景畫,一條街就是一個文化景區。
騎樓作為一種外廊式的建筑藝術,是源遠流長的,甚至可以追溯至2500年前的世界經典建筑古希臘的“帕忒儂神廟”、中國的孔廟和書院建筑。
由于海南獨特的強曬多雨氣候條件,早在1395年(明洪武年),在海口“外沙”一帶(即現在的博愛路,得勝沙路)建造市場街時,已出現了能遮雨防曬的長廊式“排店屋”。到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一股闖南洋風潮在海南刮開,在異鄉打出一片天地后,出海闖南洋的海南人“葉落歸根”,攜帶著畢生血汗錢回鄉建屋,安老終生。祖輩們在帶回了南洋思想的同時,海南也由此出現不少南洋風格的歐式騎樓建筑。那時,幾座或十余座騎樓參差錯落毗連一起,店屋前連廊連柱的長廊連接起整個街區,即可為往來的行人撐起一片遮擋烈日暴雨的天地,營造出相對涼爽的環境,又可成為商家謀業招徠顧客的開放交流場所。騎樓,成為了當時的商業文化與社會文化的地域特色。
海口最早的騎樓建于1849年,地點在四牌樓街又叫城內街,就是現在的博愛北街。據統計,海口的騎樓式建筑占地面積約2.5萬平方米,騎樓式建筑200余座,主要集中于博愛路、中山路、新華北路、得勝沙、解放路等五條老街,其中中山路沿街兩旁保留較為完整的騎樓式建筑最多,約39座。
這些騎樓建筑具有濃郁的歐亞混交化特征,建筑風格也呈現多元化的特點,既有濃厚的中國古代傳統建筑風格,又有對西方建筑的模仿,還有南洋文化的建筑及裝飾風格,并明顯受到印度和阿拉伯建筑文化的影響,騎樓的建筑風格多姿多彩,騎樓的窗楣、柱子、墻面造型、腰線、陽臺、欄桿、雕飾等都體現了一種獨特的風韻,尤其在外墻體上浮雕的花紋上有著精美的百鳥朝鳳、雙龍戲珠、海棠花、臘梅花等中國傳統雕刻藝術。
至今這些建筑仍然發揮著海口市舊城老街的主要商業功能,形象地記錄了海口市由無到有,發展成為一個繁榮的沿海大都市的歷史,體現了海口城市區位與東南亞一體的熱帶地方特色。
騎樓老街在其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積淀了大量的歷史文化遺跡,歷史人文色彩豐富多樣,歷史上有十三個國家在這里開設了領事館、教堂、郵局、銀行、商會;中國共產黨瓊崖一大會址、中山紀念堂;西天廟、天后宮、武勝廟和冼太夫人廟,還有當時衣錦還鄉的華僑富商為家鄉建起的家族式連排騎樓,如邱氏祖屋、饒園等。
當年非常有名的海口最高樓——“五層樓”,如今在得勝沙路還可以看到。它是在上一世紀三十年代初,由時任越南西貢市匯理銀行董事長的文昌籍鄉親吳乾椿,用從南洋運回來的石料、木材修建起來的。作為當時海口最大最豪華的旅館,它一度是海口的標志性建筑,并經營過大劇院、放電影等。
海南海口導游詞講解 篇5
各位游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海口旅游,我是你們的導游__。
海口騎樓老街位于東經110度35分,北緯20度05分,地址在得勝沙路—長堤路老街區。
海口騎樓老街,是海口市一處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觀。其中最古老的建筑四牌樓建于南宋,至今有700多年歷史。20__年6月10日,首屆"中國歷史文化名街評選推介"活動在北京揭曉,海口騎樓老街榜上有名。海口騎樓老街以其唯一性、獨特性榮獲首批十大"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稱號。
海口騎樓主要分布于海口市得勝沙路、中山路、博愛路、新華路、解放路、長堤路等老街區。騎樓老街覆蓋面積約二平方公里,總長四點四公里,共有大大小小的三、四層高的騎樓建筑近六百棟。
騎樓大多是上世紀初一批批從南洋回來的華僑借鑒當時的南洋建筑風格所建。騎樓大多布滿優雅細致的雕塑和洋派的裝飾,很有些巴洛克的味道。騎樓樓層都不太高,兩三層的居多,有些還保留著早前的商號,和憑欄、門窗等處的精美雕花。
海口的騎樓建筑群初步形成于19世紀20-40年代,距今有100多年歷史,其中最古老的建筑四牌樓建于南宋,至今有600多年歷史。20個世紀30年代,海口已有35個行業572家商鋪,如“梁安記”、“云旭記”、“遠東公司”和“廣德堂”等等。著名旅店或綜合性娛樂場所有“五層樓”、“大亞旅店”、“泰昌隆”等等。許多大商號都在老街的騎樓里,展開不見硝煙的經營大戰。
1931年,得勝沙街上的“海口大廈”(俗稱“五層樓”)建成,那是建國前海口市最高的樓房。“騎樓林立,商賈絡繹,煙火稠密”,是當時海口興盛景象的真實寫照。
盡管已過去了百余年,走在老街上,仍能欣賞到街邊建筑的美。騎樓沿街道兩側臨街而建,下層部分做成柱廊式人行過道,用以避雨、遮陽、通行,樓層部分跨建在人行過道之上,每棟高二至四層,進深二三開間,在建筑美學上,樓的寬和高符合審美比例。騎樓的窗楣、柱子、墻面造型、腰線、陽臺、欄桿、雕飾等體現了獨特的風韻,墻體上的彩瓷花卉圖案、女兒墻、騎樓、柱廊、敞廊是巴洛克風格,具有歐亞混合文化特征;人字形的屋頂覆蓋青瓦,上面安放著吉祥物。建筑結構上,有中國古代傳統式、西方建筑模式,還有南洋的建筑及裝飾風格,并明顯受到印度和阿拉伯建筑的影響;騎樓下的長廊貫通成排,行人逛街時可躲避風雨烈日,一邊悠閑散步,一邊從容地看貨購物。
海口騎樓歷史文化街區(以下簡稱騎樓老街)位于海甸溪南岸,長堤路以南,龍華路以東,和平路以西,解放西路、文明中路以北,地處舊城區中心地帶,
海口騎樓老街主要是得勝沙路、博愛北路、中山路、新華路、長堤路等五條老街,是海口城市的重要發源地。
海口最早地名已不可考究了,歷史記載中,“海口所城”建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由于港口貿易的興起,為防海盜襲擾,明代建起了方圓僅0.48公里,后慢慢在城內形成了東門街、西門街、四牌樓街、振龍街和龍牙巷等多條石板路面的街道小巷,城外則形成了振東街、水巷口街、得勝沙街、義興街等街道。隨著貿易和海運的逐漸開辟后,海口被辟為國內外的貿易口岸。“帆檣之聚,森如立竹”,正是當年海口開埠后港口熱鬧景象的真實描述。
1920__年,海口拆墻擴城,城區面積由原來所城內的不到1平方公里擴大了許多。第二年,拆城墻的石頭被用來筑成長堤,這就是如今的長堤路。當時的政府擴建原來天妃廟前的廟前大街,并改名為中山路,長388米,原西門外順城墻位置的街道被擴成今天的新華北路和新華南路。原所城內的南北大街被拓為博愛路,東西方向則被拓為新民東西路。“商賈絡繹、煙火稠密“,城市馬路的形成、沿海貿易業的繁榮、城市功能的不斷完善使這一帶成為海口的鬧市區。
如今,以前賣米賣鹽賣油的得勝沙路已建成海南第一條商業步行街,以賣煤油和火柴出名的中山路成為五金燈飾一條街;新華路、博愛路也都分別成了家電、小商品及紡織面料一條街。沿著五條街漫步踱溜,會感受到一種截然不同的文化氛圍,這些地方白色騎樓建筑雖然十分歐化,可墻面上細致雕刻全都是中國民間特色的吉祥圖案,形成一座騎樓就是一副風景畫,一條街就是一個文化景區。
騎樓作為一種外廊式的建筑藝術,是源遠流長的,甚至可以追溯至2520__年前的世界經典建筑古希臘的“帕忒儂神廟”、中國的孔廟和書院建筑。
由于海南獨特的強曬多雨氣候條件,早在1395年(明洪武年),在海口“外沙”一帶(即現在的博愛路,得勝沙路)建造市場街時,已出現了能遮雨防曬的長廊式“排店屋”。到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一股闖南洋風潮在海南刮開,在異鄉打出一片天地后,出海闖南洋的海南人“葉落歸根”,攜帶著畢生血汗錢回鄉建屋,安老終生。祖輩們在帶回了南洋思想的同時,海南也由此出現不少南洋風格的歐式騎樓建筑。那時,幾座或十余座騎樓參差錯落毗連一起,店屋前連廊連柱的長廊連接起整個街區,即可為往來的行人撐起一片遮擋烈日暴雨的天地,營造出相對涼爽的環境,又可成為商家謀業招徠顧客的開放交流場所。騎樓,成為了當時的商業文化與社會文化的地域特色。
海口最早的騎樓建于1849年,地點在四牌樓街又叫城內街,就是現在的博愛北街。據統計,海口的騎樓式建筑占地面積約2.5萬平方米,騎樓式建筑200余座,主要集中于博愛路、中山路、新華北路、得勝沙、解放路等五條老街,其中中山路沿街兩旁保留較為完整的騎樓式建筑最多,約39座。
這些騎樓建筑具有濃郁的歐亞混交化特征,建筑風格也呈現多元化的特點,既有濃厚的中國古代傳統建筑風格,又有對西方建筑的模仿,還有南洋文化的建筑及裝飾風格,并明顯受到印度和阿拉伯建筑文化的影響,騎樓的建筑風格多姿多彩,騎樓的窗楣、柱子、墻面造型、腰線、陽臺、欄桿、雕飾等都體現了一種獨特的風韻,尤其在外墻體上浮雕的花紋上有著精美的百鳥朝鳳、雙龍戲珠、海棠花、臘梅花等中國傳統雕刻藝術。
至今這些建筑仍然發揮著海口市舊城老街的主要商業功能,形象地記錄了海口市由無到有,發展成為一個繁榮的沿海大都市的歷史,體現了海口城市區位與東南亞一體的熱帶地方特色。
騎樓老街在其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積淀了大量的歷史文化遺跡,歷史人文色彩豐富多樣,歷史上有十三個國家在這里開設了領事館、教堂、郵局、銀行、商會;中國共產黨瓊崖一大會址、中山紀念堂;西天廟、天后宮、武勝廟和冼太夫人廟,還有當時衣錦還鄉的華僑富商為家鄉建起的家族式連排騎樓,如邱氏祖屋、饒園等。
當年非常有名的海口最高樓——“五層樓”,如今在得勝沙路還可以看到。它是在上一世紀三十年代初,由時任越南西貢市匯理銀行董事長的文昌籍鄉親吳乾椿,用從南洋運回來的石料、木材修建起來的。作為當時海口最大最豪華的旅館,它一度是海口的標志性建筑,并經營過大劇院、放電影等。